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金属遮蔽壳体的侧面向外延伸设有锁固部,而该遮蔽壳体向后延伸设有接合臂以固接于插座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相对设置的凹槽内。每一锁固部各设有用来收容插头连接器的弹性锁接片的方形开口,而每一锁接片均设有自插头连接器的对接面向外延伸而成的第一部分,连接于第一部分并朝向接合面延伸的第二部分,以及连接于第二部分并朝向第一部分延伸的第三部分。(*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是指用于连接电子装置与外部供应电源的电连接器组合。可携式电子装置如移动电话等通常靠内部供应电源如可充电式电池来加以驱动。为了保存内部供应电源的储能,电子装置须能连接至外部供应电源如汽车的起动器上。用于连接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外部供应电源的电连接器组合已揭露于美国专利第5,234,353及5,584,713号,然而上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并没有提供防止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的设置,如此将使外部供应电源与电子装置间的讯号传输受到严重影响。此外,现有的电连接器组合亦未为聚集在电连接器组合或电子装置表面上的静电荷提供一接地路径,从而更增加了不良讯号传输发生的风险。另外,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间并未能充分稳固组接,由于外加的拔出力而可能造成两者间组接的松脱。因此,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确实有必要对电连接器组合作一改进。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电子装置与外部供应电源且设有金属遮蔽壳体的电连接器组合,以减少电磁干扰所造成的影响且有利于其表面聚集电荷的静电释放。此外,两电连接器间组接稳固而可有效防止外加拔出力所导致的松脱。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有设置于电子装置的插座连接器及连接至外部供应电源的插头连接器。金属遮蔽壳体连接于插座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上,且自其相对两侧向外延伸形成有一对锁固部,每一锁固部各设有用以收容插头连接器相对延伸的锁接片的锁接开口。而插头连接器相对锁接开口设有锁接片,该锁接片能延伸穿过锁接开口而锁接于锁固部环绕锁接开口部分的头部。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有效地防止了电磁杂讯的干扰,且由于具有直接的接地路径而可使静电得以释放,能确保电讯的稳定传输。此外,两电连接器间组接稳固而能防止外加不当拔出力所造成的影响。下面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作具体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插座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与插座连接器相配合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4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6是本技术的插座连接器用以显示同轴件相对结构的剖视图。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设置于电子装置(未图示)的插座连接器1及连接于外部供应电源(未图示)的插头连接器100,该插座连接器1包括有纵长状绝缘本体10、金属遮蔽壳体20、若干个讯号端子30、四个电源端子40、具有同轴壳体52及同轴端子54的同轴件以及一对充电端子60。绝缘本体10包括两侧端部11及串接该两侧端部11的主体部12,该主体部12的上表面37与侧端部11间形成有对接空间13。突板15自主体部12延伸至对接空间13内,且该突板15的上、下表面设有若干个贯通至主体部12背面(未标号)的第一通孔31,用以收容相对的讯号端子30于其中,各讯号端子30可与插头连接器100对应的端子(未图示)相抵接。绝缘本体10的每一侧端部11沿其上表面及背面设有一对第二通孔41,用以收容相对的电源端子40,该电源端子40可与电子装置的内部电池(未图示)的对应端子相电性连通。