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接点连接器组合,包括可相互对接的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其中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均包含有绝缘壳体、结合板、导电端子及扣合装置,而在绝缘壳体上都具有对接面、连接面及贯穿对接面与连接面的至少一插口,另外,在插座连接器绝缘壳体对接面上还凸设有耦合部,该耦合部也同样被上述插口所贯穿,并在插口内壁至少设有一排端子收纳槽;其特征在于:插头、插座连接器都至少具有一个结合板,且其都容置在插头、插座绝缘壳体插口内,并在其上设有若干个端子定位槽;导电端子都是成排模组化固接在结合板的端子定位槽内,且每个端子均包含有接触部及接合部,其中接触部位于绝缘壳体插口内,而接合部延伸出连接面之外;而扣合装置则设在结合板与绝缘壳体之间,包含相互嵌卡的嵌体、嵌槽及止退体与止退槽。(*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多接点连接器组合,尤其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对接可靠的多接点连接器组合。随着高频传输技术的发展,连接器用于信号导通的接点数量越来越多,连带使连接器所能提供传输的功能增强,但制造上也越显困难,尤其在连接器尺寸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增加的导电接点将需要更加紧密地排配,而在高密度排配下导电接点在装配时,为避免任意一根导电端子偏位以影响信号正常的传输,对其组配动作要求很高,因而使组装的效率相对无法提高,这样在多接点信号传输的情况下连接器的组装显得更加不容易.因此,产能与品质都受极大的考验。现有多接点连接器组合的相关技术如美国专利第5,219,294号、中国台湾专利第85100751号等文献,其中第85100751号专利文献虽解决了若干个导电端子与连接器绝缘壳体的组装,通过模组化将若干个导电端子成排地堆叠在一起,再通过扣合装置与绝缘壳体嵌合固定,进而提高了导电端子的组装效率。然而,扣合装置的嵌合构造无法稳固的将所有模组化导电端子固定,因而在对接使用条件下会使得模组化的导电端子被推出,参照附图说明图1、图2,现有模组化的导电端子50相互之间是以锥状的嵌卡体52嵌卡串接,而两侧借锥状迫紧体54与绝缘壳体干涉迫紧,然而,由于该迫紧体54干涉迫紧的方向与对接连接器插入的方向相反,因而对接时模组化导电端子50会渐渐地被推出,而当其有松动、相互脱离时将影响信号稳定地传输或不能被使用。另外,由于组装配合型态的要求,现有多接点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有些需要适当地弯折后插接在电路板上焊接,然而由于多接点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数量多而且密,端子与端子之间的间距很近,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相互干扰产生,此种多接点连接器都普遍设有固定板来导引定位这些端子,相关设计可参考中国台湾专利第81210871、84207642号及美国专利第5,125,853号等文献。然而,增设固定板后多接点连接器,需将组装完成的若干个导电端子一次插置在固定板的定位孔内,其对准作业要求极高,即使有治具辅助,其对准效率增进也很有限,因而增加装配的困难及组装的成本。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模组化导电端子与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结合的多接点连接器组合,该连接器组合中模组化导电端子相互间结合稳固,且与连接器的绝缘壳体在各方位结合稳固,以达到避免模组化导电端子脱落及确保信号传输可靠的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多接点连接器组合主要包括有可相互对接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其中插座与插头连接器的导电端子都是成排模组化一体而成,并分别具有第一扣合装置与第二扣合装置将插座与插头连接器的模组化导电端子与其绝缘壳体嵌合,其中第一、二扣合装置除具有用于防止模组化导电端子由对接方向被推出的功能,更具有用于防止模组化导电端子由拔出方向被拉出的效果。与现有的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由于其导电端子相互间结合稳固,而且与连接器的绝缘壳体在各方位结合稳固,因而不会有模组化导电端子脱落以导致信号传输不稳定的现象产生,同时,其还具有可增进产能、降低成品的不良率及确保产品品质一致的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现有多接点电连接器剖视图。图2是现有多接点电连接器单一模组化导电端子的平面图。图3是本技术插头连接器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插头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立体图。图5、图6是第一、二结合板与导电端子形成整体的立体图。