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麦克纳姆轮稳定移动的可调节轮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45290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基于麦克纳姆轮稳定移动的可调节轮椅。一种基于麦克纳姆轮稳定移动的可调节轮椅,可调节轮椅包括底座、坐垫、椅背和扶手,底座用于连接车轮,坐垫通过用于支撑使用者的重量的调节组件连接至底座,可调节轮椅按照能够适应不同使用者使用的方式设置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用于调节座椅高度的可调节部件一。可调节部件一包括彼此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当使用者乘坐于轮椅上的情况下,可调节部件一按照能够通过改变第一支架靠近底座的一端的高度并在保持座椅水平且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靠近坐垫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升高座椅的高度的方式设置为弧形。变的情况下升高座椅的高度的方式设置为弧形。变的情况下升高座椅的高度的方式设置为弧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麦克纳姆轮稳定移动的可调节轮椅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康复辅助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麦克纳姆轮稳定移动的可调节轮椅。

技术介绍

[0002]根据我国近些年人口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总数占比达到11.94%,这些高龄老人的日常出行对轮椅有比较大的依赖;以及由于交通安全事故、突发意外事件、疾病的困扰等产生了大量失去行走功能的群体,这些老年群体和失去行走功能的群体使得社会对轮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且这一类人群大多需要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完全依靠轮椅行动,因此轮椅的舒适性和科学性十分重要。轮椅的高度会影响使用者的坐姿,长期处于不舒适的坐姿会使得使用者的腰部、腿部、背部、颈部等处于非正常工作位置,在日常活动中容易造成使用者关节受损。而由于群体身材差异较大,单独设置固定尺寸的轮椅成本较高,普适性较低,因此现有轮椅大多可以进行高度调节以适应不同身材的使用者安全使用。
[0003]现有的轮椅调高方法主要通过螺杆、液压杆和交叉杆进行。例如,CN211067519U公开了一种用螺杆调高座椅的方法,其高度调节结构包括罩体、摇杆、转动杆、棘轮、棘齿、弹簧、第一锥形齿轮、第二锥形齿轮、螺纹套、螺纹杆、支撑块和伸缩杆组成,所述罩体紧固在架体中部下端,所述摇杆左侧与转动杆进行固定,并且转动杆左侧贯穿罩体与棘轮进行固定,所述棘齿设置在罩体下端右侧,所述弹簧紧密缠绕在棘齿下端,所述第一锥形齿轮右侧与转动杆进行固定,并且第一锥形齿轮与第二锥形齿轮右侧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锥形齿轮紧固在螺纹套中部,并且螺纹套底部通过轴承与罩体内部转动配合,所述螺纹杆底部与螺纹套相互啮合转动,所述支撑块底部分别与螺纹杆和伸缩杆进固定,并且支撑块中部在罩体上端上下滑动。该结构通过摇动转动杆而调节轮椅升高或降低,这样的方式方便但比较费劲,并且螺杆易滑丝,因此稳定性和安全性较差。
[0004]CN105853081B公开了一种调高机构,所述调高机构由下支架内板、下支架内板连接板B、电动推杆A、半圆连接板A、半圆连接板B、底部滑动杆、下连杆支架A、导轨滑块A、导轨A、下支架外框、下连杆A、下支架内板连接板A和下连杆B组成,调高机构的下连杆B的另一端与电动轮椅床体的床靠背的下部相连,下连杆A的另一端与电动轮椅床体的床小腿板的下部通过凸轮轴承相连,电动轮椅床体由下连杆支架B、床靠背、导轨滑块B、导轨B、在床靠背连接板A、床靠背连接板B、床靠背连接板C、扶手支架、三角把手、电动推杆B、床座板连接板、床座板、床小腿板、床脚板、倒门字型的外框、床靠背变形连杆、床靠背、床靠背变形连杆、床小腿板长变形连杆和床小腿板短变形连杆组成,在床小腿板和床脚板的外壁上套接一个倒门字型的外框,且倒门字型的外框的上端延伸至床小腿板的上部,倒门字型的外框的上端分别与一根床靠背变形连杆的一端通过转动销轴相连,每根床靠背变形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床靠背两侧面通过转动销轴相连,每根床靠背变形连杆的外侧分别与床小腿板长变形连杆的一端通过转动销轴相连,床小腿板长变形连杆的另一端与床小腿板短变形连杆的一端通过转动销轴相连,床小腿板短变形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转动销轴与倒门字型的外框的两侧
面相连,且床脚板随床小腿板短变形连杆转动。该专利通过电动推杆推动下连杆使得角度变化以实现轮椅的高度升高或降低,但这样的方式在使用时上连杆和下连杆之间的距离会产生变化,从而导致轮椅的受力结构发生变化,降低了使用者的舒适性并且可能降低轮椅的稳定性。
[0005]现有的轮椅结构大多简单,并且大多在前轮处设置能够改变角度的万向轮,由于前轮需要改变自身方向,为避免前轮转向导致轮椅失去重心,因此轮椅的主要重量大多集中于后轮上。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在颠簸的情况下,极易重心不稳,掌握平衡较难。并且,现有的调高方法能够支持在使用者乘坐的同时调整高度,而这样的方式对于螺纹的强度和电动推杆的强度要求都较高,因此容易由于使用者体重过重在调节的过程中出现螺纹损坏或滑丝而导致轮椅突然降低导致患者摔倒或受到惊吓,安全性有限。
[0006]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专利技术人做出本专利技术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专利技术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专利技术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
技术介绍
