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配轮覆膜砂造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3685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铸造造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配轮覆膜砂造型模具。包括上模体和下模体,上模体设置有凸台,凸台上设置有型芯,型芯上设置有第一凹槽,型芯上设置有第二凹槽;下模体包括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第一模体上设置有第一半凹槽,第一半凹槽内设置有第一半型槽,第一半型槽内壁设置有第一半凸环;第二模体上设置有第二半凹槽,第二半凹槽内设置有第二半型槽,第二半型槽内设置有第二半凸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配轮覆膜砂造型模具,结构简单,易于脱模,可防止汽配轮在脱模的过程中损坏,降低了废品率。降低了废品率。降低了废品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配轮覆膜砂造型模具


[0001]本技术提供一种汽配轮覆膜砂造型模具,属于铸造造型


技术介绍

[0002]覆膜砂是通过特殊工艺配方技术生产出的具有优异高温性能和综合铸造性能的新型覆膜砂,覆膜砂特别适用于复杂薄壁精密铸铁件以及高要求的铸钢件的生产,可有效消除粘砂、变形、热裂和气孔等铸造缺陷,能使铸件表面更加光洁,尺寸更加精确,减少或不需要机械加工,可缩短生产周期,节约金属材料,降低成本。
[0003]但现有的汽配轮覆膜砂造型模具在生产汽配轮时,不易于脱模,在脱模的过程中可能会损坏汽配轮,导致废品率上升。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汽配轮覆膜砂造型模具,解决了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汽配轮覆膜砂造型模具,结构简单,易于脱模,可防止汽配轮在脱模的过程中损坏,降低了废品率。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汽配轮覆膜砂造型模具,包括上模体和下模体,所述上模体中部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上设置有型芯,所述型芯中部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型芯沿第一凹槽的外周均匀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连通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中部设置有凸出第一凹槽表面的第一圆台,所述第一圆台上设置有凸出第一圆台表面的第二圆台;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一圆台之间均匀设置有凸出第一凹槽表面的第二成型杆;所述下模体包括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所述第一模体对应凸台设置有第一半凹槽,所述第一半凹槽内设置有第一半型槽,所述第一半型槽内壁设置有第一半凸环,所述第一半凸环上设置有第一成型杆,所述第一半型槽底部中心设置有第一半圆槽,所述第一半圆槽中部设置有凹陷于第一半圆槽表面的第二半圆槽,所述第一半型槽和第一半圆槽之间设置有凹陷于第一半型槽表面的第五凹槽;所述第二模体对应凸台和第一半凹槽设置有第二半凹槽,所述第二半凹槽内对应第一半型槽设置有第二半型槽,所述第二半型槽对应第一半凸环设置有第二半凸环,所述第二半型槽底部对应第一半圆槽设置有第三半圆槽,所述第三半圆槽中部对应第二半圆槽设置有第四半圆槽,所述第二半型槽和第三半圆槽之间均匀设置有凹陷于第二半型槽表面的第六凹槽。
[0006]所述第一模体靠近第二模体的一侧设置有多个插孔,所述第二模体对应多个插孔设置有多个插销。
[0007]所述上模体远离下模体的一侧设置有漏斗型浇注口,所述凸台四角设置有浇口,所述漏斗型浇注口和浇口内部连通。
[0008]所述第一成型杆抵触型芯表面,所述第一圆台卡接进第一半圆槽和第三半圆槽内,所述第二圆台卡接进第二半圆槽和第四半圆槽内,所述第二成型杆插接进第五凹槽和第六凹槽内。
[0009]本技术有益效果:
[0010]在汽配轮的脱模过程中,可先将上模体脱离下模体,再将下模体的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分离,易于脱模,可防止汽配轮在脱模的过程中损坏,降低了废品率;
[0011]可使汽配轮一体成型,减少了后续的加工量,提高了汽配轮的制造效率。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上模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上模体的俯视图。
