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救生项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5487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溺水救生项环,旨在解决现有救生器体积大、质量重以及使用不便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柔性的储料管作为储存气体发生物质的容器,储料管可自由弯曲成弧形,再配合弧形的双向堵头和母接头形成救生项环的环状主体,柔性气囊套在环状主体上,连接弧形的公接头形成结构紧凑的救生项环,实现了救生项环的小型化;使用的储料管及其灌装的气体发生物质比高压气瓶质量更轻,实现了救生项环的轻量化;本发明专利技术未设置任何手动按钮,使用时,溺水者只需用手拉动救生项环的任意位置,即可使内部拉线带动双向堵头脱离储料管,从而使储存的气体发生物质相遇生成气体并使柔性气囊膨胀,形成一个套在溺水者颈部的环形救生项圈。形成一个套在溺水者颈部的环形救生项圈。形成一个套在溺水者颈部的环形救生项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溺水救生项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救生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溺水救生项环。
技术背景
[0002]溺水死亡事故一直是人们关注和函待解决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少年儿童意外落水溺亡事故的发生率较高,例如,儿童在经过没有安全设施的自然水域时不慎落水溺亡,在河边戏水的时候不慎落水溺亡,传统的救生圈和救生衣主要用于游泳或在水面活动时防止发生意外,由于体积较大并不适合日常携带和穿戴,为了防患于未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佩戴一种小型化、轻量化且使用方便的可穿戴救生设备。
[0003]目前德国出现一种名叫Ploota的安全气囊,是一种可佩戴在项部的救生器,其原理是设有一个空心的环状壳体,环状壳体内设有折叠置放的非弹性材料制成的两个气囊,两个气囊的开口与设于环状壳体上的两个小型高压气瓶通过一通道连接,通道内设有刺针对准气瓶的密封口,通道外设有与刺针联动的手动按钮,使用时按下按钮使刺针刺穿气瓶密封口释放气体,使折叠的气囊向外膨胀展开形成两个环状的充气气囊,进而提供救生所需浮力。
[0004]上述产品的缺点在于:其一,该救生器的气囊由于为非弹性材料并需折叠置放于环状壳体内,占用了救生器的主要结构空间,同时因其使用的高压气瓶受形状和体积限制不能置放于环状壳体之内,使救生器进一步小型化受到限制,造成该救生器体积大;其二,使用两个高压气瓶作为储气容器,气瓶的重量因素限制了救生器的进一步轻量化;其三,在溺水过程的挣扎状态下,溺水者很难快速精准地触摸到手动按钮,影响自救行为的有效实施,使用不方便,容易错过自救的最佳时机。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溺水救生项环,旨在解决现有救生器体积大、质量重以及使用不便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溺水救生项环,其中,包括柔性的可自由弯曲成弧形的储料管,所述储料管又包括第一储料管和第二储料管;所述溺水救生项环还包括:双向堵头,设为弧形,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储料管和第二储料管的一端;母接头,设为弧形,包括第一母接头和第二母接头,分别与第一储料管和第二储料管连接;公接头,设为与母接头相适应的弧形,与第一母接头和第二母接头行可拆卸地连接;气体发生物质,两种相遇后能发生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分别设于第一储料管和第二储料管内;
拉线,设于储料管内,包括比第一储料管更长的第一拉线和比第二储料管更长的第二拉线,第一拉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双向堵头和第一母接头上,第二拉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双向堵头和第二母接头上;弹簧圈,套在储料管上,约束储料管的弯曲形态,同时保护储料管免受外力挤压;柔性气囊,包括一开口端和一闭口端,通过其开口端套在弹簧圈上并完全包裹母接头,所述柔性气囊的开口端通过自身打结或细线束紧密封。
[0007]进一步的,所述储料管为一种弹性小而拉伸强度大的柔性塑料管。
[0008]进一步的,所述双向堵头的两端设有堵头小孔和堵头凸环,堵头小孔用于固定拉线的一端,堵头凸环用于连接并密封储料管的一端开口。
[0009]进一步的,所述母接头上设有母头小孔和母头凸环,母头小孔用于固定拉线的一端,母头凸环用于连接并密封储料管的一端开口。
[0010]进一步的,所述母接头内设有母头内室,所述公接头的两端设有公头瓣牙,公头瓣牙与母头内室的大小和形状相适应。
[0011]可选地,所述气体发生物质为过氧化氢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
[0012]可选地,所述柔性气囊为条状的乳胶气球。
[0013]可选地,所述拉线为柔软的尼龙线。
[0014]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溺水救生项环,将柔性塑料管作为储存气体发生物质的储料管,储料管可自由弯曲成弧形,再配合弧形的双向堵头和母接头形成救生项环的环状主体,柔性气囊套在环状主体上,并连接弧形的公接头形成结构紧凑的救生项环,实现了救生项环的小型化;使用的储料管及其灌装的气体发生物质比高压气瓶质量更轻,实现了救生项环的轻量化;本专利技术未设置任何手动按钮,使用时,溺水者只需用手拉动救生项环的任意位置,即可使内部拉线带动双向堵头脱离储料管,从而使储存的气体发生物质相遇生成气体并使柔性气囊膨胀,形成一个套在溺水者颈部的环形救生圈。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部分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部分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柔性气囊包裹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储料管连接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储料管分解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母接头内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公接头与母接头连接状态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未充气状态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充气状态示意图图中:1

