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服务器电路板的转接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3253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服务器电路板的转接改良结构,一母座插接于公座上,母座上定位有一排转接片,转接片中含有呈弯折状的端子,端子的一端与端子条上端相接,端子的另一端与电路板对应的插合孔相接,其中端子的一端为突出转接片,端子于刚伸出处形成收缩的颈部,由颈部接一对呈ㄇ状接脚,接脚末端形成相向的突出部,而端子另一端亦突伸出转接片,于端子的另一端伸出部中形成一中空且向两侧鼓出的弯弧部。(*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服务器电路板的转接改良结构,特别是指一种更易于服务器中形成与电路板定位的结构。服务器中设有多个电路板,电路板可以是主机板,也就是服务器中设有多个的主机板;多主机板并行运作是服务器的基本要求,但是主机板于发生有不正常状态时需要拆下检测,存在拆装不便的问题。如附图说明图1与图2所示,在服务器中有一基板1a,基板1a上具有至少一公座2a,公座2a上具有朝外伸的矩阵状的端子条21a,各端子条21a的中段固设于公座2a的座体中,而端子条21a下端则穿过基板1a的定位穿孔11a后穿出,一母座3a插接于公座2a上,母座3a设有与各端子条21a相对应且为矩阵排列的端子30a的母头端31a,而端子30a另具有一公头端32a。使端子30a的公头端32a与电路板4a上所设置对应的插合孔41a相接,其中端子30a一端的母头端31a为隐设于母座3a的座体33a内,母头端31a为直接以条片部34a直接延伸出,然后条片部34a接一对呈状的接脚35a,接脚35a的末端形成相向的突出部36a,由于端子条21a为直立的状态,相邻的间隔不大,于座体33a相对应的端面设成穿孔37a,该端子条21a能插入穿孔37a中,而使端子条21a的插入端部份与该对接脚35a的突出部36a相接。但于实际使用上,各端子条21a于使用中会有偏移发生,不容易很准确地与母头端31a相接,查其原因是端子30a的条片部34a太过于强硬,无法因应端子条21a插入后的情形,容易发生母头端31a将端子条21a挤歪、挤偏,甚至发生端子条21a折断的情形,其原因是相对应的端子硬碰硬所产生的状态,于是申请人便针对此方面进行改良设计。另外,公头端32a突伸出座体33a,并于该公头端32a中形成一中空且向两侧鼓出的弯弧部38a,其中弯弧部38a的外边缘的椭圆中心与内边缘的椭圆中心为同心设置。运用弯弧部38a的中心部形成伸缩的空间,当弯弧部38a与插合孔41a相接时,以弯弧部38a卡住于插合孔41a的内壁,此部份虽定位性良好,但因为弯弧部38a的两侧端弧度相等,只要弯弧部38a与插合孔41a内定位点处略偏移,便会将电路板4a往外推,造成定位接合的不良情形,若经过电路板4a对母座3a数次的插拔后,可能导致公头端32弯折等情形发生,不利于后续的对母座3a与电路板4a的接合过程,因插拔的过程会使母座3a的公头端32a产生破坏性。因为端子30a是形成为一角状片,如图2中所示,需于每一排形成五个大小不同的角状片,分借设于同一固定槽内面两侧的一对肋条30b夹持定位该端子30a的同排组合,所以,端子30a是一排一排地分别插入母座3a的各固定槽内,如图1中所示有十一排的固定槽,各端子30a插设后,还需设有外表的定位片39b与外壳片39a,如此,使母座的构造相当地复杂,当有局部损害时,便需要整个一起更换,由于母座3a的成本相当高,因而造成相当大的经济负担,于是为了提供更符合实际需求的物品,申请人乃进行研发,以解决公知技术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服务器电路板的转接改良结构,为了使母座中的各排端子可以更容易进行更替,不致于因局部端子断掉而需更换整个母座,便使每排的端子形成一转接片的结构,转接片系以绝缘体包覆着端子的局部,且很容易插入母座的设定区域中定位,如此,使母座成为具有易于更替端子的结构,便能降低维修的成本,也使服务器更易于维修。以产生插入力小、保持力足的转接结构。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的服务器电路板的转接改良结构,为了使端子与公座与服务器内电路板的接合部位更加地稳固,也为了降低端子遭受意外损害机会,以提高端子一端与对应的公座端子条间的插接固定性,与端子另一端与对应的电路板插合孔间的定位性,使端子上形成有颈部以具有软质的弹性部位,能更容易与端子条插入时展开相对应的调整,而不会伤及端子条,又于端子的另一端上形成内缩式的弯弧部份,让端子与电路板插合孔间有更好的接合式,也使插合孔得到更好的卡制性,使本技术能以端子组件的转接,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也提升整体的使用品质。