[0015]图4为本技术下模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1、上模体,2、下模体,3、凸台,4、型芯,5、第一凹槽,6、第二凹槽,7、第一圆台,8、第二圆台,9、第二成型杆,10、第一模体,11、第二模体,12、第一半凹槽,13、第一半型槽,14、第一半凸环,15、第一成型杆,16、第一半圆槽,17、第二半圆槽,18、第五凹槽,19、第二半凹槽,20、第二半凸环,21、第六凹槽,22、多个插孔,23、多个插销,24、漏斗型浇注口,25、浇口,26、第二半型槽,27、第三半圆槽,28、第四半圆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一种汽配轮覆膜砂造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体1和下模体2,所述上模体1中部设置有凸台3,所述凸台3上设置有型芯4,所述型芯4中部设置有第一凹槽5,所述型芯4沿第一凹槽5的外周均匀设置有第二凹槽6,所述第二凹槽6连通第一凹槽5;所述第一凹槽5中部设置有凸出第一凹槽5表面的第一圆台7,所述第一圆台7上设置有凸出第一圆台7表面的第二圆台8;所述第一凹槽5和第一圆台7之间均匀设置有凸出第一凹槽5表面的第二成型杆9;所述下模体2包括第一模体10和第二模体11,所述第一模体10对应凸台3设置有第一半凹槽12,所述第一半凹槽12内设置有第一半型槽13,所述第一半型槽13内壁设置有第一半凸环14,所述第一半凸环14上设置有第一成型杆15,所述第一半型槽13底部中心设置有第一半圆槽16,所述第一半圆槽16中部设置有凹陷于第一半圆槽16表面的第二半圆槽17,所述第一半型槽13和第一半圆槽16之间设置有凹陷于第一半型槽13表面的第五凹槽18;所述第二模体11对应凸台3和第一半凹槽12设置有第二半凹槽19,所述第二半凹槽19内对应第一半型槽13设置有第二半型槽26,所述第二半型槽26对应第一半凸环14设置有第二半凸环20,所述第二半型槽26底部对应第一半圆槽16设置有第三半圆槽27,所述第三半圆槽27中部对应第二半圆槽17设置有第四半圆槽28,所述第二半型槽26和第三半圆槽27之间均匀设置有凹陷于第二半型槽26表面的第六凹槽21。
[0018]所述第一模体10靠近第二模体1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插孔22,所述第二模体11对应多个插孔22设置有多个插销23。
[0019]所述上模体1远离下模体2的一侧设置有漏斗型浇注口24,所述凸台3四角设置有浇口25,所述漏斗型浇注口24和浇口25内部连通。
[0020]所述第一成型杆15抵触型芯4表面,所述第一圆台7卡接进第一半圆槽16和第三半圆槽27内,所述第二圆台8卡接进第二半圆槽17和第四半圆槽28内,所述第二成型杆9插接进第五凹槽18和第六凹槽21内。
[0021]本技术提供一种汽配轮覆膜砂造型模具,使用时,将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合模,并将上模体与合模后的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合模,将覆膜砂从漏斗型浇注口通过浇口浇注进型芯与第一半型槽和第二半型槽围成的区域内;第一成型杆抵触型芯表面,第一圆台卡接进第一半圆槽和第三半圆槽内,第二圆台卡接进第二半圆槽和第四半圆槽内,第二成型杆插接进第五凹槽和第六凹槽内,使得浇注进型芯与第一半型槽和第二半型槽围成区域内的覆膜砂可一体成型形成汽配轮;待覆膜砂成形凝固后,将上模体脱离下模体,再将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分离,取出制成的汽配轮。
[0022]以上对本技术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配轮覆膜砂造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体(1)和下模体(2),所述上模体(1)中部设置有凸台(3),所述凸台(3)上设置有型芯(4),所述型芯(4)中部设置有第一凹槽(5),所述型芯(4)沿第一凹槽(5)的外周均匀设置有第二凹槽(6),所述第二凹槽(6)连通第一凹槽(5);所述第一凹槽(5)中部设置有凸出第一凹槽(5)表面的第一圆台(7),所述第一圆台(7)上设置有凸出第一圆台(7)表面的第二圆台(8);所述第一凹槽(5)和第一圆台(7)之间均匀设置有凸出第一凹槽(5)表面的第二成型杆(9);所述下模体(2)包括第一模体(10)和第二模体(11),所述第一模体(10)对应凸台(3)设置有第一半凹槽(12),所述第一半凹槽(12)内设置有第一半型槽(13),所述第一半型槽(13)内壁设置有第一半凸环(14),所述第一半凸环(14)上设置有第一成型杆(15),所述第一半型槽(13)底部中心设置有第一半圆槽(16),所述第一半圆槽(16)中部设置有凹陷于第一半圆槽(16)表面的第二半圆槽(17),所述第一半型槽(13)和第一半圆槽(16)之间设置有凹陷于第一半型槽(13)表面的第五凹槽(18);所述第二模体(11)对应凸台(3)和第一半凹槽(12)设置有第二半凹槽(19),所述第二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昌敬王永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启鸿机械铸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