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基坑围护技术领域的一种新型围护结构,包括,围护组件,所述围护组件包括呈L形的围护板,所述围护板的左侧设置有接触层,所述接触层的底部设置有多组插入锥;攀爬辅助组件,所述攀爬辅助组件设置在围护板的一侧。本发明专利技术设置有攀爬辅助组件,通过手动转动驱动杆,驱动杆使得链轮传动组带动两组螺杆发生转动,从而移动块发生移动使得连接臂带动支撑板翻转呈横向状态,同时移动块移动使得驱动块向下,从而通过弧形凸部使得加固板向右侧移动与翻转的支撑板底部接触对其进行支撑,使用人员可通过脚踩支撑板进入基坑或从基坑内出来,大大提高该围护结构的使用实用性,方便多个使用人员同步进出基坑进行作业,保证作业安全性。全性。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围护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基坑围护
,具体为一种新型围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开挖较深及邻近有建筑物者,可用基坑壁支护方法,喷射混凝土护壁方法,大型基坑甚至采用地下连续墙和柱列式钻孔灌注桩连锁等方法,防护外侧土层坍入;在附近建筑无影响者,可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采用放坡明挖;在寒冷地区可采用天然冷气冻结法开挖等等。
[0003]基坑在挖出后,需要通过围护结构对其进行围护,由于基坑具有一定的深度,传统的围护结构只能起到单纯的围护作用,而在使用人员需要进出基坑时,不仅会受到围护结构的干涉,另一方面还需借助外界的升降设备,较为麻烦,增加了使用成本的同时使得使用人员进出基坑进行工作时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围护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围护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围护结构,包括,
[0006]围护组件,所述围护组件包括呈L形的围护板,所述围护板的左侧设置有接触层,所述接触层的底部设置有多组插入锥;
[0007]攀爬辅助组件,所述攀爬辅助组件设置在围护板的一侧,
[0008]其中,所述攀爬辅助组件包括设置在围护板顶部的驱动组件,所述围护板的右侧设置有多组与驱动组件配合的受力支撑组件,所述受力支撑组件下方设置有加固组件。
[0009]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围护板顶部的安装座,所述围护板内腔前后侧均竖向转动设置有螺杆,且螺杆的顶部活动贯穿围护板顶部和安装座底部,所述安装座的顶部中部活动插设有驱动杆,且驱动杆和两组螺杆之间通过链轮传动组传动连接,两组所述螺杆外壁从上至下等距螺纹套设有多组移动块。
[0010]进一步地,多组所述移动块的右侧均铰接有连接臂一端,且连接臂的另一端活动贯穿围护板右侧,且围护板的右侧开设有多组与连接臂配合的竖向活动口。
[0011]进一步地,所述围护板的右侧从上至下等距铰接有多组受力支撑组件,且受力支撑组件与移动块一一对应,所述受力支撑组件处于竖向活动口下方,前后侧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端分别与受力支撑组件的前后侧外端转动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受力支撑组件包括铰接在围护板右侧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设置有竖截面呈L形的弹性阻尼板,所述弹性阻尼板的底部右端与支撑板顶部右端连接,且弹性阻尼板的底部左端前后侧均设置有导杆,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后侧左右端均设置有与导杆适配的盲孔,所述弹性阻尼板的底部后端从左至右设置有多组弹性件,且弹性件的底部与支撑板的顶部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阻尼板顶部矩形阵列开设有多组通孔,所述支撑板的顶部且
对应通孔的位置均设置有摩擦柱,多组所述摩擦柱的高度从前至后依次增高,多组所述支撑板的长度从上至下依次增长。
[0014]进一步地,所述加固组件包括与移动块的左侧固定的驱动块,且驱动块的右侧一体成型有弧形凸部,且弧形凸部的右侧顶部一体成型有限位凸边,所述支撑板底部贴合有加固板,且加固板活动插设在围护板右侧,所述加固板的左端活动设置有与弧形凸部配合的滚珠。
[0015]进一步地,所述围护板上开设有与加固板配合的活动口,且活动口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均通过T形滑块与加固板顶部和底部的横向T形滑槽配合滑动连接,T形滑块的右侧通过连接弹簧与横向T形滑槽的右侧内壁连接,所述加固板的外壁右端固定套设有承接板,且承接板的右侧顶部和底部均设置加固柱,且围护板的右侧内壁设置有与加固柱适配的卡槽。
