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9977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端子结构,属于机电类。其包含有一端子本体;二凸片部,该凸片部皆是由端子本体的两旁侧缘向该端子本体的中心处延伸而成,且相互对称,当发光元件插入时,可紧密抵接于卡合槽,提供定位的效果;一限位部,自凹片部的其中一者向端子本体中心延伸而成,该限位部与其所延伸而出的凹片部,两者相夹有一夹角,而具有恢复弹力。优点在于:端子本体设有一限位部,使发光元件不易移位,使发光元件更准确与端子本体的凸片部相接触;定位、组装方便,实用性强。(*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电类,特别涉及一种端子结构。技术背景众所周知, 一般常用的端子结构,其端子本体的前缘延伸有顶触 部,且在端子本体的两旁铟缘延伸有二凸片部,当发光元件插置于斓 子本体内时,即发光元件的颈縮面便抵接于端子本体的顶触部上,同 时,端子本体的凸片部便卡合至发光元件的卡合槽,使其达到导能的 目的,因其制造上必有公差的问题,使发光元件的底部过长,且端子 本体的前缘仅设有顶触部,因此,便造成凸片部虽已卡入卡合槽时, 其顶触部仍未与颈缩面相抵接,此时便造成仍可继续将发光元件插入 的情况,进而造成凸片部脱离卡合槽,而造成电性连接不良,需要加 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结构,解决了常用端子因制 造上必有公差,且端子本体的前缘仅设有顶触郁,造成仍可继续将发 光元件插入及凸片部脱离卡合槽,造成电性连接不良等问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端子结构与一发光元件插接,该发光 元件具有一颈縮面及底部,该底部表面设有外露的导线,与端子结构 电性连接,又具有一定位的卡合槽;该端子结构包含有一端子本体; 二凸片部,该凸片都皆是由端子本体的两旁側缘向该端子本体的中心 处延伸而成,且相互对称,当发光元件插入时,可紧密抵接于卡合槽, 提供定位的效果; 一限位部,自凹片部的其中一者向端子本体中心延 伸而成,该限位都与其所延伸而出的凹片郁,两奢相夹有一夹角,而 具有恢复弹力藉此,当该发光元件插入雉子结狗时,哥通过该簾俊部的恢复弹力,防止发光元件插入过深,而导致发光元件的导线未与 该等凸片部紧密抵接,产生电性连接不良。端子本体具有二顶触部, 该顶触部位于端子本体前缘的顶端,端子本体具有一國定部,该固定 部位于端子本体的末端,可供一导线置入连接。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端子本体设有一限位郁,使发光元件不 易移位,使发光元件更准确与端子本体的凸片镩相接蝕;定位、组装方便,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与导线组接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运用于一座体的实施例示意图之一;图4为本技术运用于一座体的实施例示意图之二;图5为本技术运用于一座体的实施例示意圄之三;图6为本技术运用于一座体的实施例示意图之四。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l所示,本技术端子结构1包括一端子本体2、 二凸 片部21及一限位都22;其中,端子本体2为构成此端子结构1的主 体;二凸片部21皆是由端子本体2的两旁拥缘向端子本体2的中心 处延伸而成,且相互对称,当发光元件插入时,可紧密抵接于卡合槽, 提供定位的效果;限位部22是自凹片部23的其中之一向端子本体2中心延伸而 成,该限位部22与其所延伸而出的凹片部23,两者相夹有一夹角24, 而具有恢复弹力。如附图2所示,固定部26位于端子本体2的末端,可供一导线 4置入连接;当端子结构1在进行导线4接合时,可将导线4放置在 端子本体2的容置槽?7内,再将鳙子本体2的圃定都遂下压便可便 导线4固定。如附图3至附图6所示,座体5上设有二孔權51,其中座体5 的孔槽51供给二端子结构1置入所用,且二翊子结构1为正极及负 极,在端子结构1置入后,便将发光元件3置入在座体5内;端子结构1也具二顶蝕部25,该等顶触部25位于端子本体2前 缘的顶端,当发光元件3插置于端子本体2内时,即发光元件3的颈 縮面34便抵接于端子本体2的顶触部25上,防止该发光元件3装配 时过度插入,导致端子本体2的凸片部21自该发光元件3的卡合槽 33中脱出发光元件3置入于座体5内时,先由发光元件3的底部31延伸 置入于端子结构1的端子本体2内,便使发光元件3的底部31顶触 至端子本体2的限位郁22,此时,端子本体2的凸片郁21便卡合至 发光元件3的卡合植33,其中发光元件3设有一导线32,该导线32 是由发光元件3的一处延伸至发光元件3的卡合槽33,藉此,发光 元件3的导线32便在与端子本体2的凸片部21相接触,再者,端子 本体2的顶触部25便顶触于发光元件3的颈縮面34使其画定;因其制造上必有公差问题, 一旦发光元件3的底部31过长,便 造成凸片部21虽已卡入卡合槽33,顶蝕部25仍未与颈縮面34相抵 接,此时便造成仍可继续将发光元件3插入的情况,进而造成凸片部 21脱离卡合槽33,而造成电性连接不良;因此,藉由限位部22提供 额外的弹力,限制发光元件3的位置,以便减少发光元件3过度插入 的状况发生;发光元件3的底部31是使发光元件3在置入端子本体2内时, 便可通过限位部22的顶触,而使发光元件3不易雜,藉此,达到 定位且组装方便的目的,且同时使发光元件3的导线34更准确与端 子本体2的凸片部21相接触并导通。权利要求1、 一种端子结构,其与一发光元件插接,该发光元件具有一颈 縮的底郁,该底部表面设有外露的导线,与端子结构电性连接,又具有一定位的卡合權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结构包含有一端子本体;二 凸片部,该凸片部皆是由端子本体的两旁侧缘向该端子本体的中心处 延伸而成,且相互对称; 一限位部,自凹片部的其中一者向端子本体 中心延伸而成,该限位部与其所延伸而出的凹片部,两者相夹有一夹 角。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端子 本体具有二顶触部,该顶触部位于端子本体前缘的顶斓。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端子 本体具有一固定部,该固定部位于端子本体的末端。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端子结构,属于机电类。其包含有一端子本体;二凸片部,该凸片部皆是由端子本体的两旁侧缘向该端子本体的中心处延伸而成,且相互对称,当发光元件插入时,可紧密抵接于卡合槽,提供定位的效果;一限位部,自凹片部的其中一者向端子本体中心延伸而成,该限位部与其所延伸而出的凹片部,两者相夹有一夹角,而具有恢复弹力。优点在于端子本体设有一限位部,使发光元件不易移位,使发光元件更准确与端子本体的凸片部相接触;定位、组装方便,实用性强。文档编号H01R33/05GK201038548SQ200720142708公开日2008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26日专利技术者方凯平 申请人:胡连精密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端子结构,其与一发光元件插接,该发光元件具有一颈缩的底部,该底部表面设有外露的导线,与端子结构电性连接,又具有一定位的卡合槽: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结构包含有一端子本体;二凸片部,该凸片部皆是由端子本体的两旁侧缘向该端子本体的中心处延伸而成,且相互对称;一限位部,自凹片部的其中一者向端子本体中心延伸而成,该限位部与其所延伸而出的凹片部,两者相夹有一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凯平
申请(专利权)人:胡连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