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中川专利>正文

端子固定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5571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端子固定构件,主要包括一本体、一连接管与一中心针;本体内部的容置空间与连接管的穿孔内分别设有绝缘体;中心针呈L形柱体,两端分别插设在本体与连接管内的绝缘体上;其中,本体端面凸伸一插接环,插接环周围设至少一对定位插槽;连接管的穿孔形成一小径段,所述的小径段与穿孔衔接处形成一卡掣阶面,且连接管端面凸设一对定位凸粒;这样,本体的插接环插设在连接体的小径段内,而定位凸粒则插设在定位插槽中,且插接环的末端呈外翻状卡掣在连接管内部的阶面处,从而形成不旋转、不脱落的紧密结合。(*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与端子结构,特别是一种令本体与连接管确实结合的端子固定构件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用在IC电路装置上的端子,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是由一本体10、一连接管20、绝缘体30、40与一L型中心针50所组成,其本体10内部形成一倒L形容置空间101,所述的容置空间101底部内组设一绝缘体30,本体10一端连通容置空间101的插接孔102,本体10底部另成型四支接脚103;连接管20内部塞置一绝缘体40,绝缘体40中央则插设中心针50;所述的连接管20与中心针50插设在本体10的插接孔102上,且中心针50另端则自容置空间101底部内的绝缘体30穿伸而出。但是,由于上述连接管20插设进入本体10以后还需经过铆合加工方能使二者结合,不仅组装极为耗时、费工,产品不良率也居高不下,且在使用操作时,也容易因转动或拉扯而使本体与连接管的铆接结合处产生松动甚至脱落,不仅影响传讯质量,更缩减了端子的使用寿命。其后另有一种端子结构问世,请参阅图2所示,同样是由本体10、连接管20、绝缘体30、40与中心针50组成,其差别在于,所述的本体10与连接管20二者分别设一相对应的穿孔104、201,所述穿孔104、201供一插销60插设,当连接管20组设在本体10后即可将插销60插设在穿孔104、201中,使其结合且无松动、脱落的忧。然而,由于上述插销60与穿孔104、201必须形成紧配合,因此三者的尺寸与公差必须极为精确,否则便会产生插销落入本体内部或插销无法插入穿孔的现象,再加上端子体积较小的缘故,即造成加工精确度与困难度大增,与难以组配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端子结合更为稳固、组装更为方便快速、可延长使用寿命的端子固定构件。本技术设计的端子固定构件包括本体、连接管与中心针;其中所述本体内部设有一倒L形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底部内组设一绝缘体,本体底部凸设四支接脚,本体端面凸伸一插接环,本体端面在插接环周围设有至少一对定位插槽;所述连接管内部设有贯通穿孔,穿孔中设一绝缘体,连接管的穿孔孔壁形成一小径段,所述的小径段与穿孔衔接处设有一卡掣阶面,且所述的连接管面对本体的端面上凸设一对定位凸粒;所述中心针两端分别插设在本体与连接管内的绝缘体上;所述本体的插接环插设在连接体的小径段内,而连接管的定位凸粒插设在本体的定位插槽中,且插接环的末端呈外翻状卡掣在连接管内部的阶面处,形成紧密结合。本技术设计的端子固定构件还可以包括所述本体端面在插接环周围可设有一环凹槽,而所述定位插槽可成型在所述的凹槽中。本技术设计的端子固定构件还可以包括所述定位凹槽的数量为二对,且呈相对环布状态设置。本技术设计的端子固定构件还可以包括另一实例,它包括本体、连接管与中心针;其中所述本体内部设有一呈横向贯通状容置空间,容置空间的末端开口插设一夹持座,所述的夹持座内部组设绝缘体,本体底部凸设四支接脚,本体端面凸伸一插接环,本体端面在插接环周围设有至少一对定位插槽;所述连接管内部设有贯通穿孔,穿孔中设一绝缘体,连接管的穿孔孔壁形成一小径段,所述的小径段与穿孔衔接处形成一卡掣阶面,又,所述的连接管面对本体的端面上凸设一对定位凸粒;所述中心针两端分别插设在本体与连接管内的绝缘体上;且本体的插接环插设在连接体的小径段内,而连接管的定位凸粒插设在本体的定位插槽中,且插接环的末端呈外翻状卡掣在连接管内部的阶面处,形成紧密结合。上述的端子固定构件还可以包括所述本体端面在插接环周围可设有一环凹槽,而定位插槽可成型在所述的凹槽中。上述的端子固定构件还可以包括所述定位凹槽为二对,且呈相对环布状态设置。本技术设计的端子固定构件,主要是利用插接环外围凹槽内的定位插槽与连接管端面的定位凸粒二者的互补设计,以及针对插接环末端施以辊轧加工,使其末端外翻并卡掣在连接管内部卡掣阶面的设计,进而产生以下若干优点1、本体与连接管之间无相对旋转的忧,本技术主要利用本体的定位插槽结构与连接管的定位凸粒结构,产生令二者相互嵌设的定位效果,不仅可确保本体与连接管无相对旋转的忧,更可提高传讯稳定性与清晰度。