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29643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散热装置,包括电机外壳体,所述电机外壳体一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前端盖,所述电机外壳体一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后盖,所述前端盖与后盖内部的中间位置均固定安装有定位轴承,所述前端盖与后盖内壁的上端均固定安装有输送管,所述前端盖一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输送泵,所述输送泵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送液管,所述输送泵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回流管,所述前端盖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外护罩,所述后盖一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散热冷排,所述散热冷排的内部排列有散热排管,所述电机外壳体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的内壁排列有导热孔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电机具备了高效散热以及整合了整体结构,减少不必要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散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
,具体为一种电机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机俗称马达,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电机在电路中是用字母M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发电机在电路中用字母G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利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而此装置就是用于电机内部的热量导出结构。
[0003]但是,现有的电机散热结构,通常散热效果不够显著,并且需要额外动力源,对散热结构进行驱动,条件极为苛刻;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电机散热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散热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电机散热结构,通常散热效果不够显著,并且需要额外动力源,对散热结构进行驱动,条件极为苛刻等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散热装置,包括电机外壳体,所述电机外壳体一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前端盖,所述电机外壳体一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后盖,所述前端盖与后盖内部的中间位置均固定安装有定位轴承,所述前端盖与后盖内壁的上端均固定安装有输送管,所述前端盖一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输送泵,所述输送泵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送液管,所述输送泵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回流管,所述前端盖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外护罩,所述后盖一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散热冷排,所述散热冷排的内部排列有散热排管,所述电机外壳体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的内壁排列有导热孔道,所述导热孔道呈螺旋状态围绕在导热层的内部,所述导热层的内壁贴合有定子绕组,所述定子绕组的内壁活动连接有位于电机外壳体内部的转子,所述转子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位于两个定位轴承内部的支撑轴,所述输送泵内壁的一端活动连接有传动内轮,所述传动内轮的一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延伸动力轴,所述传动内轮的外侧排列有叶轮,所述支撑轴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位于后盖与散热冷排之间的扇叶。
[0006]优选的,所述电机外壳体的两端的外表面与前端盖与后盖之间通过卡槽固定,以及螺钉加固。
[0007]优选的,其中一个所述输送管的一端与送液管固定,所述输送管的另一端与导热孔道的一端固定安装。
[0008]优选的,另一个所述输送管的一端与导热孔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输送管的另一端与散热冷排一端的外表面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散热冷排内部的两端均设置有空腔,两个所述空腔之间排列有散热排管。
[0010]优选的,所述散热排管的截面呈椭圆形结构,所述散热排管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散热排管的两端均与两个空腔连通。
[0011]优选的,所述散热冷排下端的内壁与输送泵的下表面之间通过回流管连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通过将转子放置在定子绕组的之中,再将前端盖的内壁与电机外壳体的一端贴合,同时保证其内部的输送管的一端延伸至导热层的一端,并与导热孔道的一端连通,再通过螺钉固定,再按照同样方式将后盖固定在电机外壳体的另一端,并保证支撑轴穿过前端盖与后盖内部的定位轴承之中,再将输送泵与前端盖的外表面贴合,使支撑轴的一端延伸至输送泵内部的传动内轮之中,将扇叶套在支撑轴的另一端,使其位于后盖的外侧,再将散热冷排一侧上端的插销与另一个输送管的一端固定,再将散热冷排一侧下端的插销插入后盖的外表面,使散热冷排固定的同时,扇叶位于散热冷排与后盖之间,完成后,将导热孔道与输送泵内部充满冷却液,通过转子带动支撑轴转动,使支撑轴的一端与传动内轮一端通过插接固定,并带动传动内轮转动,使传动内轮外侧的叶轮带动内部的冷却液由回流管抽入送液管的内部,并通过输送管送入导热孔道的内部,使冷却液沿着导热孔道内部呈螺旋运动,将导热层内部吸收的热量进行吸收,并通过冷却液带出,并流入散热冷排的内部,再由扇叶的转动,对散热排管进行散热效果,最后通过回流管将散热后的冷却液送回输送泵内部,通过上述技术,可大幅度提高装置的散热效果,并且整体结构均通过装置本体的动力源进行驱动,使装置实现了联动效果,可显著的提升装置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整体的侧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前端盖与电机外壳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输送泵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电机外壳体;2、前端盖;3、后盖;4、定位轴承;5、输送管;6、输送泵;7、送液管;8、回流管;9、外护罩;10、散热冷排;11、扇叶;12、散热排管;13、导热层;14、导热孔道;15、支撑轴;16、转子;17、传动内轮;18、延伸动力轴;19、定子绕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0]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电机散热装置,包括电机外壳体1,电机外壳体1一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前端盖2,电机外壳体1一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后盖3,前端盖2与后盖3内部的中间位置均固定安装有定位轴承4,前端盖2与后盖3内壁的上端均固定安装有输送管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可实现电机外壳体1与前端盖2和后盖3之间的固定安装效果,前端盖2一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输送泵6,输送泵6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送液管7,输送泵6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回流管8,前端盖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外护罩9,后盖3一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散热冷排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装置的循
环流通功能,散热冷排10的内部排列有散热排管12,电机外壳体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导热层13,导热层13的内壁排列有导热孔道14,导热孔道14呈螺旋状态围绕在导热层13的内部,导热层13的内壁贴合有定子绕组19,定子绕组19的内壁活动连接有位于电机外壳体1内部的转子16,转子16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位于两个定位轴承4内部的支撑轴15,输送泵6内壁的一端活动连接有传动内轮17,传动内轮17的一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延伸动力轴18,传动内轮17的外侧排列有叶轮,支撑轴15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位于后盖3与散热冷排10之间的扇叶11。
[0021]进一步,电机外壳体1的两端的外表面与前端盖2与后盖3之间通过卡槽固定,以及螺钉加固。
[00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可实现电机外壳体1与前端盖2和后盖3之间的固定安装效果。
[0023]进一步,其中一个输送管5的一端与送液管7固定,输送管5的另一端与导热孔道14的一端固定安装。
[002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装置的内部的散热效果。
[0025]进一步,另一个输送管5的一端与导热孔道14的另一端连接,输送管5的另一端与散热冷排10一端的外表面连接。
[002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两个输送管5与导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散热装置,包括电机外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外壳体(1)一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前端盖(2),所述电机外壳体(1)一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后盖(3),所述前端盖(2)与后盖(3)内部的中间位置均固定安装有定位轴承(4),所述前端盖(2)与后盖(3)内壁的上端均固定安装有输送管(5),所述前端盖(2)一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输送泵(6),所述输送泵(6)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送液管(7),所述输送泵(6)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回流管(8),所述前端盖(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外护罩(9),所述后盖(3)一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散热冷排(10),所述散热冷排(10)的内部排列有散热排管(12),所述电机外壳体(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导热层(13),所述导热层(13)的内壁排列有导热孔道(14),所述导热孔道(14)呈螺旋状态围绕在导热层(13)的内部,所述导热层(13)的内壁贴合有定子绕组(19),所述定子绕组(19)的内壁活动连接有位于电机外壳体(1)内部的转子(16),所述转子(16)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位于两个定位轴承(4)内部的支撑轴(15),所述输送泵(6)内壁的一端活动连接有传动内轮(17),所述传动内轮(17)的一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延伸动力轴(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国兵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瑞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