电源供应器的转接插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6555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源供应器的转接插头结构,主要系于一电源供应器本体上设有一接合面,于该接合面上设有至少一组可与外部电源衔接的第一导电元件,且于该接合面二旁侧的转折平面上分别设有凹陷的侧凹部,于各侧凹部内设有定位凹槽,一转接头于表面设有一组向外凸伸的第二导电元件及一组相连通的插槽,各插槽系分别对应于电源供应器本体的第一导电元件,而转接头于具插槽一侧面的二旁侧分别设有平行于插槽延伸方向的侧延伸部,该侧延伸部具有与前述侧凹部相同的大小轮廓形状,且于其上设有一定位凸部对应于定位凹槽,使电源供应器本体以其第一导电元件插入转接头的插槽内时,该侧延伸部恰可伸入侧凹部内,并以定位凸部嵌入定位凹槽内形成卡掣定位。(*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供应器的转接插头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可 经由简单操作而改变插头规格并产生稳固定位的转接插头结构。
技术介绍
习见可转换不同规格型式的电源转换插头结构,有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444962号"电源转换插头构造"新型专利案,于其附图说明图1中揭示了一传 统的习见结构,其系于一转接头上设有一组柱形插脚及一组相连通的转接 孔,使该转接孔可与一插头的扁平插脚接触形成电连接,藉以形成一将插 头的扁平插脚转换为柱形插脚的转接结构,但此种结构其二元件的结合完 全依赖该扁平插脚插入迫紧于转接孔的摩擦力,因此常随着长时间使用后 的磨损而有松脱的情形发生,形成应用上的缺失。而于该案图2中揭示了另一传统的习见结构,其系底前述图1的结构 为基础,主要差异乃在于该插头于各扁平插脚之间设有一螺孔,而该转 接头上则于相对部位设有贯孔,藉由一螺栓贯穿该贯孔并螺入螺孔,可使 该转接头与插头稳固结合,且不虞有松脱的顾虑,但此种结构其于转换使 用时皆必须螺入或螺出该螺栓,形成操作上的不便。为此,该案乃揭示了一种可改善上述缺失的结构,其主要包括一插接 座体及一枢接于该插接座体的枢转座体,该插接座体上设有一对第一导电 插脚,及该枢转座体上系设有一对第二导电插脚及二个分别与该第一导电插脚位置相对应的穿槽,且该枢转座体系可向该第一导电插脚的方向枢转, 而使该第一导电插脚分别穿过其所对应的穿槽并分别与该枢转座体的二第 二导电插脚形成电连接,及该枢转座体系能朝远离该第一导电插脚方向枢转,以使该枢转座体与该第一导电插脚分离;然而,上述此种结构其基本上于使用时系利用穿槽(内部的导电片)夹持该第一导电插脚,因此仍无 法避免有磨损松脱的缺失,同时,该枢转座体与插接座体系相枢接结合而 无法分离,不但于收存时需有较大的容置空间,且携带上亦较重而不便。另有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72474、 385110、 1250694、 M293586号各 专利案所揭示的结构,其皆系于电源供应器的本体上未设置可供直接插接 外部电源的导电插脚,而系另设置可与预设转接单元衔接结合的相关构造, 其不但整体的组装程序较为繁琐,且其若有不同转换使用的需求时,必须 携带二种以上的转接单元,如此一来,造成携带与使用上极大的不便。再者,有许多转接插头于设计上具有裸露的导电触片结构,其于使用 时容易于电源供应器或插头脱落(而转接插头仍保持衔接电源)的状态下 产生意外危险,同时亦难以符合先进国家的安全规范。有鉴于习见不同规格型式的电源转换插头结构有上述缺点,设计人乃 针对该些缺点研究改进之道,终于有本技术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源供应器的转接插头结 构,其组合定位极为稳固,且不易受不预期的外力作用而脱落,可确保使 用的安全性;其组合的操作上极为简便,具有使用上的便利性;其各组件的相关组合部位可与整体的造型整合,而不会有凸出于表面影响外观的情形;其转接头上不具有裸露的导电触片,可有效防止触电意外,并符合安 全规范。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电源供应器的转接插头结构至少包 括 一电源供应器本体,于一接合面上设有至少一组第一导电元件,可与 外部的电源形成电连接,且于该接合面的至少一旁侧的转折平面上设有定 位凹槽; 一转接头,设有一组向外凸伸的第二导电元件及一组相连通的插 槽,且各插槽分别对应于电源供应器本体的第一导电元件,使该插槽可供 第一导电元件插入形成电连接,而该转接头于具插槽一侧面的旁侧设有至 少一平行于插槽延伸方向的侧延伸部,且于该侧延伸部上设有一定位凸部 对应于电源供应器本体的定位凹槽,使该定位凸部可嵌入定位凹槽内形成 卡掣。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电源供应器本体于定位凹槽周缘表面设有凹陷的 侧凹部,且该侧凹部于接合面上恰可形成一开口,可供转接头的侧延伸部 伸入该侧凹部内。