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2070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数个端子及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对接面;于对接面上凹设有一收容空间;所述遮蔽壳体遮覆于绝缘本体上,其具有位于收容空间两端的连接部;其中所述遮蔽壳体还设有与连接部位于同一侧的弯折部,该弯折部是自遮蔽壳体的前缘向前延伸并向收容空间弯折,所述弯折部与连接部之间设有间隙,将所述弯折部与连接部隔开,即所述弯折部与连接部可分开成型,从而在冲压过程中模具精度的要求较低,并且可提高弯折部成型时的稳定性。(*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遮蔽壳体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广泛地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传真机等电子装置中,所述电连接器是与对接连接器插接并电性连接到主电路板上,提供两电子装置间电性连接。通常,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遮覆于绝缘本体上的遮蔽壳体。其中所述遮蔽壳体具有防止外部信号对连接器的干扰。请参见于2005年8月21日公告的中国台湾专利第M273838号,其记载了一种连接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100。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0、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数个端子20及一体成型的遮蔽壳体30。上述绝缘本体10具有一前端面、与前端面相对的后端面、顶面及与顶面相对的底面,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面凹设有一收容空间110。所述遮蔽壳体30具有遮覆于顶面的上遮蔽部31、遮覆于底面的下遮蔽部32及位于收容空间110两端且将上、下遮蔽部连接于一起的连接部33,其中于所述上、下遮蔽部前缘向收容空间弯折一弯折部310,用以遮挡绝缘本体的前端面,防止与对接连接器插接时损害绝缘本体的前端面、有利于导滑和抗干扰的功效。所述弯折部与连接部是连接在一起且位于绝缘本体的同一侧,故该种连接器的遮蔽壳体成型时,需将所述弯折部及连接部一起弯折成型。即在弯折成型时,先将压边模具按压于该弯折部310与连接部33上,然后进行弯折所述上遮蔽部或下遮蔽部,因所述弯折部的宽度相对较窄,压边模具不易固定所述弯折部,而使该挡部易发生变形,从而引起弯折部不够平整等技术缺陷。当模具的冲压力较大时,所述弯折部易从压边模具中移出。然而,在现有工业中,为了保证弯折部成型时的稳定性,需要将模具设计的较精密,故其模具的制造难度相对增大。另外,当所述弯折部向收容空间内弯折时,所述弯折部会引起相邻连接部的变形。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电连接器加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改善电连接器的遮蔽壳体的成型稳定性。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电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绝缘本体,其具有纵长向的第一面、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及大致垂直于第一、第二面的第三面,于第三面凹设有一收容空间;信号端子,其与绝缘本体相固持,所述信号端子设有位于收容空间内的接触部;遮蔽壳体,其设有遮覆于所述绝缘本体第一面的第一遮蔽部、遮覆于第二面的第二遮蔽部及位于收容空间至少一端并将第一、第二遮蔽部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部;其中所述遮蔽壳体还设有与连接部位于同一侧的弯折部,该弯折部是连接第一遮蔽部或第二遮蔽部边缘并向收容空间弯折,所述弯折部与连接部之间设有间隙而将所述弯折部与连接部隔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所述弯折部与连接部之间设有间隙,将所述弯折部与连接部隔开,所述弯折部与连接部可分开成型,从而在冲压过程中对模具精度的要求较低,并且可提高弯折部成型时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组合图。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遮蔽壳体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遮蔽壳体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的遮蔽壳体立体图。图7为现有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或图2所示,是本技术电连接器100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其包括绝缘本体10、一体成型的遮蔽壳体20及数个端子(本实施方式中的端子包括第一端子30、第二端子40及接地端子31)。