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4403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源连接器,用来与线缆电性连接以传输电力,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来收容对接电源连接器的对接部分的收容腔。至少部分导电端子设有暴露在该收容腔内的对接部及用来与线缆的导电芯线相连接的尾部。这些端子中至少有一个传输电力的导电端子尾部设有两个分别用来与两根导电芯线相焊接的焊接部。由于导电端子的尾部设有两个焊接部,当其中一个焊接部与导电芯线的电性连接部失效时,剩下的一个焊接部仍将正常工作,从而可以提高电源连接器的可靠性,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传输电力的电源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电源连接器广泛应用于电子领域中,其具有内、外两层端子并分别充当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电源连接器就是通过端子的正负极来为电子元件提供工作电压。通常,在线缆的两端组设电源连接器插座或插头形成用来连接相隔一段距离的电源及电子元件的电源连接器组件。该种电源连接器组件包括有绝缘本体、用于传输电力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信号端子及具有若干与第一、第二及信号端子电性连接的导电芯线的线缆。其中,第一、第二导电端子分别充当电源的负、正极。然而,在焊接导电端子与线缆的导电芯线时极有可能出现空焊或虚焊,导致导电端子与导电芯线之间的电性接触不稳定甚至无法导通而影响电源连接器组件无法正常工作。此外,通常使用者习惯直接拉拔线缆使电源连接器组件自对接连接器上脱离,这时,如果用力不当会破坏导电端子与导电芯线的焊点而影响电力传输的效果,甚至导致功能失效。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仍需要对电源连接器组件进行改良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具有与线缆可靠电性连接的用于传输电力的导电端子。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源连接器,用来与线缆电性连接以传输电力,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来收容对接电源连接器的对接部分的收容腔。至少部分导电端子设有暴露在该收容腔内的对接部及用来与线缆的导电芯线相连接的尾部。这些端子中至少有一个传输电力的导电端子尾部设有两个分别用来与两根导电芯线相焊接的焊接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导电端子的尾部设有两个焊接部,当其中一个焊接部与导电芯线的电性连接部失效时,剩下的一个焊接部仍将正常工作,从而可以提高电源连接器的可靠性,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1所示电源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2所示电源连接器组装后的立体图。图4为图1所示电源连接器组装后的立体图。图5为图3沿线A-A方向的剖视图。图6为图3沿线B-B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电源连接器1包括有绝缘本体2、一对用于传输电力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3、4及用于传输数据信号的第三导电端子5。在本实施例中,电源连接器1还包括弹性件6及螺母7。上述绝缘本体2略呈正方体构形并界定有前表面201。绝缘本体2包括有于中央形成有收容腔210的第一本体21及自绝缘本体2的后部延伸入上述收容腔210中的圆柱状第二本体22。在第二本体22纵长轴线位置处形成有一直径较小的收容孔220。沿收容腔210前端的边缘形成有一凸出第一本体21前表面201的环形凸缘211。第二本体22的前端面(未标号)与第一本体21的前表面201相平齐。绝缘本体2的后端自上而下形成有呈阶梯状排布并相互连接的第一部212、第二部213及第三部214,其中第一部212的后表面位于第二部213的后方,第二部213的后表面位于第三部214的后方。在第一部212的两侧设有一对正方形的凹陷部2120。在第一部212的中央自后向前开设有开口为方形第一收容槽2121、一对沿第一收容槽2121的内侧壁开设的第一滑槽2122及一对设在第一收容槽2121的内侧壁并与第一滑槽2122相连通的第一卡扣槽2123。靠近凹陷部2120的底面还设有一对狭槽2124。