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同轴连接器,该同轴连接器包括一壳体,壳体具有一收容体,收容体的一端延伸出一盖合部;壳体的收容体内收容有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底座、一延伸部及一压盖部;延伸部具有一底板,自底板边沿垂直底板延伸形成两相对设置的侧壁,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一开口,从而把侧壁分成一第一支臂与一第二支臂,该第二支臂的上端向内侧凸伸出一卡钩;压盖部的自由端两侧均向外凸伸出一凸块;所述绝缘本体收容有一导电端子,绝缘本体的压盖部抵压在导电端子上,并且压盖部的凸块被延伸部的卡钩卡持,壳体的盖合部抵压在压盖部上。(*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技术背景同轴连接器广泛应用在电子领域中,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287012号揭示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如图8所示。该同轴连接器 包括一导电端子l'、 一绝缘本体2'及一壳体3'。导电端子l'连接 一同轴电缆,绝缘本体2'具有一上盖部23,,壳体3,具有一外盖部 32'。导电端子l'收容在绝缘本体2'内,绝缘本体2'收容在壳体3' 内,壳体3'的外盖部32'弯折而覆盖在绝缘本体2'上,并使得绝缘 本体2'的上盖部23,覆盖在导电端子l,上。但是,上述同轴连接器在壳体3'的外盖部32,弯折覆盖于绝缘 本体2'上的过程中,导电端子l,容易因同轴电缆的扭曲等原因而 在绝缘本体2'内发生相对移动,从而影响后续的组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 能够将导电端子稳定固持在绝缘本体内的同轴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同轴连接器包括一壳体,该壳体 具有一收容体,收容体的一端延伸出一盖合部;壳体的收容体内收 容有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底座、 一延伸部及一压盖部; 延伸部具有一底板,自该底板边沿垂直底板延伸形成两相对设置的 侧壁,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一开口,从而把侧壁分成一第一支臂与 一第二支臂,该第二支臂的上端向内侧凸伸出一卡钩;压盖部的自 由端两侧均向外凸伸出一凸块;所述绝缘本体收容有一导电端子, 绝缘本体的压盖部抵压在导电端子上,并且压盖部的凸块被延伸部的卡钩卡持,壳体的盖合部抵压在压盖部上。如上所述,本技术同轴连接器通过绝缘本体的卡钩对压盖 部的凸块的卡持,从而本同轴连接器在与同轴电缆的组装过程中, 绝缘本体的压盖部抵压在导电端子上,因此同轴电缆与导电端子能 够稳固地容置在绝缘本体中,从而方便同轴连接器的后续组装。附图说明在说明书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1所示同轴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在组装前的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同轴连接器的壳体在组装前的立体图。图4为图l所示同轴连接器在与同轴电缆组装过程中一种状态的立体图。图5为图4所示同轴连接器在与同轴电缆组装过程中完成绝缘 本体组装时的立体图。图6为图l所示同轴连接器在与同轴电缆组装过程中另一种状 态的立体图。图7为图1所示同轴连接器与同轴电缆组装在一起时的立体图。图8为现有的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中各元件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同轴连接器100导电端子1、 1,基部11凸刺111夹持部112接合部12绝缘本体2、 25底座21收容槽211延伸部22底板221后壁222凹槽2221侧壁223开口2231第一支臂2232第二支臂2233卡钩2234容置槽224止挡块225压盖部23凸块231壳体3、 3'收容体31收容部311翻边312护臂313护板314缺口315生A郊 皿1=1邻32第一舌片321第二舌片322第三舌片323上盖部23"外盖部32'同轴电缆200内部导体201绝缘体202外部导体203外壳20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的目的 及效果,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请参阅图l,本技术同轴连接器100包括一导电端子1、 一绝缘本体2及一壳体3。