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传输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9819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源传输线,是在电源供应器与接受该电源供应器电力驱动的电子装置之间电性连接至少一组电源传输线,该电源传输线包括一具备有第一接线部、第二接线部、及用于插接该电子装置的第三接线部的电力转接座、以及一电性连接于第二接线部且具备有一电气插头的电力导线,其中该第一接线部电性连接于该电源供应器或可分离式电性连接前一电力导线的电气插头,从而使用者可根据电子装置的数量决定应接设电源传输线的长度及数量,以有效避免传统的无法分离剩余电源传输线的困扰。(*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传输线,特别一种应用于电源供应器与接受该电源供应器电力驱动的电子装置之间用以电性连接的电源传输线。
技术介绍
电源供应器的好坏一向是计算机系统维持稳定运作及品质的主要因素,尤其面对科技的日益进步,电子装置(例如硬盘、中央处理器、烧录机等电子装置)对电力品质相对要求也越来越高,若因输入电源品质不稳定,将使得电源供应器的整体输出电力品质衰退,因而造成计算机系统停止工作,从而造成电子装置运作中断,这样将可能造成重要数据或资料丢失的严重问题。除了电力品质之外,用以传输电源供应器电力的电源线的整线问题也是使用者的一大困扰,如图1所示,现有的电源线a及其端子座a1(可为SATA、AT/ATX规格的电力插座)均采用相互水平方向组接,因此,当端子座a1插接电子装置时,除了端子座a1既有长度外,必须加上电源线a的弯折长度,由于现有计算机系统内部空间有限,此类型的电源线a及其端子座a1将造成占用空间过大而影响剩余线材的整线问题,并且因剩余线材无法有效管理而更加可能造成计算机系统内部散热气流无法有效导引,导致散热不佳而影响计算机系统运作效能的问题,这种状况对机壳设计厂商而言更为困扰,主要原因在于计算机机壳为有效改善传统电子装置与电源供应器之间的间隙过小而影响散热及整线的问题,并可提供使用者快速热插拔电子装置,而改为采用侧接式空间供电子装置装设,但因电源线a及其端子座a1的整体长度过大,因此造成计算机机壳必须重新规划设计(例如加大整体机壳宽度),对制作厂商而言,此举设计及制作成本相对提高,并不符合应有的效益。为此,请参阅图2所示,提出了如电话线的刺破型电源线b的设计,该设计理念通过电源线b与端子座b1采用相互垂直方式组接,将可省去电源线a1的弯折长度,因此可改善上述缺陷,但是,该种设计的电源线b采用并列式端子座b1的设计,故同一电源线b上对应计算机机壳上应装设电子装置的数量而同时并列有多个端子座b1,但通常状况下,使用者并非完全使用最大电子装置装设量,因此,往往产生有剩余线材(如图第四端子座并未与电子装置连接),此剩余线材仍存在整线问题,除此之外,并列式电源线b的相邻端子座b1的间距固定,也让使用者操作上缺乏弹性,因此,便造成现有计算机厂商仍无法将该类型电源线b及其端子座b1有效运用于计算机系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应用于电源供应器与接受该电源供应器电力驱动的电子装置之间用以电性连接的电源传输线。为此,根据本技术的电源传输线包括一具备有第一接线部、第二接线部、及用于插接电子装置的第三接线部的电力转接座、以及一电性连接于第二接线部且具备有一电气插头的电力导线,其中第一接线部电性连接于电源供应器或可分离式电性连接前一电力导线的电气插头。根据本技术的电源传输线可让使用者根据电子装置的数量决定应接设的电源传输线的长度及数量,从而有效避免传统的无法分离剩余电源传输线的困扰。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电源线连接示意图;图2是另一现有的刺破型电源线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电源传输线的连接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单一电源传输线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电源传输线的连接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相邻电源传输线的连接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以及图10是根据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现结合附图说明如下请参阅图3、4所示,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电源传输线20及其连接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在电源供应器10与接受该电源供应器10电力驱动的电子装置之间电性连接至少一组电源传输线20,为统一本技术的图标,以下实施例以4PINAT/ATX规格电源传输线20为例进行说明,其中,该电源传输线20包括一具备有第一接线部211、第二接线部212、及相对垂直于第一接线部211以插接该电子装置的第三接线部213的电力转接座2a、以及一电性连接于第二接线部212且具备有一电气插头221的电力导线22,其中该第一接线部211电性连接于该电源供应器10或可分离式电性连接前一电力导线22的电气插头221。与现有电气接线技术相比,本技术接线方式的区别特征为A、图3、4的实施例中,电性连接于该电源供应器10的第一接线部211与该电源供应器10输出电力的一电源线11可分离式电性连接,且该电源线11的端部具有一电气插头111,该电力导线22与该第二接线部212以焊接、压接等固定接线技术常态电性连接,且该第二接线部212与该第一接线部211呈水平方向配置,在此实施例中可明显看出,使用者可自电源供应器10的电源线11以及各电源传输线20的电力导线22与电力转接座2a的第一接线部211的接线位置可决定组合或分离所需总体电源传输线20的长度,让使用者可根据电子装置的数量决定应接设电源传输线20的长度及数量以有效避免传统无法分离剩余电源传输线20的困扰,此外,本技术因第三接线部213相对垂直于第一接线部211以插接该电子装置,在组合为总体电源传输线20时,也形成开列式样态而可便于整线。B、图5、6的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的差异之处在于,该电力导线22的端部也可接设有另一电气插头222,其可分离式与该电力转接座2b的第二接线部212电性连接,此时第二接线部212则形成插接端口,从而让本技术在运用上更为灵活。C、图7的实施例是补充前二实施例,其中用于电性连接于该电源供应器10的第一接线部211也可与该电源供应器10输出电力的一电源线11以焊接、压接等固定接线技术常态电性连接,其余叙述同上。D、图8的实施例则用以说明,本技术除应用于4PINAT/ATX规格的电源传输线20之外,也可适用于其它规格的电源传输线20,并在此实施例的附图中绘制出SATA规格的电力转接座2c的第三接线部213。E、图9的实施例则补充上列实施例,本技术的电力转接座2d的第二接线部212也可与第一接线部211呈垂直方向配置,同样可构成本技术达到可分离组卸电源传输线20的目的。F、图10的实施例则补充上列实施例,本技术的电力转接座2e的第一接线部211或第二接线部212也可与该第三接线部213呈斜角方向配置,藉此满足各种不同规格电子装置插接环境下仍可有效使用的目的。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电源传输线(20),是在电源供应器(10)与接受所述电源供应器(10)电力驱动的电子装置之间电性连接至少一组所述电源传输线(2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传输线(20)包括一具备有第一接线部(211)、第二接线部(212)、及用于插接所述电子装置的第三接线部(213)的电力转接座(2a)、以及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接线部(212)且具备有一电气插头(221)的电力导线(22),其中所述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传输线(20),是在电源供应器(10)与接受所述电源供应器(10)电力驱动的电子装置之间电性连接至少一组所述电源传输线(20),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传输线(20)包括一具备有第一接线部(211)、第二接线部(212)、及用于插接所述电子装置的第三接线部(213)的电力转接座(2a)、以及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接线部(212)且具备有一电气插头(221)的电力导线(22),其中所述第一接线部(211)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源供应器(10)或可分离式电性连接前一电力导线(22)的电气插头(22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富
申请(专利权)人:至宝电脑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