[0016]进一步地,所述围护板的直角处前后端均设置加强板,且加强板处于受力支撑组件的外侧,所述围护板的右侧前后端均设置有呈U形的扶手,且扶手处于加强板和受力支撑组件之间。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设置有攀爬辅助组件,通过手动转动驱动杆,驱动杆使得链轮传动组带动两组螺杆发生转动,从而移动块发生移动使得连接臂带动支撑板翻转呈横向状态,同时移动块移动使得驱动块向下,从而通过弧形凸部使得加固板向右侧移动与翻转的支撑板底部接触对其进行支撑,使用人员可通过脚踩支撑板进入基坑或从基坑内出来,大大提高该围护结构的使用实用性,方便多个使用人员同步进出基坑进行作业,保证作业安全性,降低作业成本,同时在使用人员通过踩踏受力支撑组件进出基坑时,使用人员脚踩弹性阻尼板会使得弹性件受到挤压,进而使得摩擦柱接触使用人员脚部,一方面对残留在使用人员脚部的泥土起到去除作用,另一方面提高与使用人员脚部接触面积,避免踩踏打滑,在使用人员脚踩离开弹性阻尼板后,弹性件使得弹性阻尼板复位,进而使得摩擦柱上的泥土脱离摩擦柱,使得泥土落在倾斜的弹性阻尼板上,随后从弹性阻尼板上掉落出,避免后续使用时出现踩踏打滑,保证使用人员进出基坑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围护结构正视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围护结构剖视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A结构放大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围护结构中受力支撑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围护组件;11、围护板;12、接触层;13、插入锥;14、加强板;15、扶手;2、攀爬辅助组件;21、驱动组件;211、安装座;212、驱动杆;213、链轮传动组;214、螺杆;215、移动块;216、连接臂;22、受力支撑组件;221、支撑板;222、弹性阻尼板;223、导杆;224、弹性件;225、摩擦柱;226、通孔;23、加固组件;231、驱动块;232、加固板;233、弧形凸部;234、连接弹簧;235、承接板;236、加固柱。
[0023]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实施例1
[0026]请参阅图1
‑
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围护结构,包括,
[0027]围护组件1,围护组件1包括呈L形的围护板11,围护板11起到对基坑进行维护的作用,相邻围护板11之间通过外界的固定部件相互连接,在此不另做详述,围护板11的左侧设置有接触层12,该接触层12可采用耐磨橡胶材料制成,接触层12的底部设置有多组插入锥13,提高围护板11对基坑的支护强度,当然该围护组件1也不仅仅限于通过插入锥13插入实现支撑,同时配合外界的支撑架实现进一步的加固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围护组件(1),所述围护组件(1)包括呈L形的围护板(11),所述围护板(11)的左侧设置有接触层(12),所述接触层(12)的底部设置有多组插入锥(13);攀爬辅助组件(2),所述攀爬辅助组件(2)设置在围护板(11)的一侧,其中,所述攀爬辅助组件(2)包括设置在围护板(11)顶部的驱动组件(21),所述围护板(11)的右侧设置有多组与驱动组件(21)配合的受力支撑组件(22),所述受力支撑组件(22)下方设置有加固组件(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21)包括设置在围护板(11)顶部的安装座(211),所述围护板(11)内腔前后侧均竖向转动设置有螺杆(214),且螺杆(214)的顶部活动贯穿围护板(11)顶部和安装座(211)底部,所述安装座(211)的顶部中部活动插设有驱动杆(212),且驱动杆(212)和两组螺杆(214)之间通过链轮传动组(213)传动连接,两组所述螺杆(214)外壁从上至下等距螺纹套设有多组移动块(21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移动块(215)的右侧均铰接有连接臂(216)一端,且连接臂(216)的另一端活动贯穿围护板(11)右侧,且围护板(11)的右侧开设有多组与连接臂(216)配合的竖向活动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护板(11)的右侧从上至下等距铰接有多组受力支撑组件(22),且受力支撑组件(22)与移动块(215)一一对应,所述受力支撑组件(22)处于竖向活动口下方,前后侧所述连接臂(216)的另一端分别与受力支撑组件(22)的前后侧外端转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支撑组件(22)包括铰接在围护板(11)右侧的支撑板(221),所述支撑板(221)的顶部设置有竖截面呈L形的弹性阻尼板(222),所述弹性阻尼板(222)的底部右端与支撑板(2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新建,柴小磊,覃皓,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