本专利技术电源供应器的转接插头结构可使电源供应器本体与转接头形成 稳固而不易脱落的结合,可确保使用的安全性;并且转接头上不具有裸露 的导电触片,可有效防止触电意外,并符合安全规范。至于本技术的详细构造、应用原理、作用与功效,则参照下列依 附图所作的说明即可得到完全的了解。附图说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构造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外观图。 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组合部位剖面图。 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拆解动作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构造分解图。 图6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构造分解图。 图7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构造分解图。 图8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 图9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拆解动作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为1、 IO—电源供应器本体;ll一第一导电元件;12、 102—侧凹部;13、 151 —定位部;14一接合面;15—容置插槽;2、 20、 200、 2a—转接头;21—插槽;22、 202、 27—侧延伸部;221—摩擦纹路;222 — 凹口; 23、 271 —相对定位部;24、 25、 26—第二导电元件;3 —外部物件。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各构造示意,由各图所示,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主要包括电源供应器本体1及转接头2等二部份,其中该电源供应器本体1 一侧设有接合面14, 于该接合面14上设有一组第一导电元件11 (图示中为长条片状),可供与 外部的电源形成电连接,于该接合面的二旁侧面上设有凹陷的侧凹部12, 该侧凹部12于与接合面14邻接的部位恰形成一开口,而于侧凹部12内则设有一定位部13 (图示中为一凹槽),转接头2表侧设有一组向外凸伸的第 二导电元件24(图示中为圆柱状,具有与第一导电元件11不同的规格型式) 及一组与第二导电元件24相连通的插槽21,且各插槽21分别具有对应于 第一导电元件11的位置,于该转接头2的二旁侧朝向插槽21相反方向, 设有平行于插槽21方向的侧延伸部22,该侧延伸部22具有与侧凹部12相 同的大小轮廓形状,其上设有一相对定位部23 (图示中为一凸块)对应于 电源供应器本体1的定位部13,于该侧延伸部22周侧边缘至少设有一内凹 的凹口 222,且于侧延伸部22外表侧设有复数凹凸于表面的摩擦纹路221;当使用上有转换插头规格(例如由第一导电元件11型式转换为第二导 电元件24型式)的需求时,可直接将电源供应器本体1的第一导电元件11 直接插入转接头2的插槽21内,使该第一导电元件11与各第二导电元件 24形成电连接,同时使各侧延伸部22伸入侧凹部12内,利用该相对定位 部23 (凸块)嵌入定位部13 (凹槽)内,配合该侧延伸部22周缘密合抵 触于侧凹部12内侧边缘,可使该电源供应器本体1及转接头2形成稳固而 不易松脱的结合,且藉由该侧凹部12的设置,可使该转接头2与电源供应 器本体1组合后,其侧延伸部22顶面可与电源供应器本体1的表面平齐, 以保持整体外观上的一致美感。本技术上述结构中,该相对定位部23与定位部13系为二可受外 力作用而相互结合与拆卸的结构,并不局限于图示中所揭示的凸块与凹槽 (或凹槽与凸块)等实施方式。图4是本技术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供应器的转接插头结构,其特征是:该结构至少包括:    一电源供应器本体,于一接合面上设有至少一组第一导电元件,可与外部的电源形成电连接,且于该接合面的至少一旁侧的转折平面上设有一定位部;    一转接头,设有一组向外凸伸的第二导电元件及一组与该第二导电元件相连通的插槽,且各插槽分别对应于电源供应器本体的第一导电元件,使该插槽可供第一导电元件插入来与第二导电元件形成电连接,而该转接头朝向插槽相反方向设有至少一平行于插槽的侧延伸部,且于该侧延伸部上设有一对应于上述的定位部的相对定位部,使该相对定位部可与该定位部在两者结合时形成卡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允文
申请(专利权)人:汤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元宇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