2、本体与连接管之间结合更为稳固,由于本技术的插接环经过辊轧加工后,其末端形成一环状外翻部分,利用所述的环状外翻部位进而可以紧密卡掣在小径段与穿孔衔接处的卡掣阶面上形成固定结合,提高了本体与连接管的结合稳定度,更延长端子使用寿命。3、组装极为简便,由于本技术的本体端面上成型有至少一对,并以二对为宜的定位插槽,再加上所述的定位插槽呈相对方式环布在插接环周围,因此在组装时,无须特别注意连接管角度,只需略为旋动连接管即可令定位凸粒轻易插入定位插槽中定位,不仅组装极为简便,更可加速组装速度。4、组装更为快速,本技术的本体与连接管是先进行插接后再施以辊轧加工,故可令本体与连接管结合更为紧密,相较在现有的端子的组装过程,更显本技术组装简便与快速的特色。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现有的端子的组合剖视示意图;图2为另一种现有的端子的组合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设计的端子固定构件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设计的端子固定构件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组合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设计的端子固定构件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设计的端子固定构件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组合剖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本体;101-容置空间;102-插接孔;103-接脚;104-穿孔;20-连接管;201-穿孔;30、40-绝缘体;50-中心针;60-插销;1-本体;11-容置空间;12-绝缘体;13-接脚;14-插接环;15-凹槽;151-定位插槽;16-夹持座;161-绝缘体;2-连接管;21-穿孔;22-绝缘体;23-小径段;24-卡掣阶面;25-定位凸粒;3、4-中心针。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3、图4所示,本技术主要包括一本体1、一连接管2与一中心针3,其中 所述本体1内部设有一倒L形容置空间11,容置空间11底部内组设一绝缘体12,本体1底部凸设四支接脚13;本体1在朝向连接管2的端面上凸伸一插接环14,本体1端面在插接环14周围成型有一环凹槽15,所述的凹槽15中至少设有一对以上的定位插槽151,以二对为宜,且所述的定位插槽151呈相对环布在插接环14周围方式设置。所述连接管2内部设有贯通穿孔21,穿孔21中组设有绝缘体22;连接管2的穿孔21在朝向本体1一端的孔壁形成一小径段23,所述的小径段23与穿孔21衔接处形成一环状卡掣阶面24;又,所述的连接管面对本体的端面上凸设一对定位凸粒25,所述的对定位凸粒25呈相对状态设置。所述中心针3呈L形柱体,两端分别插设在本体1与连接管2内的绝缘体上。关于本技术的组装状态,请参阅图4所示,首先将本体1的插接环14插设在连接管2的小径段23内,此时插接环14的末端将穿过小径段23并伸入穿孔21中,续令连接管2的定位凸粒25插设在本体1的定位插槽151中形成定位状态,使本体1与连接管2无相对旋转的忧,然后再取本体1与连接管2进行辊轧加工,通过工具施压令插接环14的末端呈外翻状,利用所述的外翻部位卡掣在连接管2内部的阶面24处,使本体1与连接管2形成紧密结合,然后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端子固定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连接管与中心针;其中:所述本体内部设有一倒L形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底部内组设一绝缘体,本体底部凸设四支接脚,本体端面凸伸一插接环,本体端面在插接环周围设有至少一对定位插槽;所述连接管内部设有贯通穿孔,穿孔中设一绝缘体,连接管的穿孔孔壁形成一小径段,所述的小径段与穿孔衔接处设有一卡掣阶面,且所述的连接管面对本体的端面上凸设一对定位凸粒;所述中心针两端分别插设在本体与连接管内的绝缘体上;所述本体的插接环插设在连接体的小径段内,而连接管的定位凸粒插设在本体的定位插槽中,且插接环的末端呈外翻状卡掣在连接管内部的阶面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中川
申请(专利权)人:黄中川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