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客流影响和再生制动能利用的地铁列车延误调整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96805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1: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考虑客流影响和再生制动能利用的地铁列车延误调整方法,步骤为考虑到列车发生延误后,客流因素对于停站时间调整上限的约束性,建立了基于LSTM的客流预测模型;考虑到延误列车调整过程中再生制动能的吸收利用,建立了直流牵引网能耗计算模型;通过模拟乘客上下车的过程建立了停站时间模型;然后结合上述子模型建立了地铁列车延误调整模型,把调整过程中变电站能耗变化量最低作为优化目标,使用基于中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考虑客流影响和再生制动能利用的地铁列车延误调整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地铁运营系统中的信号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考虑客流影响和再生制动能利用的地铁列车延误调整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伴随着地铁运营系统的快速发展,其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地铁网络的密度也在不断地扩大,导致的结果则是列车间的行车间隔在不断地缩小,列车的开行密度随之增加,无形之中给地铁的运营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会导致列车的延误。若列车延误后不及时进行调整,将对地铁运营系统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应采取措施进行延误列车的运行调整,使其尽快恢复正点运行。
[0003]当列车的延误程度较轻时,通过地铁列车ATS系统对延误列车在后续站点的到发时刻的调整即可恢复至正常运行状态。当列车发生延误后,首先要保证站台乘客的正常出行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调整,使得调整过程中能耗上升值最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科学、可靠、高效的考虑客流影响和再生制动能利用的地铁列车延误调整方法。
[0005]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考虑客流影响和再生制动能利用的地铁列车延误调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步骤1,建立基于LSTM的客流预测模型:首先对客流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训练构建好的LSTM网络层模型,最后采用训练好的LSTM网络层模型预测得到客流数据;
[0007]步骤2,分别对地铁列车、牵引变电所、牵引网进行建模,最终构建起一个时变的直流牵引网能耗计算模型,用于计算一段时间内的变电站能耗;
[0008]步骤3,在步骤1得到预测的客流数据之后,通过模拟乘客上下车的过程建立停站时间模型;
[0009]步骤4,建立列车延误调整模型,包括延误列车编号、延误的站台名、延误的时长、后行区间运行时间和站台停靠时间的调整量;
[0010]步骤5,把调整过程中变电站能耗变化量最低作为优化目标,使用基于中心

离散学习的粒子群算法求解列车延误调整模型中的各调制量,最后使用实际地铁线路数据进行仿真验证。
[0011]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1)考虑到列车延误调整过程中动态客流对于停站时间调整上限的约束,以及再生制动能的吸收利用,构建了时变的直流牵引网能耗计算模型,用于计算一段时间内的变电站能耗;(2)使用基于中心

离散学习的粒子群算法对延误列车调整模型设计求解流程,解决了传统粒子群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使用线性递减惯性权重,为地铁列车延误调整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与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专利技术考虑客流影响和再生制动能利用的地铁列车延误调整方法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结合图1,本专利技术一种考虑客流影响和再生制动能利用的地铁列车延误调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步骤1,建立基于LSTM的客流预测模型:首先对客流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训练构建好的LSTM网络层模型,最后采用训练好的LSTM网络层模型预测得到客流数据;
[0015]步骤2,分别对地铁列车、牵引变电所、牵引网进行建模,最终构建起一个时变的直流牵引网能耗计算模型,用于计算一段时间内的变电站能耗;
[0016]步骤3,在步骤1得到预测的客流数据之后,通过模拟乘客上下车的过程建立停站时间模型;
[0017]步骤4,建立列车延误调整模型,包括延误列车编号、延误的站台名、延误的时长、后行区间运行时间和站台停靠时间的调整量;
[0018]步骤5,把调整过程中变电站能耗变化量最低作为优化目标,使用基于中心

