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0922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的固定结构,其结构包含有:本体,设有基部及两侧座,于基部上设有复数端子槽并分别装设有一接触端子,侧座具有一连通至侧座前端的置放空间,于置放空间一侧设有与该本体一体成型构成的加压部;两固定组件,分别设于侧座的置放空间内,固定组件具有固定部、凸轴、抵靠部及回复部,其中,固定部延伸突出于侧座前端,该抵靠部与该加压部内侧接触;金属屏蔽,是固定于本体并覆盖置放空间,金属屏蔽具有一纵长板部,该纵长板部上设有相对于该凸轴的轴孔,凸轴是穿入轴孔中。(*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具有组装简易、高强度固定结构的 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本技术所涉及的电连接器为一种低电压差动讯号连接器的公端插头,其整合复 数根讯号线路的一端,藉以与焊固于电路板上的母端插座结合,形成电性连接。此类 电连接器由于其低高度、纵长的结构特性,因此,如何有效增加公母端之间的结合稳 定性,成为研究者的第一改良目标,更甚者,希望能有效增加公端插头与母端插座之间的反复插拔性能,于是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246836号「薄型电气连接器j的改良 专利出现。于M246836号专利中藉由增加主体两侧的弹性扣件,提供使用者以按压操作 的方式,来达到固定公端插头与母端插座的目的,有效的解决了习有结合机构不稳定 的问题。但是,该专利所提供的
技术实现思路
仍具有部分制造及使用上的缺点,其一当电连 接器的厚度规格进一步降低时,固定扣件的厚度需随的降低,若直接以金属制的弹性 扣件一部份作为供使用者按压的部份,恐易造成弹性扣件变形,其二该专利将弹性 扣件由上往下组装于主体上的方式,并不利于一贯式的自动化料带生产系统,从而影 响到生产良率及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固定结构,藉由本技术的改良,有 效达到保护固定组件的目的。本技术的目的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固定结构,藉由本技术的改良,有 效达到进一步降低电连接器高度的目的。本技术的目的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固定结构,藉由本技术的改良,有 效达到易于组装、生产,减少不良的目的。为实现前列所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固定结构,是包含 一本体,其设有基部及两侧座,该基部上具有复数端子槽并分别设有一接触端子,该侧座具有一连通至侧座前端的置放空间,于该置放空间一侧设有与该本体一体成型构成的 加压部,两固定组件,分别设于该侧座的置放空间内,每一固定组件具有一固定部、 一凸轴、 一抵靠部及一回复部,该固定部延伸突出于该侧座前端,该抵靠部与该加压 部内侧接触; 一金属屏蔽,是固定于该本体并覆盖该置放空间,该金属屏蔽具有一纵 长板部,该纵长板部上设有相对于该凸轴的轴孔,该凸轴是穿入该轴孔中。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藉由将固定组件由下方组装于置放空间中的方式, 取代原先由上方置入的生产技术,使得固定组件在备制程序中可以用连续料带进行生 产及组装,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及时间;使用者藉由推动加压部带动凸轴旋转,使原 本突出于侧座前端外的固定部尖端移动縮回,以达到操作固定结构的目的;另外在金 属屏蔽上设有下挡部,可挡止于置放空间下方,有效避免固定组件的不当脱离。附图说明图l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固定结构的立体组合图(另连结复数讯号线路)。图2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固定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3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固定结构,于组装固定组件完成后的示意图。图4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固定结构,于组装固定组件时的示意图。图号说明1讯号线路2料带系统10本体11基部lll端子槽12接合部14侧座141置放空间142底板143加压部144凸块145导槽146侧座前端20固定组件21固定部22凸轴211尖端23抵靠部24回复部30金属屏蔽31纵长板部311轴孔32侧弯部33下挡部40 接触端子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内容得以获得更具体的了解,现阐明数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 示详细说明如下。