第二部213的中央设有延伸入第二本体22并与收容孔220相连通的第二收容槽2130及一对设于第二收容槽2130的两内侧壁上的用来收容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相应部位的半圆形的凹槽2131。在第二收容槽2130的外围设有U形的第三收容槽2132,该第三收容槽2132的上端分别与第一部212的狭槽2124相连通。在第二收容槽2130的底壁开设有第二卡扣槽2135。为开辟足以收容第一导电端子3的空间,第二部213还设有一对与U形第三收容槽2132的竖直部相连通的扩充槽2133。在第三部214的中部开设有第四收容槽2140,为收容弹性件6,在第二部213的下方设有与第四收容槽2140及收容腔210相连通的扩展槽(未标号)。请参阅图1至图3并结合图6,第一导电端子3充当电源的正极并自绝缘本体2的后方插入第二部213的第三收容槽2132内。第一导电端子3具有U形的主体部30、一对自主体部30先向外倾斜延伸再向内弯折延伸形成的弹性对接部31及一对分别自主体部30两顶端横向延伸形成的尾部32。每一尾部32的自由末端均设有一较浅的U形的焊接部320。在主体部30的底面中央设有与第二卡扣槽2135相配合的抵接片300以防止第一导电端子3向后移动。主体部30还设有若干均匀排布在其表面的用来与第三收容槽2132的内壁干涉配合的凸起301。第一导电端子3的对接部31沿扩充槽2133向内延伸并凸伸入收容腔210内以与对接连接器的相应部位弹性接触,建立电性连接路径。尾部32与主体部30之间的弯折部(未标号)被卡持在狭槽2124中,焊接部320则分别位于凹陷部2120的底表面的上方。请参阅图1至图3并结合图5,第二导电端子4充当电源的负极并自绝缘本体2的后侧组入第一收容槽2121内。第二导电端子4具有固持部40、自固持部40向前弯折延伸并伸入收容腔210内以与对接连接器的相应部分弹性接触的对接部41及自固持部40向后延伸出绝缘本体2的尾部42。其中,固持部40的两侧设有若干与第一收容槽2121的内侧壁上的第一卡扣槽2123配合的弹片400,尾部42由一对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的焊接部420组成,每一焊接部420中央设有可容纳焊锡膏的通孔421。上述第一导电端子3与第二导电端子4分别设有两个用来与线缆的相应导电芯线电性连接的焊接部320与焊接部420,当其中一个焊接部320,420与导电芯线的电性连接部失效时,剩下的焊接部320,420仍将正常工作为整个系统提供电力传输。当然,第一导电端子3与第二导电端子4的尾部32,42也可以设置两个分别用来两根导电芯线相焊接的焊接点而非间隔设置的焊接部320,420。这样,通过设置两个焊接部320,420或焊接点可以提高电源连接器1的可靠性,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请参阅图2至图6,用于传输信号的第三导电端子5收容在绝缘本体2的第二收容槽2130内,其具有音叉状的暴露在第二本体22的收容孔220内的对接部51、自对接部51向后延伸形成的固持部50及自固持部50向上且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2的焊接部52。固持部50两侧设有若干与第二收容槽2130的内侧壁干涉配合的倒刺(未标号)从而将第三导电端子5稳固地固持在绝缘本体2内。弹性件6包括平直的定位部60及自定位部60的一端向前延伸并向后平行于定位部60弯折的弹性臂61。弹性臂61设有沿远离定位部60的方向弯折的接触部610。定位部60的后部的两侧设有一对卡持片600。弹性件6的定位部60完全收容在第四收容槽2140,弹性臂61沿扩展槽进入绝缘本体2内,其接触部610凸伸入收容腔210内。弹性件6仅用来与对接连接器的相应部分建立弹性连接以增大电源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的插拔力。在本实施例中,电源连接器1还包括一个螺母7。螺母7的中央设有螺纹孔70。在绝缘本体2的一个侧面上设有一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连接器,连接线缆并用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以传输电力,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部分的收容腔,至少部分导电端子设有暴露在该收容腔内的对接部及用来与线缆的导电芯线相连接的尾部,其特征在于:这些端子中至少有一个传输电力的导电端子尾部设有两个分别用来与两根导电芯线相焊接的焊接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利程卫亚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