离散学习的粒子群算法求解列车延误调整模型中的各调制量,最后使用实际地铁线路数据进行仿真验证。
[0019]进一步地,步骤1所述的步骤LSTM客流预测模型包括:对客流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训练构建好的LSTM网络层模型,接着输出模型,最后预测得到客流数据。
[0020]进一步地,步骤2所述的的时变的直流牵引网能耗计算模型,具体如下:
[0021](2.1)通过对列车、牵引变电所、牵引网等进行建模,最终构建起一个时变的电网络模型;
[0022](2.2)将一个时间段的实测数据作为输入导入直流牵引网能耗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得到能耗值结果,与实际能耗值作比较,若偏差大于设定阈值,调整相关参数直至偏差在设定阈值范围内。
[0023]进一步地,步骤3所述在步骤1得到预测的客流数据之后,通过模拟乘客上下车的过程建立停站时间模型,具体如下:
[0024](3.1)下车时段的时间模型
[0025]乘客下车所需要的时间和下车的人数近似成线性关系,数学模型如下:
[0026]T
a
(y
a
)=A1*y
a
+A2[0027]式中,y
a
是所有要下车的乘客中在下车时段下车的那部分人数;T
a
(y
a
)是下车时段耗费的时长;A1、A2是下车时段的模型参数。
[0028](3.2)上下车混行时段的时间模型
[0029]这个时候上车的乘客与下车的乘客混在一起,持续时长是4秒。
[0030](3)上车时段的时间模型
[0031]当列车上乘客下车完毕后,上下行混行时段结束,站台上的乘客排成两队上车;此时由于车上还有空座,乘客上车的速度较快,在座位被占完之后,速度则会减慢,最后上车的乘客会因为受到列车的关门提醒而加快速度,因此上车时段分为三个小时段;
[0032]依据上述分析,得到如下式所示的分段模型:
[0033][0034]式中,f(x)是上车时段上车人数达到x时需要耗费的上车时间;N是各个车门处靠前的希望能抢到座位的乘客的数量;P是车厢内乘客密度达到临界密度时的车门处平均人数;C1、C2、C3、C4、D1、D2、E1、E2、E3均为上车时段的时间模型参数。
[0035]进一步地,步骤4所述的建立列车延误调整模型,包括延误列车编号、延误的站台名、延误的时长、后行区间运行时间和站台停靠时间的调整量,具体如下:
[0036](4.1)判断列车实际到站时刻和计划到站时刻是否相同,即列车是否延误,如果延误,做差得到延误时长t
delay
,并且记录下来延误列车的编号、延误站台名以及延误时长;
[0037](4.2)判断延误时长t
delay
是否大于列车追踪冗余时间T
trackmin
,如果t
delay
≤T
trackmin
,当前列车的延误影响不会波及到后续运行列车,反之,如果t
delay
>T
trackmin
,则后车运行受影响,产生连带延误,依据列车间安全追踪间隔得到后车延误信息,记录延误列车号、延误站点及延误时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考虑客流影响和再生制动能利用的地铁列车延误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建立基于LSTM的客流预测模型:首先对客流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训练构建好的LSTM网络层模型,最后采用训练好的LSTM网络层模型预测得到客流数据;步骤2,分别对地铁列车、牵引变电所、牵引网进行建模,最终构建起一个时变的直流牵引网能耗计算模型,用于计算一段时间内的变电站能耗;步骤3,在步骤1得到预测的客流数据之后,通过模拟乘客上下车的过程建立停站时间模型;步骤4,建立列车延误调整模型,包括延误列车编号、延误的站台名、延误的时长、后行区间运行时间和站台停靠时间的调整量;步骤5,把调整过程中变电站能耗变化量最低作为优化目标,使用基于中心

离散学习的粒子群算法求解列车延误调整模型中的各调制量,最后使用实际地铁线路数据进行仿真验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考虑客流影响和再生制动能利用的地铁列车延误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时变的直流牵引网能耗计算模型,具体如下:将一个时间段的实测数据作为输入导入直流牵引网能耗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得到能耗值结果,与实际能耗值作比较,若偏差大于设定阈值,调整相关参数直至偏差在设定阈值范围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考虑客流影响和再生制动能利用的地铁列车延误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在步骤1得到预测的客流数据之后,通过模拟乘客上下车的过程建立停站时间模型,具体如下:(3.1)下车时段的时间模型乘客下车所需要的时间和下车的人数近似成线性关系,数学模型如下:T
a
(y
a
)=A1*y
a
+A2式中,y
a
是所有要下车的乘客中在下车时段下车的那部分人数;T
a
(y
a
)是下车时段耗费的时长;A1、A2是下车时段的模型参数;(3.2)上下车混行时段的时间模型这个时候上车的乘客与下车的乘客混在一起,持续时长是4秒;(3.3)上车时段的时间模型当列车上乘客下车完毕后,上下行混行时段结束,站台上的乘客排成两队上车;此时由于车上还有空座,乘客上车的速度较快,在座位被占完之后,速度则会减慢,最后上车的乘客会因为受到列车的关门提醒而加快速度,因此上车时段分为三个小时段;依据上述分析,得到如下式所示的分段模型:式中,f(x)是上车时段上车人数达到x时需要耗费的上车时间;N是各个车门处靠前的希望能抢到座位的乘客的数量;P是车厢内乘客密度达到临界密度时的车门处平均人数;
C1、C2、C3、C4、D1、D2、E1、E2、E3均为上车时段的时间模型参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考虑客流影响和再生制动能利用的地铁列车延误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建立列车延误调整模型,包括延误列车编号、延误的站台名、延误的时长、后行区间运行时间和站台停靠时间的调整量,具体如下:(4.1)判断列车实际到站时刻和计划到站时刻是否相同,即列车是否延误,如果延误,做差得到延误时长t
delay
,并且记录下来延误列车的编号、延误站台名以及延误时长;(4.2)判断延误时长t
delay
是否大于列车追踪冗余时间T
trackmin
,如果t
delay
≤T
trackmin
,当前列车的延误影响不会波及到后续运行列车,反之,如果t
delay
>T
trackmin
,则后车运行受影响,产生连带延误,依据列车间安全追踪间隔得到后车延误信息,记录延误列车号、延误站点及延误时间;(4.3)依据上述判断得出的延误列车调整方案,得到时间调整量的序列{Δt1,Δt2,...,Δt
n
}。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文斌曹鑫许久奇耿路路张磊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