另外,除该详细描述外,本技术亦可广泛地施行于其它实施例 中。请参阅本技术图1至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示意图。其中,图 示图l的电连接器为立体组合图,其后配合续接复数讯号线路l,以提供更完整的说明。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固定结构,主要是由一本体IO、两固定组 件20、 一金属屏蔽30及复数接触端子40所组合构成。本体10具有一长条状基部11,于 基部ll内设有复数个端子槽lll,端子槽111并连通至基部11的接合部12上,每一端子 槽111中各设有一接触端子40,使接触端子40的前端外露于接合部12上,藉以与对接连 接器形成电性连接,而接触端子40的另一端则与图1所示的讯号线路1连接。两侧座14 一体成型形成于该基部ll的相对两端,每一侧座14具有一下方开口的置放空间141、 一 底板142及一加压部143,加压部143形成于置放空间141一侧,具有可挠性,可供使用 者以外力向内推压而后弹性回复,于加压部143内侧并形成一凸块144,另外,于侧座 14上且相对于凸块144的位置形成一导槽145。两固定组件20是由金属板体冲制而成,以提供更低高度的组件结构,其主要为固 定部2K凸轴22、抵靠部23及回复部24所组成,凸轴22为金属板体冲制突出于固定组 件20其它部分的圆柱状体,固定部21及抵靠部23是由凸轴22起分别朝向相反方向延伸, 而回复部24连接于抵靠部23末端延伸弯折而构成。固定组件20可分别以一料带系统2 连结, 一贯式由下方置入侧座14内,并顺着导槽145以及凸块144与底板142间推移至定 位,再将料带系统2移除,使凸轴22开放朝上,固定部21的尖端211突出于侧座前端146, 抵靠部23与加压部143形成抵靠接触,而回复部24末端紧抵于导槽145上。本技术藉由将固定组件20由下方组装于置放空间141中的方式,取代原先由上 方置入的生产技术,使得固定组件20在备制程序中可以用连续料带进行生产及组装, 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及时间。金属屏蔽30是罩覆于本体10上方,使得本体10—侧面及侧座14被包覆。金属屏蔽 30具有一纵长板部31,且于纵长板部31上相对应于固定组件20的凸轴22位置处设有轴 孔311,使固定组件20的凸轴22可穿入轴孔311内,而完成固定组件20的动作机构。当 本技术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接合及分离时,可藉由施加外力于加压部143上, 推动抵靠部23,使得固定部21的尖端211藉由凸轴22的旋转而向侧座前端146内縮入, 当被推入的加压部143移动到一固定距离时即会碰触到底板142侧缘而被阻挡,可避免加压部143被过度推入。而当使用者所施加的外力消除后,可藉由回复部24的弹性力将 加压部143推回原位,继而使固定部21的尖端211突出侧座前端146外,而与对接连接器 形成扣合固定,且由于金属屏蔽30的侧弯部32延伸下弯接触于加压部143外侧,可避兔 加压部H3被过度向外推出。另于金属屏蔽30上设有下挡部33,可挡止于置放空间M1 下方,有效避免固定组件的不当脱离。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 围,故举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所为的均等变 化与修饰,均应包括于本技术的申请专利范围内。权利要求1. 一种电连接器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本体,其设有基部及两侧座,该基部上具有复数端子槽并分别设有一接触端子,该侧座具有一连通至侧座前端的置放空间,于该置放空间一侧设有与该本体一体成型构成的加压部;两固定组件,分别设于该侧座的置放空间内,每一固定组件具有一固定部、一凸轴、一抵靠部及一回复部,该固定部延伸突出于该侧座前端,该抵靠部与该加压部内侧接触;一金属屏蔽,是固定于该本体并覆盖该置放空间,该金属屏蔽具有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本体,其设有基部及两侧座,该基部上具有复数端子槽并分别设有一接触端子,该侧座具有一连通至侧座前端的置放空间,于该置放空间一侧设有与该本体一体成型构成的加压部;两固定组件,分别设于该侧座的置放空间内,每一固定组件具有一固定部、一凸轴、一抵靠部及一回复部,该固定部延伸突出于该侧座前端,该抵靠部与该加压部内侧接触;一金属屏蔽,是固定于该本体并覆盖该置放空间,该金属屏蔽具有一纵长板部,该纵长板部上设有相对于该凸轴的轴孔,该凸轴是穿入该轴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世杰林志杰
申请(专利权)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股份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