绝缘本体10的两侧端部11上分别设有贯通侧端部11的第三通孔61,用以收容相对的充电端子60于其中。该充电端子60电性连接于充电装置(未图示),而对电子装置的内部电池进行充电。金属遮蔽壳体20由金属薄片冲压而成,其具有上表面21、底面22、相对侧边连接在上表面21与底面22上的两侧面23,以及自每一侧面23向外延伸出的锁固部24。该上表面21、底面22及两侧面23间形成有收容空间25,且每一侧面23分别向下延伸形成接合柱26用以连接于主机板的接地电路上,从而可将聚集在遮蔽壳体20表面上的静电荷直接接地。每一锁固部24上设有一方形开口240用以收容插头连接器100的弹性锁接片10,这些锁固部24的上部及底部朝后方延伸形成有第一接合臂241,且自遮蔽壳体20的上表面21向后方延伸形成有第二接合臂211,每一接合臂241、211均朝向遮蔽壳体20中部翻折延伸成弯曲状自由末端242、212。当遮蔽壳体20与绝缘本体10组装时,绝缘本体10的突板15容置于遮蔽壳体20的收容空间25内,而第一接合臂241的自由末端242则将固接于绝缘本体10的侧端部11前端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槽16内,同时第二接合臂211的自由末端212将固接于主体部12背面相对设置的第二凹槽17内,这样可使遮蔽壳体20稳定地固接于绝缘本体10上(如图4所示)。请参阅图3,插头连接器包括具有接合面120的绝缘本体105及一纵长状凸部122,该凸部122自接合面120延伸而成且可收容插座连接器1的收容空间25内。凸部122内设有沟槽124用以收容插座连接器1的突板15,而邻接于凸部122的末端处设有自接合面120向外延伸形成的弹性锁接片110,每一锁接片110设有自接合面120向外延伸的第一部分112,连接于第一部分112且远离凸部122并朝绝缘本体105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114,以及连接于第二部分114并朝向第一部分112方向延伸的第三部分116。如图5所示,当插头连接器100与插座连接器1组接时,锁接片110沿从前至后方向穿设于遮蔽壳体20相对的开口240中,其中当其第二部分114沿遮蔽壳体20开口240的内侧表面滑动时,每一锁接片110均会发生暂时性的变形,而当其头部即第二及第三部分114、116穿过开口240后,锁接片110将重新回复至先前形状,此时锁接片110的第三部分116稳固地抵靠在锁固部24的背面并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本技术提供了容置于绝缘本体10的对接空间13内的内部遮蔽壳体20,其中该遮蔽壳体20包覆在绝缘本体10的突板15外围,从而可有效地防止其附近区域电磁杂讯的干扰。该遮蔽壳体20亦提供对绝缘本体10结构的强化。而为降低整体高度,绝缘本体10于对接空间13外围仅设有上表面37而无任何与其相对的底面,从而突板15下方形成向下的开口14,使得遮蔽壳体20的底面22向下露于外部而未抵藏在绝缘本体10任何部分之中。本技术使锁固性能得以提升,现有电连接器组合利用如美国专利第5,622,522号所示的嵌接于插座连接器内且具有横向锁接口的锁接片,而用来与美国专利第5,609,499号所示的连接于插头连接器上且其上设有凹陷部的锁接片相组接。由于该排配方式的固有限制,该两锁接片的锁固接触区域仅及于插座连接器锁接片的厚度,如此将导致不可靠的锁固状态。相较之下,本技术的绝缘本体设有凹陷部19,该凹陷部19自遮蔽壳体2锁接开口240后面的绝缘本体10侧端部11的前端面29凹入而成。因此,插头连接器100(第三图示)的锁接片110的第二、三部分114、116可适当加长以不仅强化其本身结构,且亦可增加锁接片110的第三部分116与遮蔽壳体20的开口240旁相对区域的锁固接触面积。本技术的另一优点在于同轴件的同轴壳体52自前侧安装在绝缘本体10中,同时同轴件的同轴端子54自后侧安装在绝缘本体10中。而现有同轴件一般利用自身所设置的内部绝缘体预先将其同轴壳体及同轴端子组装在一起,然后再同时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其中插座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包括两侧端部及串接该两侧端部的主体部,并形成收容金属遮蔽壳体的对接空间,其特征在于:金属遮蔽壳体至少自一侧面向外延伸形成有锁固部,该锁固部组设在插座连接器绝缘本体侧端部的前端面上,且其上沿由前至后方向贯穿设有锁接开口,而插头连接器相对锁接开口设有锁接片,该锁接片设有能延伸穿过锁接开口而锁接于锁固部环绕锁接开口部分上的头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