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服务器电路板的转接改良结构,包括一母座,其一侧面上设有矩阵状的穿孔,相对于穿孔的反面形成容置空间;及数个转接片,其排列成一排,该排转折片插置放入且定位于母座的容置空间,各转接片分别具有一绝缘体,在绝缘体内含有数个呈弯折状的端子,各端子在绝缘体内整齐平行地间隔排列,端子的两端突出于绝缘体的相邻两侧,各端子的一端朝向母座的穿孔,该端子的一端为突出转接片的绝缘体,该一端于刚伸出处形成收缩的一颈部,由颈部接一对呈状的接脚,而端子的另一端亦突伸出转接片的绝缘体,于端子的另一端伸出部中形成一中空且向两侧鼓出的弯弧部。其中弯弧部的外边缘的椭圆中心为较内边缘的椭圆中心远离外端。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一较佳可行实施例,以便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功效以及本技术的目的、特征与优点。其中图1为公知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公知技术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转接片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转接片的侧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转接片与母座的组合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整体实施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转接片另一端的局部放大图。如图3至图7所示,为本技术一种服务器电路板的转接改良结构,在服务器有一基板1,基板1上具有至少一公座2,公座2上具有朝外伸的矩阵状的端子条21,各端子条21的中段固设于公座2的座体中,而端子条21一端则穿过基板1的定位穿孔11后穿出,让一母座3插接于公座2上,母座3上定位有一排的转接片30,让各转接片30之外包覆一绝缘体36,绝缘体36中含有呈弯折状且平行的端子31,各端子31以整齐依序相间隔排列于转换片30内,且是依序渐缩状的缩小,如图4所示,概呈L角状,但角状为倾斜的,而非直角转折,使端子的两端分别突伸出绝缘体36的相邻两侧面。各端子31的一端32与端子条21上端相接,端子31的另一端37与电路板4对应的插合孔41相接,其中端子31的一端32为突出转接片30的绝缘体36,端子于刚伸出处形成收缩的一颈部33,由颈部33接一对呈状的接脚34,接脚34的末端形成相向的突出部35,而端子31的另一端37亦突伸出转接片30的绝缘体36,于端子31的另一端37伸出部中形成一中空且向两侧鼓出的弯弧部38,其中弯弧部38的外边缘381的椭圆中心为较边缘382的椭圆中心远离该端子31另一端37的外端处,如图7所示。其中于图3仅显示转接片30的外观,于图4显示转接片30的侧视,并显示端子31设置于绝缘体36其中的情形,而该端子31组为由同一金属片所冲压成料带,然后由绝缘体36包覆后,去除料边所形成,于是能将一片片的转接片30插入母座3中,如图5所示,该端子31的一端32朝向母座3设有穿孔39的部位内方定位,其组合后的情形,如图6所示,同时显示母座3与公座2及基板1、电路板4的组接情形;图5中的穿孔39为格状的排列,以方便端子条21的插入,相对于穿孔39的反面形成容置空间以让转接片30组容入,且使端子31的一端32朝向母座3的穿孔39处。综上所述的结构,本技术主要运用一片片的转接片插置入母座的座体中,仍然维持服务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服务器电路板的转接改良结构,其特征是包括:一母座,其一侧面上设有矩阵状的穿孔,相对于穿孔的反面形成容置空间;及数个转接片,其排列成一排,该排转折片插置放入且定位于母座的容置空间,各转接片分别具有一绝缘体,在绝缘体内含有数个呈弯折状的端子,各端子在绝缘体内整齐平行地间隔排列,端子的两端突出于绝缘体的相邻两侧,各端子的一端朝向母座的穿孔,该端子的一端为突出转接片的绝缘体,该一端于刚伸出处形成收缩的一颈部,由颈部接一对呈ㄇ状的接脚,而端子的另一端亦突伸出转接片的绝缘体,于端子的另一端伸出部中形成一中空且向两侧鼓出的弯弧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礼任郭惠君陈姬月
申请(专利权)人:正凌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