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装配式地下连续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4887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应力装配式地下连续墙,包括交替相连以围覆形成环状结构或多边形结构的单元墙Ⅰ和单元墙Ⅱ,单元墙Ⅰ和单元墙Ⅱ的相邻端相互配对形成封闭腔,通过在封闭腔内浇筑混凝土以将单元墙Ⅰ和单元墙Ⅱ连接固定,单元墙Ⅰ和单元墙Ⅱ采用内设有空腔的箱型结构,箱型结构内埋有钢筋笼结构,钢筋笼结构包括横向排列于箱型结构的横向部的钢筋Ⅰ、竖向排列于箱型结构的横向部和纵向部的钢筋Ⅱ、用于箍紧横向部内的部分钢筋Ⅱ的拉筋和用于箍紧竖向部对应位置的钢筋Ⅱ的箍筋Ⅰ,通过上述设置,该地下连续墙防水性能好,施工简单,连接可靠。接可靠。接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应力装配式地下连续墙


[0001]本技术涉及装配式连续墙结构,特别涉及一种预应力装配式地下连续墙。

技术介绍

[0002]富水地区基坑围护结构主要采用地下连续墙,一般为现浇结构,地墙槽段接头形式多为工字钢接头。现浇地下连续墙需要在地连墙槽段开挖前,沿地下墙轴线两侧构筑导墙,再对地连墙槽段开挖,完成开挖后,需要现场钢筋笼对绑扎,然后通过起吊设备将钢筋笼吊入地连墙槽段内,最后用混凝土进行浇筑以形成地下基坑围护结构,但是地下连续墙的现浇结构存在以下缺点:
[0003]1. 现场绑扎钢筋笼要求场地大;起吊钢筋笼时,要求设备多;
[0004]2.起吊净空大,施工风险高;
[0005]3.另外混凝土需要水下浇筑,且不能振捣,墙体质量很难保证,接头容易漏水。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混凝土浇筑质量满足使用要求,防水性能好,施工简单,连接可靠的地下连续墙设计、施工方法。
[0007]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预应力装配式地下连续墙,包括交替相连以围覆形成环状结构或多边形结构的单元墙Ⅰ和单元墙Ⅱ,所述单元墙Ⅰ和单元墙Ⅱ的相邻端相互配对形成封闭腔,通过在封闭腔内浇筑混凝土以将单元墙Ⅰ和单元墙Ⅱ连接固定,所述单元墙Ⅰ和单元墙Ⅱ采用内设有空腔的箱型结构,所述箱型结构内埋有钢筋笼结构,所述钢筋笼结构包括横向排列于所述箱型结构的横向部的钢筋Ⅰ、竖向排列于箱型结构的横向部和纵向部的钢筋Ⅱ、用于箍紧横向部内的部分钢筋Ⅱ的拉筋和用于箍紧竖向部对应位置的钢筋Ⅱ的箍筋Ⅰ。
[0008]进一步地,所述单元墙Ⅰ包括拼接为一体的上段单元墙Ⅰ和下段单元墙Ⅰ,所述单元墙Ⅱ包括拼接为一体的上段单元墙Ⅱ和下段单元墙Ⅱ,所述上段单元墙Ⅰ和下段单元墙Ⅰ的接缝处以及上段单元墙Ⅱ和下段单元墙Ⅱ的接缝处错开设置。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上段单元墙Ⅰ和下段单元墙Ⅰ的接缝以及上段单元墙Ⅱ和下段单元墙Ⅱ的接缝均采用凹凸榫结构,所述凹凸榫结构的接缝处涂抹环氧树脂密封胶。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上段单元墙Ⅰ和下段单元墙Ⅰ内以及上段单元墙Ⅱ和下段单元墙Ⅱ内分别设有安装张拉预应力的钢束的预留孔一和安装普通钢筋的预留孔二,预留孔一和预留孔二内浇筑有高强灌浆料。
[0011]进一步地,所述单元墙Ⅰ和单元墙Ⅱ内设有水平横隔,所述水平横隔内设有箍筋Ⅱ。
[0012]进一步地,位于外侧的所述钢筋Ⅰ的端部设有围覆端部钢筋Ⅱ的弯钩部,位于内侧的所述钢筋Ⅰ的端部设有向外倾斜的弯折部。
[0013]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1.本设计相较于传统的现浇施工方式,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减少墙面不平整侵限等问题;
[0015]2.本设计接头预留插筋并后浇混凝土,相较于传统的接头形式,提升接头整体横向受力性能及防水性能;
[0016]3.本设计预制地连墙采用设有空腔的箱型结构,大幅减少混凝土的用量,节省材料成本;
[0017]4.本设计预制地连墙的钢筋笼结构不设置现浇地连墙钢筋笼的桁架筋及剪刀筋,减少普通钢筋的用量,节省材料成本;
[0018]5.本设计采用预制构件,减少现场工人绑扎钢筋,节省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装配式地下连续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的单元墙Ⅰ的正面和侧面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的单元墙Ⅱ的正面和侧面示意图。
[0022]图4是本技术的接缝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技术的单元墙Ⅰ与单元墙Ⅱ的拼接剖视图。
[0024]图6是本技术的A处剖视图。
[0025]图7是本技术的A

