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模组、摄像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99568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驱动模组,包括载体和两个绕线柱,载体相邻的两个外侧壁采用倒角过渡形成四个倒角侧壁,两个绕线柱分别位于相对的倒角侧壁上,载体上固设有至少一个防撞块,防撞块朝下的侧壁延伸至与绕线柱朝下的侧壁齐平,防撞块和绕线柱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倒角侧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驱动模组,通过将绕线柱安装在载体的倒角侧壁上,使绕线柱避开载体侧向空间,以此节省驱动模组内部空间,为其他零件结构设计提供空间,减小设计难度,同时防撞块与绕线柱配合形成稳定支撑,以使驱动模组处于静止状态时,平衡且稳定。平衡且稳定。平衡且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驱动模组、摄像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摄像头模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驱动模组、摄像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也越来越智能化,且手机的摄像功能也越来越好,现有的手机摄像头普遍都具有自动对焦功能,实现摄像头模组自动对焦功能最常用的部件是音圈马达,音圈马达又称驱动模组,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驱动模组,并实现直线型及有限摆角的运动。
[0003]音圈马达通常由金属外壳、上弹片、载体、下弹片以及底座组成,载体用于承载镜头,载体的外侧部绕设有通电线圈,为了能够将通电线圈稳定安装在载体的外侧部,通常会在载体的外侧部上固设有绕线柱,绕线柱一般是设在水平方向,突出于载体侧面,这种绕线柱结构需要马达内部在绕线柱周围做出避让,因此占用马达很大一部分内部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驱动模组、摄像装置以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安装在载体外侧部的绕线柱占用马达内部很大一部分空间的问题。
[0005]一种驱动模组,包括载体和固设于所述载体外侧部的两个绕线柱,所述载体为方形,且所述载体相邻的两个外侧壁采用倒角过渡形成四个倒角侧壁,两个所述绕线柱分别位于相对的所述倒角侧壁上,且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倒角侧壁垂直设置,所述载体上固设有至少一个防撞块,所述防撞块朝下的侧壁延伸至与所述绕线柱朝下的侧壁齐平,且所述防撞块和所述绕线柱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倒角侧壁上。
[000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绕线柱安装在载体的倒角侧壁上,使绕线柱避开载体侧向空间,以此节省驱动模组中的内部空间,为其他零件结构设计提供空间,从而减小设计难度,同时在载体上还固设有防撞块,将防撞块与绕线柱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倒角侧壁上,防撞块与绕线柱配合形成稳定支撑,以使驱动模组处于静止状态时,平衡且稳定。
[0007]优选的,所述防撞块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防撞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组倒角侧壁组上。
[0008]优选的,所述绕线柱为T形结构,所述绕线柱包括第一块体以及第二块体,所述第一块体的一端与所述载体固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块体固联,所述第二块体相对的两个侧壁朝外延伸形成限位部,以限制绕设于所述绕线柱上的线圈朝外扩散。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块体通过浇筑与所述第二块体成一体。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块体的侧壁朝外凸起形成一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背向所述第一块体的凸面呈弧面状与所述第一块体的侧壁衔接,所述凸起部的凸面低于所述第二块体的侧壁。
[0011]优选的,所述防撞块的底部设置有弹性垫,所述弹性垫通过伸缩弹簧与所述防撞
块连接,所述防撞块上开设有容纳槽,所述伸缩弹簧的一端插接于所述容纳槽中,且与所述容纳槽的底部固联,另一端与所述弹性垫固联。
[0012]优选的,所述容纳槽的底部固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插接于所述伸缩弹簧中。
[0013]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摄像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模组。
[0014]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摄像装置。
[001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模组的结构爆炸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载体的俯视图;
[0019]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弹性垫的剖面图。
[002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2]载体100限位部221绕线柱200凸起部211倒角侧壁110弹性垫121防撞块120伸缩弹簧122第一块体210容纳槽123第二块体220
ꢀꢀ
[0023]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7]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驱动模组,在三维XYZ直角坐标系中,包括载体100和绕线柱200。
[0028]其中:载体100用于承载透镜,载体100为方形,且载体100相邻的两个外侧壁采用
倒角过渡形成四个倒角侧壁110,相对的两个倒角侧壁110设置为一组,因此,四个倒角侧壁110分别设置有两组,且分别为第一组倒角侧壁组和第二组倒角侧壁组,每组中的两个倒角侧壁110相互平行,绕线柱200包括两个,两个绕线柱200则分别固定安装于第一组倒角侧壁组上,且分别与对应的倒角侧壁110相互垂直,载体100上还固设有两个防撞块120,防撞块120的朝下的侧壁延伸至与绕线柱200的朝下的侧壁齐平,防撞块120和绕线柱200互不干涉,两个防撞块120分别位于第二组倒角侧壁组上。
[0029]在本实施例中,绕线柱200采用T形结构,绕线柱200包括第一块体210 和第二块体220,第一块体210的一端与载体100固联,另一端与第二块体220 固联,且第二块体220相对的两个侧壁朝外延伸形成限位部221,限位部221突出第一块体210的侧壁,以此限制绕设于绕线柱200上的线圈朝背向载体100 的方向扩散,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块体210通过浇筑与第二块体220成一体。
[003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将线圈缠绕在绕线柱200上更加贴合稳定,第一块体210的侧壁朝外凸起形成一凸起部211,可以理解的,凸起部211的侧壁呈弧面状与第一块体210的侧壁衔接,凸起部211位于第一块体210的轴向侧壁上,同时,凸起部211背向第一块体210的凸面要低于第二块体220轴向的侧壁,以免影响第二块体220对线圈的限位作用。
[0031]在具体实施时,在载体100的倒角侧壁110上固定安装绕线柱200,使绕线柱200避开载体100侧向空间,以此节省驱动模组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模组,包括载体和固设于所述载体外侧部的两个绕线柱,所述载体为方形,且所述载体相邻的两个外侧壁采用倒角过渡形成四个倒角侧壁,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绕线柱分别位于相对的所述倒角侧壁上,且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倒角侧壁垂直设置,所述载体上固设有至少一个防撞块,所述防撞块朝下的侧壁延伸至与所述绕线柱朝下的侧壁齐平,且所述防撞块和所述绕线柱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倒角侧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块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防撞块分别位于相对的所述倒角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柱为T形结构,所述绕线柱包括第一块体以及第二块体,所述第一块体的一端与所述载体固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块体固联,所述第二块体相对的两个侧壁朝外延伸形成限位部,以限制绕设于所述绕线柱上的线圈朝外扩散。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亚轩
申请(专利权)人: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