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浮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框架式浮筏。一种框架式浮筏,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安装空间中,包括多个碳纤维管,多个所述碳纤维管交叉设置形成多个中空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重量较轻,减振降噪效果好的框架式浮筏。减振降噪效果好的框架式浮筏。减振降噪效果好的框架式浮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框架式浮筏
[0001]本技术涉及浮筏
,具体涉及一种框架式浮筏。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用于船舶隔振的浮筏中的筏架结构是连接船体和基座的重要结构,浮筏隔振系统的中间筏架的材料多使用碳素钢等金属材料生产制成,其阻尼小、材料比刚度低,限制了隔振性能的进一步提高;结构多为板架式结构,存在高频区隔振浮筏刚性不足,与隔振设备产生许多共振频率,在一定程度损伤设备,影响船员生活;且因采用金属材质,导致隔振浮筏系统重量较大,船体重心下移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浮筏重量较大,减振降噪效果差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重量较轻,减振降噪效果好的框架式浮筏。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框架式浮筏,包括:
[0005]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形成安装空间;
[0006]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安装空间中,包括多个碳纤维管,多个所述碳纤维管交叉设置形成多个中空腔体。
[0007]可选地,还包括多通接头,多个所述碳纤维管通过所述多通接头交叉设置。
[0008]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碳纤维管相互交叉形成第一支撑体,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体之间形成菱形空间。
[0009]可选地,至少三个所述碳纤维管相互交叉形成第二支撑体,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体之间预留有空间。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交替设置。
[0011]可选地,所述碳纤维管内设有阻尼层。
[0012]可选地,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通过连接结构连接。
[0013]可选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紧固件和胶黏剂。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均为金属板。
[0015]可选地,所述中空腔体为正六边形。
[0016]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17]1.本技术提供的框架式浮筏,多个碳纤维管交叉形成支撑结构,不仅使得整个浮筏的重量较轻,减重25-40%,还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高比模量,因此有效避免了与设备在高频阶段产生共振效果,减振降噪效果好,保护了设备和人员安全;同时中空腔体可以充分发挥波形散射效应,有效降低声波传递,进一步减振降噪;碳纤维管交叉设置兼顾了浮筏的整体强度,不易发生变形。
[0018]2.本技术提供的框架式浮筏,可以根据承载设备的密度设置多个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或将二者组合设置,满足了不同的使用需求。
[0019]3.本技术提供的框架式浮筏,碳纤维管内阻尼层的设置,增加了声波传递损耗,达到了进一步减振降噪的效果。
[0020]4.本技术提供的框架式浮筏,支撑结构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通过紧固件和胶黏剂连接,连接更加可靠。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框架式浮筏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框架式浮筏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框架式浮筏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第一板体;2、第二板体;3、支撑结构;4、碳纤维管;5、多通接头; 6、中空腔体;7、第一支撑体;8、菱形空间;9、连接结构;10、第二支撑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29]如图1所示的框架式浮筏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 1和第二板体2,以及设于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之间的支撑结构3。
[0030]所述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均为金属板,例如钢板,以满足强度要求,所述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之间形成安装空间。
[0031]支撑结构3设于所述安装空间中,包括多个碳纤维管4和多通接头5,多个所述碳纤维管4通过所述多通接头5交叉设置形成多个中空腔体6,多个碳纤维管4均匀分布在安装空间中。如图1所示,相邻两个所述碳纤维管4相互交叉形成第一支撑体7,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体7之间形成菱形空间8。当然也可根据实际承载重量,增大两个第一支撑体7之间的距离,或将部分第一支撑体7靠近设置,剩余部分远离设置,即设置不同比例的密度分布。
[0032]为进一步提高减振降噪效果,所述碳纤维管4内设有阻尼层。
[0033]为保证装置的可靠性,所述支撑结构3与所述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通过连接结构9连接。具体的,所述连接结构9包括紧固件和胶黏剂,紧固件为螺栓螺母,胶黏剂为AB胶。
[0034]如图2所示的第二种实施方式,至少三个所述碳纤维管4相互交叉形成第二支撑体10,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体10之间预留有空间。
[0035]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撑体7和第二支撑体10交替设置。
[0036]如图3所示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所述中空腔体6为正六边形,即支撑结构 3为蜂窝形。
[0037]加工时,首先根据结构强度仿真分析,计算需要的碳纤维管的数量。然后在预浸料上铺贴阻尼层,制备碳纤维管多通接头。将多个碳纤维管通过多通接头进行组装,以形成第一支撑体、第二支撑体。最后将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与第一板体、第二板体通过紧固件和胶黏剂固定后,修整,完成组装。
[0038]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框架式浮筏,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所述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支撑结构(3),设于所述安装空间中,包括多个碳纤维管(4),多个所述碳纤维管(4)交叉设置形成多个中空腔体(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式浮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通接头(5),多个所述碳纤维管(4)通过所述多通接头(5)交叉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式浮筏,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碳纤维管(4)相互交叉形成第一支撑体(7),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体(7)之间形成菱形空间(8)。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架式浮筏,其特征在于,至少三个所述碳纤维管(4)相互交叉形成第二支撑体(10),相邻两个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佩芳,释加才让,肖云健,王冠,焦龙,李发长,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天仁道和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