处剖视图。
[0026]图8是本技术的B处剖视图。
[0027]图9是本技术的B

处剖视图。
[0028]图10是本技术的C处剖视图。
[0029]图11是本技术的D处剖视图。
[0030]图12是本技术的E处剖视图。
[0031]图13是本技术起吊下段单元墙Ⅰ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4是本技术临时固定下段单元墙Ⅰ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5是本技术起吊上段单元墙Ⅰ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6是本技术拼接上段单元墙Ⅰ和下段单元墙Ⅰ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17是本技术临时固定上段单元墙Ⅰ和下段单元墙Ⅰ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18是本技术安装槽内注浆的示意图。
[0037]图19是本技术完成固定上段单元墙Ⅰ和下段单元墙Ⅰ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中:1、单元墙Ⅰ;11、凹槽;12、空腔;13、上段单元墙Ⅰ;14、下段单元墙Ⅰ;15、接缝;16、预留孔一;161、精轧螺纹钢锚头;17、预留孔二;18、插筋;19、吊装孔;2、单元墙Ⅱ;21、上段单元墙Ⅱ;22、下段单元墙Ⅱ;3、封闭腔;4、钢筋笼结构;41、钢筋Ⅰ;411、弯钩部;412、弯折部;42、钢筋Ⅱ;43、拉筋;44、箍筋Ⅰ;5、横隔;51、箍筋Ⅱ;52、导流孔;6、导墙;61、临时支架;7、安装槽;8、起吊装置;81、吊环;9、冠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40]如图1

12所示,一种预应力装配式地下连续墙,包括交替相连以围覆形成环状结
构或多边形结构的单元墙Ⅰ1和单元墙Ⅱ2,所述单元墙Ⅰ1和单元墙Ⅱ2的相邻端相互配对形成封闭腔3,通过在封闭腔3内浇筑混凝土以将单元墙Ⅰ1和单元墙Ⅱ2连接固定,本技术中,所述单元墙Ⅰ1与单元墙Ⅱ2设有相互匹配的凹槽11,单元墙Ⅰ1的凹槽11与单元墙Ⅱ2的凹槽11配合形成封闭腔3,在单元墙Ⅰ1与单元墙Ⅱ2的端部分别设有两组以上插筋18,即插筋18的一端位于单元墙Ⅰ1或单元墙Ⅱ2内,另一端位于封闭腔3内,并通过在封闭腔3内浇筑混凝土,以增强接头的水平刚度,即本设计接头预留插筋18并后浇混凝土,相较于传统的接头形式,提升接头整体横向受力性能及防水性能,其中本技术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图6的基准,其长度方式为横向部,宽度方向为竖向部。
[0041]所述单元墙Ⅰ1和单元墙Ⅱ2采用内设有空腔12的箱型结构,本设计预制地连墙采用设有空腔12的箱型结构,大幅减少混凝土的用量,节省材料成本,减轻地墙重量,所述箱型结构内埋有钢筋笼结构4,所述钢筋笼结构4包括横向排列于所述箱型结构的横向部的钢筋Ⅰ41、竖向排列于箱型结构的横向部和纵向部的钢筋Ⅱ42、用于箍紧横向部内的部分钢筋Ⅱ42的拉筋43和用于箍紧竖向部对应位置的钢筋Ⅱ42的箍筋Ⅰ44,本设计采用预制构件,减少现场工人绑扎钢筋,节省人工成本,同时相较于传统的现浇施工方式,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应力装配式地下连续墙,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替相连以围覆形成环状结构或多边形结构的单元墙Ⅰ(1)和单元墙Ⅱ(2),所述单元墙Ⅰ(1)和单元墙Ⅱ(2)的相邻端相互配对形成封闭腔(3),通过在封闭腔(3)内浇筑混凝土以将单元墙Ⅰ(1)和单元墙Ⅱ(2)连接固定,所述单元墙Ⅰ(1)和单元墙Ⅱ(2)采用内设有空腔(12)的箱型结构,所述箱型结构内埋有钢筋笼结构(4),所述钢筋笼结构(4)包括横向排列于所述箱型结构的横向部的钢筋Ⅰ(41)、竖向排列于箱型结构的横向部和纵向部的钢筋Ⅱ(42)、用于箍紧横向部内的部分钢筋Ⅱ(42)的拉筋(43)和用于箍紧竖向部对应位置的钢筋Ⅱ(42)的箍筋Ⅰ(4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装配式地下连续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墙Ⅰ(1)包括拼接为一体的上段单元墙Ⅰ(13)和下段单元墙Ⅰ(14),所述单元墙Ⅱ(2)包括拼接为一体的上段单元墙Ⅱ(21)和下段单元墙Ⅱ(22),所述上段单元墙Ⅰ(13)和下段单元墙Ⅰ(14)的接缝(15)处以及上段单元墙Ⅱ(21)和下段单元墙Ⅱ(22)的接缝(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良甲刘长帅芮斯瑜孙峻岭
申请(专利权)人:瀚阳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