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转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1588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8:47
本案揭露一种电源转接器,包含:转接头、本体及导接扣持部,转接头具有第一壳体、插头及底部,插头可转动地收纳于第一壳体形成的开放容置凹槽内;本体具有第二壳体及顶部;导接扣持部,具有第四导接部及锁扣部;当转接头连接设置于本体上时,转接头的底部对应于本体的顶部而设置,使转接头的第一导接部与本体的第三导接部对应连接,使本体上的第四导接部与转接头的第二导接部对应卡合连接,以将转接头与本体相互固定。体相互固定。体相互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转接器


[0001]本案关于一种电源转接器,尤指一种具有导接扣持部的电源转接器。

技术介绍

[0002]因各式电子装置需贩卖于国际化的商品市场,加以国际间来往通行日趋频繁,而世界各地区市电供应的插头规格多有不同,电子装置的应用便利性势须加强。为因应前揭事实需要,市场乃开发出各式电源转接器,时至今日业已成为诸多携带型电子装置(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的必要配备之一;其直接将电源转接器配置于一携带型电源供应器(power adapter),例如笔记本电脑的电源供应器、或手机及数字照相机的充电器等,皆为常见的成熟商品。
[0003]电源转接器,通常包含一转接头,及一对应的殻体。其配置于电源供应器时,至少需另包含一电源转换电路,以转换转接头接收的电源。请参阅图1,其为传统电源转接器的分解图。如图1所示的电源转接器1,其包括转接头12及壳体11,转接头12用以对应滑设于壳体11上,以使转接头12与壳体11内的导电弹片113电连接。如图所示,转接头12的两侧具有突壁121,其依例示方向滑入殻体11的导沟111,并由殻体11的卡勾部112卡合转接头12的抵扣部122,以完成转接头12与殻体11的组装结构。其中,该转接头12的底部两侧具有滑槽123,于前述组装时,可供殻体11上的二导电弹片113滑入,以其与滑槽123内埋设的导电端子(未图示)电连接,以转接导接插头124接收的电源。
[0004]根据上述的传统实施例,如欲解除转接头12与殻体11的组装结构者,则透过按压殻体11的按压部114,以释放转接头12与殻体11的卡合结构。此传统电源转接器1的结构设计,主要借由替换具不同导接插头的转接头12以解决各地区插头规格不同的使用不便问题。然而,此卡合机构通常用塑料材质所构成,故无法充份确定转接头12于殻体11上已定位卡合完全而可正常使用。再者,以一般使用的情形而言,其于特定的使用方向或角度,长久以往,易产生卡合磨耗,进而导致卡合失效的问题。上述情形发生,轻者转接头12位移或脱落导致影响电源转接质量的稳定性,重者则可能造成大小不一的电气安全问题。
[0005]除此之外,传统电源转接器1的转接头12上的导接插头124为固定设置,故其占有立体空间,不便于收纳设置,亦导致使用上的不便利。
[0006]是以,如何发展一种可改善上述现有技术所遇到问题的电源连接器,实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案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转接器,其具有可拆卸的转接头、本体以及导接扣持部,借由设置于本体上的导接扣持部,以将转接头与本体相互定位卡固,进而达到使转接头与本体电连接、且同时固定卡合的功效,借以解决习知转接头易位移脱落,而导致影响电源转接质量的稳定性及电器安全等问题。
[0008]本案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转接器,借由设置于本体上的导接扣持部的定
位卡固设计,更进一步限定了转接头的类型,因而使用者不会因插接错误的转接头而衍生危险。
[0009]本案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转接器,借由转接头上的插头为可旋转收纳的结构,是以于使用收纳上具备节省空间的功效,利于使用者携带,增添使用上的便利性。
[0010]根据本案的构想,本案提供一种电源转接器,包含:转接头,具有第一壳体、插头及底部,插头可转动地收纳于第一壳体形成的开放容置凹槽内,底部上设置第一导接部及第二导接部;本体,具有第二壳体及顶部,顶部上设置第三导接部;以及导接扣持部,具有第四导接部及锁扣部,第四导接部凸出设置于本体的顶部上,锁扣部凸出设置于第二壳体的侧面上;其中,当转接头连接设置于本体上时,转接头的底部对应于本体的顶部而设置,使第一导接部与第三导接部对应连接,使第四导接部与第二导接部对应卡合连接,以将转接头与本体相互固定。
[0011]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转接头的底部具有第一表面,第二导接部设置于第一表面上,本体的顶部具有第二表面,第四导接部设置于第二表面上。
[0012]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转接头的底部更具有坞部,坞部部分凸出于第一表面,第一导接部设置于坞部上。
[0013]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本体的第二表面上凹陷设有容置槽,用以对应容设坞部,第三导接部设置于容置槽内,当转接头与本体相互对接时,坞部容置于容置槽内,且至少一第三导接部与第一导接部彼此对应连接。
[0014]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坞部更具有第一定位部,容置槽内亦具有第二定位部,当转接头与本体相互对接时,透过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相互对应连接,以进行定位。