图7、图8是注射成型的第一、二结合板与固定板组装的立体图。图9是注射成型的第一、二结合板与固定板结合后与绝缘壳体组装完成的立体图。图10是绝缘壳体罩上金属遮蔽件的立体图。图11是本技术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2是本技术插座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立体图。图13、图14是本技术第一、二结合板分别与插座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组装后的剖视图。图15、图16是本技术插座连接器组装夹置接地片的的立体分解图及剖视图。图17是本技术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8是本技术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插接的立体图。参照图18所示,本技术多接点连接器组合1包括有可相互对接的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3,其中该插头连接器2如图3所示,其包括绝缘壳体20、第一结合板21、第二结合板22、固定板23、遮蔽构件24、锁固件25、接地片26及第一扣合装置27,以及若干个端子28等构件,其中该绝缘壳体20具有对接面201、连接面202及贯穿对接面201与连接面202的插口203,该插口203用于收容第一、二结合板21、22,以形成供对接插座连接器3(参照图17)插接的本体,且连接面202两侧分别设有扣边2021,结合参照图4,第一扣合装置27分别在该插口203相邻对接面201一侧的内壁面上下端缘设有燕尾形止动体270,以用于与第一、二结合板21、22扣接,防止对接插座连接器插接时将第一、二结合板21、22往连接面202方向推出。另外在邻接连接面202一侧的内侧下缘设有四个长方形的嵌槽271,它同样用于与第一、二结合板21、22扣接,防止对接插座连接器拔出时将第一、二结合板21、22往对接面201方向拔出。而在插口203的两侧设有锁固座204,该锁固座204具有轴孔2041及一长形缺口2042,以供锁固件25的轴接体251与扣脚252能够分别组装。第一、二结合板21、22分别为与插口203宽度相当的板体,其上设有若干个端子定位槽,可供固接在板体上的若干个导电端子28的定位。每一端子28包含接触部281与接合部282,其中接触部281位于插口203内,而接合部282延伸在连接面202外,用于同电路板(未图示)相焊接。另外,结合参照图5,其中第一结合板21上设有燕尾止退槽210,其可与绝缘壳体20的燕尾止退体270相卡合,而燕尾止退槽210的对边设有四个长方形嵌体211,其可与绝缘壳体20的方形嵌槽271相嵌合。又在板体的板面上设有三个定位孔212(参照图5),以用于同第二结合板22相衔接。结合参照图6,第二结合板22,其上同样设有燕尾形止退槽220,以与绝缘壳体20的燕尾形止退体270相卡合,而燕尾形止退槽220的对侧设有四个方形嵌体221,以与绝缘壳体20的方形嵌槽271相嵌合。另外,在其与方形嵌体221相对的板面上设有定位柱222,可与前述第一结合板21的定位孔212相扣接,进而将第一、二结合板21、22衔接一体。在固定板23上设有若干个端子定位孔231,用于对端子28进行定位,其两侧设有用于定位在电路板(未图示)上的定位柱232,而在定位柱232的下方设有倒勾233,其可扣卡在绝缘壳体20的连接面202的扣边2021上。遮蔽构件24罩盖在绝缘壳体20的对接面201上,其相对于绝缘壳体20的插口203设有一“D”型轮廓240,其内侧设有干涉体2401,以用于同对接插座连接器有效卡合,而两侧设有结合穿孔241,可通过锁固件25的轴接体251、扣脚252与绝缘壳体20组装一体。参照图7至图10,上述插头连接器的组装,是先将注射成型的模组化第一结合板21与成排端子28固接为独立单件,再将端子28的接合部282穿引到固定板23的定位孔231内(参照图7)。接着,将接地片26安置在固接为一整体的模组化第二结合板22与成排端子28的上方,借第二结合板22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接点连接器组合,包括可相互对接的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
器,其中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均包含有绝缘壳体、结合板、导电端子及
扣合装置,而在绝缘壳体上都具有对接面、连接面及贯穿对接面与连接面的
至少一插口,另外,在插座连接器绝缘壳体对接面上还凸设有耦合部,该耦
合部也同样被上述插口所贯穿,并在插口内壁至少设有一排端子收纳槽;其
特征在于:插头、插座连接器都至少具有一个结合板,且其都容置在插头、
插座绝缘壳体插口内,并在其上设有若干个端子定位槽;导电端子都是成排
模组化固接在结合板的端子定位槽内,且每个端子均包含有接触部及接合
部,其中接触部位于绝缘壳体插口内,而接合部延伸出连接面之外;而扣合
装置则设在结合板与绝缘壳体之间,包含相互嵌卡的嵌体、嵌槽及止退体与
止退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进益,吴熴灿,陈朝旭,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