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式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6169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头戴式耳机,可以实现对充气耳罩内的气压进行调节,使耳罩内部气压能够与外界大气压保持一致。所述头戴式耳机包括耳机主体,耳机主体包括耳壳和充气式的耳罩,耳罩包括耳罩主体和气腔;耳罩主体上设有使气腔与外界导通的气压平衡孔,耳壳上设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封堵部件,封堵部件可移动至封堵气压平衡孔的第一位置以及脱离气压平衡孔的第二位置,驱动部件驱动封堵部件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头戴式耳机当处于高空、高原等大气压变化的环境下,可先使封堵部件移动至第二位置,调整耳罩气腔内气压使其与外界大气压保持一致,避免由于耳罩内外气压不一致导致耳罩胀气、破裂等情况的发生。情况的发生。情况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头戴式耳机


[0001]本技术属于耳机领域,具体涉及头戴式耳机。

技术介绍

[0002]头戴式耳机,顾名思义是戴在头上,并非插入耳道内,区别于入耳式耳塞的一类耳机。头戴式耳机通常包括头戴支架和设在头戴支架两端中至少一端上的耳机主体。为提高佩戴舒适度,耳机主体上一般都设置有软质的耳罩。
[0003]现有技术中,耳罩通常为泡棉材质或发泡材料。然而,泡棉耳罩、发泡材料耳罩加工工艺复杂,且需要对应开模具,导致生产成本高。目前,市面上出现了皮质的充气耳罩,加工工艺简单、无需开模具且重量轻、舒适度高。
[0004]常规状态下,充气耳罩正常使用,但在高空乘坐飞机或在高原等大气压改变的环境下,由于充气耳罩的密封性导致耳罩内部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不一致,会存在耳罩局部胀气、破裂的风险。
[0005]本
技术介绍
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
技术介绍
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头戴式耳机,可以实现对充气耳罩内的气压进行调节,使耳罩内部气压能够与外界大气压保持一致。
[0007]为达到解决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头戴式耳机,包括耳机主体,所述耳机主体包括耳壳和充气式的耳罩,所述耳罩设在所述耳壳的耳壳内侧板上,包括耳罩主体和内部的气腔;所述耳罩主体上设有使所述气腔与外界导通的气压平衡孔,所述耳壳上设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封堵部件,所述封堵部件可移动至封堵所述气压平衡孔的第一位置以及脱离所述气压平衡孔的第二位置,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封堵部件连接以驱动所述封堵部件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0008]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传动部件,所述传动部件将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封堵部件传动连接。
[0009]所述耳罩主体的耳罩外侧板与所述耳壳内侧板相贴合,所述气压平衡孔设在所述耳罩外侧板上;所述封堵部件位于所述耳壳的外部,所述耳壳内侧板上形成有与所述气压平衡孔对应的避让孔,所述传动部件包括第一传动部件和第二传动部件,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一端伸出所述避让孔且与所述封堵部件连接,另一端与位于所述耳壳内部的所述第二传动部件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与所述驱动部件传动连接。
[0010]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为连杆机构,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为滚轮,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部件偏心铰接,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第二传动部件转动,所述第二传动部件转动时通过所述第一传动部件带动所述封堵部件沿所述气压平衡孔的轴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0011]所述第二传动部件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啮合齿,所述驱动部件上形成有啮合齿,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部件相啮合,所述驱动部件转动带动所述第二传动部件转动,所述驱动部件至少有一部分露出于所述耳壳外部构成所述驱动部件的操作部位。
[0012]所述驱动部件为蜗杆,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为蜗轮;或者,所述驱动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部件均为齿轮,所述驱动部件和所述耳壳上设有相互配合的定位结构,使所述封堵部件能够定位在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
[0013]所述封堵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时,其均位于所述气腔内。
[0014]所述耳罩外侧板的内壁上形成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所述气压平衡孔连通,所述封堵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封堵部件至少部分嵌入所述定位槽内。
[0015]所述封堵部件为软胶塞,其粘接在所述第一传动部件的伸出端上。
[0016]所述第二传动部件转动时,在所述第一传动部件的带动下所述封堵部件还可移动至第三位置,当所述封堵部件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其脱离所述气压平衡孔且位于所述耳罩主体的外部,同时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位于所述耳罩主体的外部。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0018]本技术头戴式耳机,在充气式耳罩的耳罩主体上设置使气腔与外界导通的气压平衡孔,同时在耳壳上设置调节组件,通过操作调节组件的驱动部件来驱动其封堵部件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在日常正常大气压环境下,封堵部件处于第一位置封堵住气压平衡孔,充气耳罩常规使用;当处于高空、高原等大气压变化的环境下,可先使封堵部件移动至第二位置,脱离气压平衡孔,此时气腔与外界导通,从而调整耳罩气腔内气压使其与外界大气压保持一致,然后再使封堵部件重新复位到第一位置,使充气耳罩可在此大气压环境下正常使用,避免由于耳罩内外气压不一致导致耳罩胀气、破裂等情况的发生。
[0019]结合附图阅读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头戴式耳机结构示意图一;
[0021]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0022]图3是本技术头戴式耳机结构示意图二;
[0023]图4是图3的B部放大图;
[0024]图5是图3的C部放大图;
[0025]图6是本技术头戴式耳机的耳壳上定位凸起设置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
[0027]100、耳机主体;110、耳壳;111、耳壳内侧板;112、避让孔;113、定位凸起;120、耳罩;121、耳罩主体;121A、耳罩外侧板;122、气腔;123、气压平衡孔;124、定位槽;130、调节组件;131、驱动部件;131A、限位槽;132、封堵部件;133、传动部件;133A、第一传动部件;133B、第二传动部件;
[0028]200、头戴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内”、“外”是以耳机佩戴状态为基准定义的,佩戴时耳机主体面向用户耳部的一侧为内侧,背离用户而部的一侧为外侧。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1]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一种头戴式耳机,包括头戴支架200和分别位于头戴支架200两端的两个耳机主体100,两个耳机主体100分别与用户的左耳、右耳相对应。耳机主体100包括耳壳110和充气式的耳罩120,耳罩120设在耳壳内侧板111(即耳壳110的内侧板)上,充气的耳罩120包括环形的耳罩主体121和内部的气腔122;本实施例中,耳罩主体121上设有使气腔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头戴式耳机,包括耳机主体,所述耳机主体包括耳壳和充气式的耳罩,所述耳罩设在所述耳壳的耳壳内侧板上,包括耳罩主体和内部的气腔;其特征在于:所述耳罩主体上设有使所述气腔与外界导通的气压平衡孔,所述耳壳上设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封堵部件,所述封堵部件可移动至封堵所述气压平衡孔的第一位置以及脱离所述气压平衡孔的第二位置,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封堵部件连接以驱动所述封堵部件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传动部件,所述传动部件将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封堵部件传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罩主体的耳罩外侧板与所述耳壳内侧板相贴合,所述气压平衡孔设在所述耳罩外侧板上;所述封堵部件位于所述耳壳的外部,所述耳壳内侧板上形成有与所述气压平衡孔对应的避让孔,所述传动部件包括第一传动部件和第二传动部件,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一端伸出所述避让孔且与所述封堵部件连接,另一端与位于所述耳壳内部的所述第二传动部件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与所述驱动部件传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为连杆机构,所述第二传动部件为滚轮,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部件偏心铰接,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第二传动部件转动,所述第二传动部件转动时通过所述第一传动部件带动所述封堵部件沿所述气压平衡孔的轴向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悦郭睿陈立超赵成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