[0015]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第一定位部具有开口、导沟及抵扣部,第二定位部具有臂及支撑部,当转接头与本体相互对接时,第二定位部的臂自第一定位部的开口处伸入导沟内,当转接头相对于本体滑动时,臂顺势于导沟内滑移,直至第二定位部的支撑部抵顶于第一定位部的抵扣部,方停止滑动位移,以使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相互抵顶定位。
[0016]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第一定位部为具有倾斜面的三角形凸部,第二定位部为倾斜侧壁,当转接头与本体相互对接时,坞部上的第一定位部抵顶于容置槽的第二定位部,借由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的倾斜斜面相互抵触,以彼此相互抵顶定位。
[0017]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当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抵顶定位时,第三导接部的第三导接端与第一导接部的第一导接端亦相互接触,并产生电连接。
[0018]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导接扣持部由可导电的金属材质所构成。
[0019]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导接扣持部的第四导接部及锁扣部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0020]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导接扣持部更具有弹性部,弹性部设置于锁扣部的下方,以提供弹性支撑力。
[0021]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第二导接部为圆孔结构,导接扣持部的第四导接部为圆柱形的导接部,当转接头与本体相互对接时,第四导接部的圆柱形导接脚因应弹性部提供的弹性力,对应伸入第二导接部的圆孔内,以产生电连接,以及,由于第四导接部的圆柱形导接部对应卡设于第二导接部之圆孔内,以以使转接头与本体相互卡合固定。
[0022]根据本案的构想,其中第二导接部为方形孔洞结构,导接扣持部的第四导接部为勾状导接部,当转接头与本体相互对接时,第四导接部的勾状导接部对应伸入第二导接部
的方形孔洞内,以产生电连接,以及,由于第四导接部的勾状导接部对应卡扣于第二导接部的方形孔洞内,以使其相互卡合固定。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传统电源转接器的分解图。
[0024]图2A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器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0025]图2B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图2A所示的电源转接器的转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案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案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图5所示的电源转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转接头,具有一第一壳体、一插头及一底部,该插头可转动地收纳于该第一壳体形成的开放容置凹槽内,该底部上设置一第一导接部及一第二导接部;一本体,具有一第二壳体及一顶部,该顶部上设置第三导接部;以及一导接扣持部,具有一第四导接部及一锁扣部,该第四导接部凸出设置于该本体的该顶部上,该锁扣部凸出设置于该第二壳体的一第一侧面上;其中,当该转接头连接设置于该本体上时,该转接头的该底部对应于该本体的该顶部设置,使该第一导接部与该第三导接部对应连接,该第四导接部与该第二导接部对应卡合连接,以将该转接头与该本体相互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接器,其中该转接头的该底部具有一第一表面,该第二导接部设置于该第一表面上,该本体的该顶部具有一第二表面,该第四导接部设置于该第二表面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转接器,其中该转接头的该底部更具有一坞部,该坞部部分凸出于该第一表面,该第一导接部设置于该坞部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转接器,其中该本体的该第二表面上凹陷设有一容置槽,用以对应容设该坞部,该第三导接部设置于该容置槽内,当该转接头与该本体相互对接时,该坞部容置于该容置槽内,且该第三导接部与该第一导接部彼此对应连接。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转接器,其中该坞部更具有一第一定位部,且该容置槽内亦具有一第二定位部,当该转接头与该本体相互对接时,透过该第一定位部与该第二定位部相互对应连接,以进行定位。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转接器,其中该第一定位部具有一开口、一导沟及一抵扣部,该第二定位部具有一臂及一支撑部,当该转接头与该本体相互对接时,该第二定位部的该臂自该第一定位部的该开口处伸入该导沟内,且当该转接头相对于该本体滑动时,该臂顺势于该导沟内滑移,直至该第二定位部的该支撑部抵顶于该第一定位部的该抵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睿廷陈恒超庄竣凯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