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一种基于麦克纳姆轮稳定移动的可调节轮椅,所述可调节轮椅至少包括底座和坐垫,所述底座用于连接车轮,所述坐垫通过用于支撑使用者的重量的调节组件连接至底座,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用于调节座椅高度的可调节部件一。所述可调节部件一包括彼此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可调节部件一按照能够通过改变第一支架靠近底座的一端的高度并在保持座椅水平且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靠近坐垫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升高座椅的高度的方式通过活动组件连接底座。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按照能够在朝向第一方向旋转一定角度时装置的重心偏移位置小于第一阈值的方式设置为朝向第一方向的弧形。优选地,第一阈值为相同方向设置的直杆在朝向第一方向旋转相同角度时产生的重心位置偏移值。
[0008]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可调节轮椅的底座包括框架、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支撑杆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四端通过第一轴承彼此转动连接。所述框架上对称设置有一对第一轮和一对第二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轮通过第二轴承与所述框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轮通过第三轴承与所述框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框架的一条侧边按照能够保证轮椅稳定性的方式构成三角形,并且,所述框架的一条侧边为所述三角形的斜边。
[0009]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五端与坐垫朝向地面的一侧表面旋转连接。第一支架的第二端按照能够改变设置位置的方式通过活动组件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七端和第八端,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交叉后第七端与坐垫朝向地面的一侧表面旋转连接,第二支架的第八端通过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四端彼此连接,
[0010]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在第一连接点处彼此交叉,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区段、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区段和所述坐垫的第三区段构成三角形。所述第一区段为第一支
架的第一端到第一连接点的区段,所述第二区段为第二支架的第三端到第一连接点的区段,所述第三区段为坐垫靠近地面的侧表面上第一支架的第一端到第二支架的第三端之间的区段。
[0011]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点设置有固定结构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设置于轮椅两侧的两个第一连接点,并分别在两端配合所述固定结构将所述两个相对的第一连接点紧密连接。
[0012]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活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轮和所述第二轮之间的框架上,所述第一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麦克纳姆轮稳定移动的可调节轮椅,所述可调节轮椅至少包括底座和坐垫,所述底座用于连接车轮,所述坐垫通过用于支撑使用者的重量的调节组件连接至底座,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用于调节座椅高度的可调节部件一,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部件一包括彼此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架(30)和第二支架(40),所述可调节部件一按照能够通过改变第一支架(30)靠近底座的一端的高度并在保持座椅水平且第一支架(30)和第二支架(40)靠近坐垫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升高座椅的高度的方式通过活动组件连接底座,其中,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按照能够在朝向第一方向旋转一定角度时装置的重心偏移位置小于第一阈值的方式设置为朝向第一方向的弧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轮椅的底座包括框架、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20),所述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20)通过第一轴承彼此转动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支撑杆(10)和所述第二支撑杆(20)按照能够与所述框架组成稳定三角形的方式分别连接于所述框架的一条侧边的不同位置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在第一连接点处交叉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靠近坐垫的一端分别与坐垫朝向地面的一侧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支架(30)的第一区段、所述第二支架(40)的第二区段和所述坐垫的第三区段构成三角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点设置有固定结构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设置于轮椅两侧的两个第一连接点,并分别在两端配合所述固定结构将所述两个相对的第一连接点紧密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节轮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支架(40)以所述第一轴承为圆心向远离地面的方向旋转以使得所述第二支架(40)的所述第三端(21)距离地面的直线距离增加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萍张文涛王瑞琪祝莹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