绝缘本体10由塑料制成,而第一端子30、第二端子40、接地端子31及遮蔽壳体20是由金属片冲压型成。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呈纵长形构造,其具有基部112、自基部112向前延伸一对接部,该对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第二面及大致垂直于第一、第二面的第三面(即对接部的前端面),于前端面凹设有一收容空间170,并形成一相对设置的顶壁110及底壁111。于该顶壁110及底壁111沿纵长向间隔设置且与收容空间170相通并贯穿基部前后表面的收容槽113、114,用以收容上述端子,其中所述第一端子30及接地端子31收容所述顶壁110的收容槽113内,而第二端子40是收容所述底壁111的收容槽114内。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面(即本实施方式中顶壁110的上表面)及第二面(即本实施方式中底壁111的下表面)上设有数个固持孔115、116,该底壁111的固持孔116后端部与收容槽114前端部相互导通(未图示)。请再参阅图1及图3所示,所述遮蔽壳体20具有遮覆于绝缘本体10第一面的第一遮蔽部21、遮覆于第二面的第二遮蔽部22及位于所述收容空间170两端且将第一、第二遮蔽部连接于一起的连接部23,其中所述第一、第二遮蔽部21、22后缘向后延伸有固持部211、221(请参阅图2所示),第二遮蔽部22延伸的固持部221收容上述固持孔116内,因该固持孔116的后端部与收容槽114的前端部相互导通,故该固持部221与其相对应的第二端子40可电性连接(未图示);所述第一遮蔽部21后缘还设有一延伸入槽道118内的弹片212,并与所述接地端子31电性连接(未图示),因此,该第二端子40、遮蔽壳体20与接地端子31形成接地路径。其中所述槽道118是贯通收容空间170并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0的第一面,且该槽道118的后端部与收容槽113的前端部相互导通(未图示)。请参阅图3所示,所述端子包括第一端子30(即信号端子)、接地端子31及第二端子40;其中所述接地端子31位于数个第一端子30的两侧,而第二端子40位于第一端子30的下方。所述第一端子30及接地端子31是一体冲压完成,形成大致相同的焊接部,可提高第一端子30与接地端子31的焊接部的共面度,有利于提高电连接器焊接至电路板上的焊接效果。所述第一端子30设有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相互插接的接触部,而所述接地端子31不具有接触部,仅与遮蔽壳体的弹片212相互抵接(未图示)。至少一第二端子40与遮蔽壳体电性连接,且该第二端子40设有延伸入收容空间170内的弹臂。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其中所述遮蔽壳体20的第一、第二遮蔽部21、22前缘设有一向收容空间170弯折的弯折部26,即第一遮蔽部21的前缘向下弯折成上弯折部261,第二遮蔽部22的前缘向上弯折成下弯折部262,且该下弯折部向收容空间内弯折,具有导引对接连接器的插入。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电连接器,所述遮蔽壳体20的弯折部26两端与连接部23之间均设有间隙27,且该间隙27自收容空间170侧延伸至第一、第二遮蔽部21、22上,将弯折部与连接部23完全分离。在现有电连接器中,所述弯折部与连接部是大致位于同一侧且相互连接于一起,故所述弯折部310与连接部33需一起成型,即在冲压成型过程中,需将压边模具按压于弯折部310及连接部33上,然后冲压弯折上遮蔽部或下遮蔽部,但是因弯折部310纵长向设置且相对较窄,所述模具按压于弯折部上不够稳定,即在模具的冲压力较大时,所述弯折部310易移位。而在本实施方式电连接器中的遮蔽壳体成型过程中,所述连接部23与弯折部26分开成型。首先将按压模具按压于连接部23上,然后冲压弯折成型所述第一遮蔽部21或第二遮蔽部22,在冲压弯折成型弯折部26时,将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绝缘本体,其具有纵长向的第一面、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及大致垂直于第一、第二面的第三面,于第三面凹设有一收容空间;    信号端子,其与绝缘本体相固持,所述信号端子设有位于收容空间内的接触部;    遮蔽壳体,其设有遮覆于所述绝缘本体第一面的第一遮蔽部、遮覆于第二面的第二遮蔽部及位于收容空间至少一端并将第一、第二遮蔽部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部;    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还设有与连接部位于同一侧的弯折部,该弯折部是连接第一遮蔽部或第二遮蔽部边缘并向收容空间弯折,所述弯折部与连接部之间设有间隙而将所述弯折部与连接部隔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国健张驰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