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通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原位底泥再悬浮速率测定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96939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1: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原位底泥再悬浮速率测定的方法,在河流静水期运用柱状采泥器采集柱状沉积物,将柱状底沉积物从采泥器中取出,放入标识框中,随即用尼龙绳将标识框放入原位,并在水面处绳子上系一个浮球作为标记,一次扰动结束后,将不同点位处的标识框取出,读取柱状沉积物的变化高度,即为侵蚀高度,结合柱状沉积物直径,即可计算出底泥再悬浮速率。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观测不同点位处的标识框刻度获取对应的底泥侵蚀高度,从而计算出不同动力条件下的底泥再悬浮速率;克服了数值模型中该指标取值没有实测数据率定的问题,且标识框仅由具有数值标记的PVC框构造而成,操作简便,结构简单,成本相对较低。成本相对较低。成本相对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原位底泥再悬浮速率测定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监测、水环境数值模拟领域,用于动力扰动下河流/湖泊底泥再悬浮速率获取,具体涉及一种原位底泥再悬浮速率测定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底泥再悬浮速率获取通常使用原位沉积物捕获器,通过在不同水体深度下原位放置如图1所示的沉积物捕获器,一段时间后取出捕获器中的沉积物,运用公式计算出底泥再悬浮速率。此方法的缺点在于:

捕获器在水体中放置的深度直接影响底泥再悬浮速率大小,若要获取垂向底泥再悬浮速率平均值,需要在不同深度放置捕获器,增加试验复杂度;

底泥再悬浮速率计算公式应用的条件是悬浮泥沙的有机质含量要高于底泥,这就要求在运用此方法前需要首先测定出悬浮泥沙和底泥的有机质含量,使得技术使用时不够简便,且直接限制了该技术的适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目的:为解决动力扰动下水生态系统底泥再悬浮速率难以获取的问题,本专利提供了一种直接测定不同动力扰动强度下底泥再悬浮速率的方法,深入人们对泥

水界面泥沙交换的认识,为底泥磷动态释放量估算奠定基础。
[0004]技术方案:一种原位底泥再悬浮速率测定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在河流静水期运用柱状采泥器采集柱状沉积物,将柱状底沉积物从采泥器中取出,放入标识框中,随即用尼龙绳将标识框放入原位,并在水面处绳子上系一个浮球作为标记,一次扰动结束后,将不同点位处的标识框取出,读取柱状沉积物的变化高度,即为侵蚀高度h(cm),结合柱状沉积物直径D(cm)、沉积物密度ρ(mg/cm3)和扰动持续时长t(h),即可计算出扰动持续时长内的平均底泥再悬浮速率v(mg/h)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0005]v=ρπ(D/2)2h/t
ꢀꢀꢀꢀ
(1)。
[0006]作为优化:所述的原位标识框尺寸为长
×

×
高:6.5cm
×
6.5cm
×
70cm,原位标识框的四周孔径大小为0.5cm,底部为实体板,框的材质为PVC,厚度为0.5cm,侧面刻有防水刻度。
[0007]作为优化:所述的泥柱状沉积物的尺寸大小为60cm高
×
6cm直径。
[0008]作为优化:所述的扰动为引水、风浪。
[0009]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具体优势如下:
[0010]1.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动力扰动下水体底泥再悬浮速率的直接原位测定方法是通过观测不同点位处的标识框刻度获取对应的底泥侵蚀高度,从而计算出不同动力条件下的底泥再悬浮速率。
[0011]2.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克服了数值模型中该指标取值没有实测数据率定的问题,且标识框仅由具有数值标记的PVC框构造而成,操作简便,结构简单,成本相对较低。
[0012]3.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可为水环境模型参数取值提供基础,提高模型对泥水界面泥沙交
换通量的模拟精度,进而提高水质模拟的精度,利于水环境管理者的决策。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沉积物捕获器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原位标识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的界定。本专利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6]实施例
[0017]如图2所示,原位标识框尺寸为长
×

×
高:6.5cm
×
6.5cm
×
70cm,框的四周孔径大小为0.5cm,底部为实体板,框的材质为PVC,厚度为0.5cm,侧面刻有防水刻度。
[0018]原理如下:通过标识框放置前和放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读取柱状沉积物厚度变化,即为侵蚀厚度,结合即可计算出此时间段内的底泥再悬浮速率。
[0019]使用方法:在河流静水期运用柱状采泥器采集柱状沉积物(60cm高
×
6cm直径),将柱状底沉积物从采泥器中取出,放入标识框中,随即用尼龙绳将标识框放入原位,并在水面处绳子上系一个浮球作为标记,一次扰动(如引水、风浪等)结束后,将不同点位处的标识框取出,读取柱状沉积物的变化高度,即为侵蚀高度,即为侵蚀高度h(cm),结合柱状沉积物直径D(cm)、沉积物密度ρ(mg/cm3)和扰动持续时长t(h),即可计算出扰动持续时长内的平均底泥再悬浮速率v(mg/h)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0020]v=ρπ(D/2)2h/t
ꢀꢀꢀꢀ
(1)。
[0021]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动力扰动下水体底泥再悬浮速率的直接原位测定方法是通过观测不同点位处的标识框刻度获取对应的底泥侵蚀高度,从而计算出不同动力条件下的底泥再悬浮速率。
[0022]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克服了数值模型中该指标取值没有实测数据率定的问题,且标识框仅由具有数值标记的PVC框构造而成,操作简便,结构简单,成本相对较低。
[0023]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可为水环境模型参数取值提供基础,提高模型对泥水界面泥沙交换通量的模拟精度,进而提高水质模拟的精度,利于水环境管理者的决策。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原位底泥再悬浮速率测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操作如下:在河流静水期运用柱状采泥器采集柱状沉积物,将柱状底沉积物从采泥器中取出,放入标识框中,随即用尼龙绳将标识框放入原位,并在水面处绳子上系一个浮球作为标记,一次扰动结束后,将不同点位处的标识框取出,读取柱状沉积物的变化高度,即为侵蚀高度h(cm),结合柱状沉积物直径D(cm)、沉积物密度ρ(mg/cm3)和扰动持续时长t(h),即可计算出扰动持续时长内的平均底泥再悬浮速率v(mg/h)具体计算公式如下:v=ρπ(D/2)2h/t
ꢀꢀꢀꢀ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底泥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艳平苗家慧孟佳乐顾枫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