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景观水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5697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景观水坝,包括呈曲线型结构的坝体,所述坝体包括迎水面、背水面和顶面,所述顶面设置有人行道,所述人行道的内部设置有过水结构,所述过水结构用于供水流从所述迎水面流动至所述背水面,从而通过所述过水结构可以使得位于迎水面的水流动至背水面,提高了所述景观水坝的美观程度。所述迎水面设置有第一阶梯结构,所述背水面设置有第二阶梯结构,所述顶面还设置有第三阶梯结构,通过所述第一阶梯结构、所述第二阶梯结构以及所述第三阶梯结构实现了水流从所述迎水面至所述背水面的缓慢流动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所述景观水坝的美观程度。所述景观水坝的美观程度。所述景观水坝的美观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景观水坝


[0001]本技术涉及水坝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景观水坝。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民对生态环境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公园、风景旅游度假区建设蓬勃发展,作为景观建设重要的设计元素,水资源的利用是不可或缺的课题,在现有的水资源利用案例中,景区的引水、排水、调蓄水设施往往仅局限于满足功能需要,设施多为简易水闸或通行桥结合水闸形式,被当作水利工程来处理,未将其作为景观元素的一部分,造型往往过于简陋、笨重,不能为总体景观效果添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景观水坝。
[000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内容具体如下:
[0005]一种新型景观水坝,包括呈曲线型结构的坝体,所述坝体包括迎水面、背水面和顶面,所述顶面设置有人行道,所述人行道的内部设置有过水结构,所述过水结构用于供水流从所述迎水面流动至所述背水面。
[0006]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过水结构包括若干个均匀设置在所述人行道内部的通孔。
[0007]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迎水面设置有第一阶梯结构,所述背水面设置有第二阶梯结构,所述第一阶梯结构的竖直高度高于所述第二阶梯结构的竖直高度,所述第一阶梯结构的底面和所述第二阶梯结构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
[0008]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顶面还设置有第三阶梯结构,所述第三阶梯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阶梯结构和第二阶梯结构,所述人行道设置在所述第三阶梯结构的顶部。<br/>[0009]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阶梯结构包括竖直高度依次递减的第一阶梯、第二阶梯以及第三阶梯;所述第二阶梯结构包括竖直高度依次递减的第五阶梯、第六阶梯、第七阶梯以及第八阶梯;所述第三阶梯结构包括位于同一平面的第四阶梯、第九阶梯和第十阶梯,且所述人行道设置在所述第九阶梯的顶部,所述第四阶梯与所述第一阶梯相连接,所述第十阶梯与所述第五阶梯相连接。
[0010]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五阶梯的宽度和所述第六阶梯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七阶梯的宽度和所述第八阶梯的宽度相同,且所述第五阶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七阶梯的宽度。
[0011]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五阶梯和所述第六阶梯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均为0

15
°

[0012]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阶梯、所述第二阶梯、所述第三阶梯、所述第四阶
梯、所述第五阶梯、所述第六阶梯、所述第七阶梯、所述第八阶梯、所述第九阶梯以及所述第十阶梯均为条石阶梯。
[0013]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坝体的两端均设置有观景平台。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1、本技术公开的新型景观水坝,包括呈曲线型结构的坝体,所述坝体包括迎水面、背水面和顶面,所述顶面设置有人行道,所述人行道的内部设置有过水结构,所述过水结构用于供水流从所述迎水面流动至所述背水面,从而通过所述过水结构可以使得位于迎水面的水流动至背水面,提高了所述景观水坝的美观程度。
[0016]2、所述迎水面设置有第一阶梯结构,所述背水面设置有第二阶梯结构,所述顶面还设置有第三阶梯结构,通过所述第一阶梯结构、所述第二阶梯结构以及所述第三阶梯结构实现了水流从所述迎水面至所述背水面的缓慢流动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所述景观水坝的美观程度。
[0017]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所述景观水坝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景观水坝A

A向的剖面图。
[0020]其中,各附图标记为:
[0021]1‑
坝体;2

人行道;3

过水结构;4

第一阶梯;5

第二阶梯;6

第三阶梯;7

第五阶梯;8

第六阶梯;9

第七阶梯;10

第八阶梯;11

第四阶梯;12

第九阶梯;13

第十阶梯;14

观景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0023]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的新型景观水坝包括呈曲线型结构的坝体1,所述坝体1包括迎水面、背水面和顶面,所述顶面设置有人行道2,所述人行道2的内部设置有过水结构3,所述过水结构3用于供水流从所述迎水面流动至所述背水面,从而通过所述过水结构3可以使得位于迎水面的水流动至背水面,提高了所述景观水坝的美观程度。
[0024]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过水结构3包括若干个均匀设置在所述人行道2内部的通孔,一方面,通过若干个所述通孔可以使得位于所述迎水面的水流动至所述背水面,另一方面,通过若干个所述通孔可以对流入所述过水结构的水进行分流可以实现涓涓细流的效果。
[0025]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迎水面设置有第一阶梯结构,所述背水面设置有第二阶梯结构,所述第一阶梯结构的竖直高度高于所述第二阶梯结构的竖直高度,所述第一阶梯结构的底面和所述第二阶梯结构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从而通过所述第一阶梯结构和第
二阶梯结构可以使得水流形成叠水效果;而且,由于所述所述第一阶梯结构的竖直高度高于所述第二阶梯结构的竖直高度、且所述第一阶梯结构的底面和所述第二阶梯结构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可以确保位于迎水面的水流在高度差的作用下流向背水面。
[0026]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顶面还设置有第三阶梯结构,所述第三阶梯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阶梯结构和第二阶梯结构,所述人行道2设置在所述第三阶梯结构的顶部。
[0027]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阶梯结构包括竖直高度依次递减的第一阶梯4、第二阶梯5以及第三阶梯6;所述第二阶梯结构包括竖直高度依次递减的第五阶梯7、第六阶梯8、第七阶梯9以及第八阶梯10;所述第三阶梯结构包括位于同一平面的第四阶梯11、第九阶梯12和第十阶梯13,且所述人行道2设置在所述第九阶梯12的顶部,所述第四阶梯11与所述第一阶梯4相连接,所述第十阶梯13与所述第五阶梯7相连接。
[0028]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如图2所示,所述第五阶梯7的宽度和所述第六阶梯8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七阶梯9的宽度和所述第八阶梯10的宽度相同,且所述第五阶梯7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七阶梯9的宽度。
[002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景观水坝,其特征在于:包括呈曲线型结构的坝体,所述坝体包括迎水面、背水面和顶面,所述顶面设置有人行道,所述人行道的内部设置有过水结构,所述过水结构用于供水流从所述迎水面流动至所述背水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景观水坝,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结构包括若干个均匀设置在所述人行道内部的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景观水坝,其特征在于:所述迎水面设置有第一阶梯结构,所述背水面设置有第二阶梯结构,所述第一阶梯结构的竖直高度高于所述第二阶梯结构的竖直高度,所述第一阶梯结构的底面和所述第二阶梯结构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景观水坝,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还设置有第三阶梯结构,所述第三阶梯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阶梯结构和第二阶梯结构,所述人行道设置在所述第三阶梯结构的顶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景观水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阶梯结构包括竖直高度依次递减的第一阶梯、第二阶梯以及第三阶梯;所述第二阶梯结构包括竖直高度依次递减的第五阶梯、第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宁李安荣陈志飞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华发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