储料管,2

双向堵头,3

拉线,4

母接头,5

公接头,6

弹簧圈,7

柔性气囊,8

气体发生物质,11

第一储料管,12

第二储料管,21

堵头连接部, 22

堵头凸环, 23

堵头小孔,31

第一拉线,32

第二拉线,41

第一母接头,42

第二母接头,411

母头连接部,412

母头小孔,413

母头凸环,414

母头内室,415

母头外室,51

公头瓣牙,71

细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6]请参照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溺水救生项环,包括可弯曲成弧形的储料管1,储料管1又包含第一储料管11和第二储料管12,在第一储料管11和第二储料管12相邻的一端设有弧形的双向堵头2,在第一储料管11和第二储料管12相邻的另一端设有弧形的母接头4,所述母接头4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母接头41和第二母接头42,所述第一储料管11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在双向堵头2上,所述第一储料管11的另一端连接固定在第一母接头41上,所述第二储料管12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在双向堵头2上,所述第二储料管12的另一端连接固定在第二母接头42上,在第一母接头41和第二母接头42之间设有弧形的公接头5,所述公接头5的一端与第一母接头41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公接头5的另一端与第二母接头42可拆卸地连接。
[0017]所述储料管1内还设有拉线3,所述拉线3又包括位于第一储料管11内的第一拉线31和位于第二储料管12内的第二拉线32,所述第一拉线31一端固定在双向堵头2上,另一端固定在母接头41上,所述第二拉线32一端固定在双向堵头2上,另一端固定在母接头42上。
[0018]参照图3和图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溺水救生项环还包括弹簧圈6和柔性气囊7,所述簧圈6的内径与储料管1的外径相适应,使弹簧圈6可以套在储料管1上并可自由伸缩,由于簧圈6的内径小于母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溺水救生项环,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的可自由弯曲成弧形的储料管,所述储料管又包括第一储料管和第二储料管;所述溺水救生项环还包括:双向堵头,设为弧形,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储料管和第二储料管的一端;母接头,设为弧形,包括第一母接头和第二母接头,分别与第一储料管和第二储料管连接;公接头,设为与母接头相适应的弧形,与第一母接头和第二母接头行可拆卸地连接;气体发生物质,两种相遇后能发生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分别设于第一储料管和第二储料管内;拉线,设于储料管内,包括比第一储料管更长的第一拉线和比第二储料管更长的第二拉线,第一拉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双向堵头和第一母接头上,第二拉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双向堵头和第二母接头上;弹簧圈,套在储料管上,约束储料管的弯曲形态,同时保护储料管免受外力挤压;柔性气囊,包括一开口端和一闭口端,通过其开口端套在弹簧圈上并完全包裹母接头,所述柔性气囊的开口端通过自身打结或细线束紧密封。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东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