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郝定均专利>正文

脊柱骨折椎体解剖复位并椎体内植骨的内固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007522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脊柱骨折椎体解剖复位并椎体内植骨的内固定系统,包括至少两个伤椎置钉,每个伤椎置钉均连接有复位连接夹部,所有复位连接夹部通过连接棒连接;复位连接夹部包括固定螺丝、复位连接螺母和复位连接螺头;复位连接螺母具有连接通孔和固定螺孔,所述复位连接棒端部伸入所述连接通孔;固定螺丝与所述固定螺孔螺纹连接以固定所述复位连接棒;复位连接螺头具有连接孔,伤椎置钉上端部伸入所述连接孔并固定;复位连接螺头和复位连接螺母连接,且连接处具有单向齿轮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最大限度的恢复和保持伤椎椎体有效的高度,减少术后的椎体塌陷及后凸畸形,同时减少椎弓根螺钉及连接棒的断裂。少椎弓根螺钉及连接棒的断裂。少椎弓根螺钉及连接棒的断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脊柱骨折椎体解剖复位并椎体内植骨的内固定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脊柱骨折手术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脊柱骨折椎体解剖复位并椎体内植骨的内固定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农业快速发展,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脊柱骨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且较高致残率,大多数骨折需要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采用经典术式是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其原理是椎弓根螺钉置钉后通过连接棒进行轴向牵拉伤椎上下的椎间盘以及前后纵韧带相连的骨块进行重新排列并恢复伤椎的外形,获得满意的椎体高度。
[0003]然而仅仅通过后路椎弓根螺钉很难实现伤椎前中柱的理想载荷分布要求。同时,因为伤椎的皮质和椎体内的骨小梁出现被不同程度的压缩断裂,大部分的脊柱骨折患者,在椎体高度恢复后往往造成椎体内部呈空腔的形成,也就是临床上常称的“蛋壳样变”。而正因为存在这种缺损也就成为骨折矫正高度恢复后又一次的丢失,易出现骨折不愈合、椎体高度丢失、进展性后凸畸形、顽固性腰背疼痛,甚至发生内固定断裂等严重后果需要再次翻修手术;经伤椎椎弓根向爆裂椎体的前中柱植骨可有效解决椎体中空现象,提供相对稳定的骨折椎体内部支撑,同时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通过伤椎椎体内植骨重建伤椎的形态,恢复其形态的仿生,力学及运动的仿生又是近10年来研究的热门话题。
[0004]目前我们发现临床应用的脊柱骨折复位系统,其复位原理通过左右两侧连接棒进行欲弯后,或者对连接棒的椎弓根钉进行上下撑开而获得伤椎的高度,不论欲弯的度数或撑开的距离,术者要不断进行松开椎弓根螺钉的螺母再次安装锁紧,反复调整,延长患者术中暴露的时间,增加感染和出血风险,其次主要问题在于经椎弓根往伤椎内进行植骨填充骨缺损时发现是两侧连接棒阻挡住了伤椎经椎弓根的植骨的通道,有学者进行单侧连接棒进行复位支撑,对侧进行经椎弓根植骨,该方法单侧复位椎体高度有限,其次伤椎受力不均匀。如何减少术中的操作可以获得伤椎满意的复位,又能对伤椎椎体内骨缺损处进行充分的植骨成为了临床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脊柱骨折椎体解剖复位并椎体内植骨的内固定系统,本技术,最大限度的恢复和保持伤椎椎体有效的高度,减少术后的椎体塌陷及后凸畸形,同时减少椎弓根螺钉及连接棒的断裂。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脊柱骨折椎体解剖复位并椎体内植骨的内固定系统,包括至少两个伤椎置钉,每个伤椎置钉均连接有复位连接夹部,所有复位连接夹部通过复位连接棒连接;
[0008]所述复位连接夹部包括固定螺丝、复位连接螺母和复位连接螺头;所述复位连接螺母具有连接通孔和固定螺孔,所述复位连接棒端部伸入所述连接通孔;所述固定螺丝与
所述固定螺孔螺纹连接以固定所述复位连接棒;所述复位连接螺头具有连接孔,所述伤椎置钉上端部伸入所述连接孔并固定;
[0009]所述复位连接螺头和复位连接螺母连接,且连接处具有单向齿轮结构,复位连接螺头和复位连接螺母能够相对单向转动。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伤椎置钉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螺头、中间螺母和置入螺钉;所述连接螺头置入所述连接孔,并通过连接螺母与连接螺头螺纹连接进行固定。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螺头上还设置有折断槽。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复位连接螺头还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设置在连接孔另一侧,且限位槽与连接孔相连通;所述连接螺母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槽和所述连接螺母为相互匹配的非圆形结构。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单向齿轮结构包括设置在复位连接螺母上的内齿圈和设置在复位连接螺头上的外齿圈,内齿圈和外齿圈形成相互匹配的斜齿机构。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齿圈和外齿圈上相邻两个齿与中心的夹角为3
°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复位连接螺母沿轴向设置有内孔,内孔与连接通孔、固定螺孔均连通,所述内齿圈设置在内孔的一侧,且内齿圈外缘设置有限位环。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复位连接螺头一端齿轮端,所述外齿圈设置在齿轮端上,另一端为限位端,所述连接孔设置在限位端上,且限位端直径小于齿轮端直径,限位端直径小于限位环内径。
[001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螺丝为中空的柱状体,柱状体外部设置外螺纹,柱状体内部形成工具操作腔。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本技术脊柱骨折椎体解剖复位并椎体内植骨的内固定系统,由于复位连接棒通过复位连接夹部与两个伤椎置钉连接,使得复位连接棒与两个伤椎置钉不在一条直线上,进而在手术中该复位系统连接棒位于外侧时,减少对上下关节突关节囊的刺激干扰,有效保护了关节囊,减少术后疼痛及关节突关节的退变。该复位系统采用自动复位连接夹部,保证了伤椎的高度的恢复,其次可以进行椎体内植骨的的优点:

应用有效的填充物能起到增强对椎体的支持作用;

提高伤椎前中柱的稳定性;

有效的降低了其蛋壳样改变的风险;

避免了伤椎高度再丢失;再次连接棒位于外出时有效降低了ASD的发生;该复位连接棒位于内侧时,避开了伤椎的椎弓根的进针处,术中可以经椎椎弓根进行椎体内强化或植骨,最大限度的恢复和保持伤椎椎体有效的高度,减少术后的椎体塌陷及后凸畸形,同时减少椎弓根螺钉及连接棒的断裂。
[0021]进一步,该系统的复位原理不依靠传统的欲弯连接棒,或伤椎的置钉的杠杆的原理以及撑开上下连接棒进行复位,而复位依靠自动复位连接夹部进行,复位连接夹设计为可旋转的单向齿轮结构,向上或向下每调整一个齿轮螺钉与连接棒的成角为3
°
,这样术中根据骨折不同的程度进行自动调整,直至骨折复位满意,这样减少弯棒的度数估测,同时减少反复拆卸螺塞调整弯棒的时间,也避免了为追求复位进行过度的撑开,导致骨折端分离
过度而骨不愈合可能性。
附图说明
[0022]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技术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技术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技术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在附图中:
[0023]图1为脊柱骨折椎体解剖复位并椎体内植骨的内固定系统示意图;
[0024]图2为脊柱骨折椎体解剖复位并椎体内植骨的内固定系统局部示意图;
[0025]图3为伤椎置钉示意图;
[0026]图4为复位连接夹部示意图;
[0027]图5为复位连接夹部另一角度示意图;
[0028]图6为复位连接螺母示意图;
[002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脊柱骨折椎体解剖复位并椎体内植骨的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伤椎置钉(100),每个伤椎置钉(100)均连接有复位连接夹部(200),所有复位连接夹部(200)通过复位连接棒(300)连接;所述复位连接夹部(200)包括固定螺丝(201)、复位连接螺母(202)和复位连接螺头(203);所述复位连接螺母(202)具有连接通孔(204)和固定螺孔(209),所述复位连接棒(300)端部伸入所述连接通孔(204);所述固定螺丝(201)与所述固定螺孔(209)螺纹连接以固定所述复位连接棒(300);所述复位连接螺头(203)具有连接孔(205),所述伤椎置钉(100)上端部伸入所述连接孔(205)并固定;所述复位连接螺头(203)和复位连接螺母(202)连接,且连接处具有单向齿轮结构,复位连接螺头(203)和复位连接螺母(202)能够相对单向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脊柱骨折椎体解剖复位并椎体内植骨的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伤椎置钉(100)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螺头(101)、中间螺母(102)和置入螺钉(103);所述连接螺头(101)置入所述连接孔(205),并通过连接螺母(210)与连接螺头(101)螺纹连接进行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脊柱骨折椎体解剖复位并椎体内植骨的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螺头(101)上还设置有折断槽(104)。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脊柱骨折椎体解剖复位并椎体内植骨的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连接螺头(203)还设置有限位槽(206),所述限位槽(206)设置在连接孔(205)另一侧,且限位槽(206)与连接孔(205)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定均张海平
申请(专利权)人:郝定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