导电端子1具有一大致为矩形板状的基部11,该基部11的两 侧向下弯折延伸出两相对设置的接合部12,且该接合部12的末端 向内弯曲呈弧状。基部11前端的两侧凸伸有若干个凸刺111,并 且在基部11的前端向两侧分别延伸出一呈条形的夹持部112。请参阅图1及图2,绝缘本体2具有一底座21、 一延伸部22 及一压盖部23。延伸部22具有一底板221, 一收容槽211贯穿底 座21及该底板221,该收容槽211呈矩形。自该底板221边沿垂 直底板221延伸形成一后壁222及与后壁相连接并呈相对设置的两 侧壁223。后壁222的上端中部向内开设有一凹槽2221。两侧壁 223与底板221围成一容置槽224,该容置槽224与底座21的收容 槽211相通,底板221在靠侧壁223处均凸伸形成一止挡块225。 该止挡块225大致中部位置垂直侧壁223向外开设并贯穿侧壁223 形成一开口 2231,该开口 2231呈阶梯状,并且把侧壁223分成第 一支臂2232与第二支臂2233。第二支臂2233的上端向内侧凸伸 出一卡钩2234。压盖部23大致呈长条状,其自由端的两侧均向外凸伸出 一 凸块23 1 。请参阅图1及图3,壳体3具有一收容体31及一弹性的盖合 部32。收容体31具有一圆筒状的收容部311。收容部311的延伸 有盖合部32 —端的相对端延伸出一喇叭状的翻边312,且该翻边 312的半径大于收容部311的半径。收容部311在其两侧处分别向 前延伸出一呈矩形板状的护臂313,两护臂313末端分别凸伸并向 内侧弯折形成一护板314,两护板314之间形成一缺口 315。盖合 部32自靠近收容部31的一端由后向前依次间隔凸伸出一对第一舌 片321、 一对第二舌片322及一对第三舌片323。本技术同轴连接器100与同轴电缆200的组装过程如下请参阅图1、图2及图4,导电端子1用于连接一同轴电缆200, 该同轴电缆200具有一内部导体201、 一包覆内部导体201的绝缘 体202、 一包覆绝缘体202的外部导体203及一包覆外部导体203 且为绝缘材质的外壳204。先将同轴电缆200的一端依次剥露出适 当长度的内部导体201、绝缘体202、外部导体203和外皮204。 同轴电缆200的内部导体201放置在导电端子1的基部11上,弯 折导电端子1的夹持部112,再利用铆压机台对夹持部112进行铆 压,使内部导体201稳固在导电端子1的基部11上。而后,导电端子1的接合部12插置在绝缘本体2的收容槽211 内,用于连接对接连接器的一接触端(图中未示)。导电端子1的 基部11容置在绝缘本体2的容置槽224内,并且导电端子l的基 部11的后端设置在延伸部22的凹槽2221内,凸刺111卡持在绝 缘本体2的止挡块225上。请参阅图5,绝缘本体2的压盖部23 覆盖在导电端子1上,并且压盖部23的凸块231被绝缘本体2的 卡钩2234卡持,使压盖部23抵压在导电端子1上,进而使导电端 子1在组装时可稳固地固持在绝缘本体2中。最后,请再结合图6及图7,绝缘本体2的底座21容置在壳 体3的收容部311内,且壳体3的翻边312与绝缘本体2的底座 21之间存在一定间隙,用于卡置对接连接器的另一接触端(图中 未示)。延伸部22的第二支臂2233的前端抵顶在壳体3的护板314 的内侧。同轴电缆200的绝缘体202收容在壳体3内,并且该绝缘体202从壳体3的缺口 315处穿过。壳体3的盖合部32包覆壳体 3的收容部311,并抵压在绝缘本体2的压盖部23上。第一舌片 321包覆壳体3的护板314,第二舌片322包覆并卡接同轴电缆200 的外部导体203,第三舌片包覆同轴电缆200的外壳204,从而使 绝缘本体2能稳固在壳体3中。综上所述,本技术同轴连接器IOO通过绝缘本体2的卡钩 2234对压盖部23的凸块231的卡持,从而同轴连接器100在与同 轴电缆200的组装过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一壳体、一绝缘本体及一导电端子,壳体具有一收容体,收容体的一端延伸出一盖合部;绝缘本体收容在壳体的收容体内,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底座、一延伸部及一压盖部,延伸部具有一底板,自该底板边沿垂直底板延伸形成两相对设置的侧壁;其特征是:所述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一开口,从而把侧壁分成一第一支臂与一第二支臂,该第二支臂的上端向内侧凸伸出一卡钩,所述压盖部的自由端两侧均向外凸伸出一凸块;导电端子收容在所述绝缘本体内,绝缘本体的压盖部抵压在导电端子上,并且压盖部的凸块与延伸部的卡钩卡持;壳体的盖合部抵压在绝缘本体的压盖部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信宗,
申请(专利权)人: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