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电池极耳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41815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薄电池极耳连接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封装层、第一导电涂层和位于所述第一导电涂层的背离所述封装层一面上的电极极耳,所述电极极耳为一金属片,所述电极极耳与湿的所述第一导电涂层之间面对面直接接触进行粘贴固定;所述第一导电涂层的背离所述封装层的一面上再涂覆第二导电涂层,将所述电极极耳夹持在所述第一导电涂层与所述第二导电涂层之间,且所述电极极耳与湿的所述第一导电涂层之间面对面直接接触进行粘贴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薄电池极耳连接结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接触阻抗大、容易脱落和断路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薄电池极耳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薄电池领域,尤其是一种薄电池极耳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锌锰薄膜电池的一般结构为:自下而上依次包括下封装层、下集电极层、正极层、隔离层、负极层、上集电极层及上封装层;所述下封装层和上封装层均由阻隔性薄膜材料制成,所述下封装层和上封装层之间通过胶合层进行环形封边,从而将所述下集电极层、正极层、隔离层、负极层、上集电极层都封装在薄膜电池的内部;所述下集电极层和上集电极层均由导电材料(例如导电碳浆)制成,且所述下集电极层上固定连接有正极极耳,所述上集电极层上固定有负极极耳。目前薄膜电池厂家通常将下集电极(或上集电极)延伸至下封装层(或上封装层)外作为用于与外电路进行连接的正极极耳(或负极极耳)。因此,现有的电极极耳(正极极耳或负极极耳)通常为碳层极耳。并且,目前薄膜电池厂家通常将碳层极耳直接通过导电胶或铆接的固定方式与外电路连接使用。
[0003]由于现有的锌锰薄膜电池的极耳通常为碳层极耳,限制了其与外电路的连接方式(不能焊接),所述极耳与外电路之间通常采用导电胶或铆接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而导电胶的连接不牢固,容易出现极耳脱落和断路的问题,同时铆接使得极耳与外电路连接位置贴合不紧密,存在接触阻抗大的问题,并且,铆接会带来连接点周围组织发生塑性变化而变硬,进而导致连接位置易发生弯折开裂的问题;此外,碳层极耳能承受的拉拔力较小,受到大力拉扯时极耳自身容易发生断裂和断路。
[0004]因此,亟待开发一种能够解决上述电极极耳所存在的接触阻抗大、容易脱落和断路等问题的薄电池极耳连接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薄电池极耳连接结构,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电极极耳接触阻抗大、容易脱落和断路的问题。
[0006]一种薄电池极耳连接结构,包括封装层、涂覆在所述封装层的内表面上的第一导电涂层和位于所述第一导电涂层的背离所述封装层一面上的电极极耳,所述电极极耳为一金属片,所述电极极耳与湿的所述第一导电涂层之间面对面直接接触进行粘贴固定;所述第一导电涂层的背离所述封装层的一面上再涂覆第二导电涂层,将所述电极极耳夹持在所述第一导电涂层与所述第二导电涂层之间,且所述电极极耳与所述第二导电涂层之间也面对面直接接触进行粘贴固定。
[0007]本技术采用金属片的电极极耳替代现有的碳质极耳,所述电极极耳能够承受更大的拉拔力,同时,所述电极极耳与外电路的连接方式也更多(例如导电胶、铆接、焊接等均可);并且,所述电极极耳夹持在所述第一导电涂层与所述第二导电涂层之间,且所述电极极耳与湿的所述第一导电涂层、湿的第二导电涂层之间均面对面直接接触,并通过湿的所述第一导电涂层和湿的第二导电涂层变干之后,将所述电极极耳与所述第一导电涂层和
第二导电涂层固定粘接在一起,所述电极极耳与所述第一导电涂层、第二导电涂层之间均面对面直接贴合,并且,所述电极极耳与所述第一导电涂层、第二导电涂层之间均保持紧密贴合,且接触导电涂层的面积大,降低接触阻抗,提高电池性能,同时,所述电极极耳连接位置所能承受的拉拔力大;此外,也不存在铆接所带来的连接点周围组织发生塑性变化而变硬的问题,避免电极极耳连接位置处发生弯折断裂,并且,第一导电涂层无需向外延伸形成一条状结构作为极耳,第一导电涂层的印刷更简单、且省料。
[0008]优选的,所述电极极耳的仅其中一段与湿的所述第一导电涂层和湿的所述第二导电涂层重叠并直接接触进行粘接固定;所述电极极耳与所述第一导电涂层的接触面面积≥所述电极极耳的面向所述第一导电涂层的一侧面的总面积的1/2;所述电极极耳与所述第二导电涂层的接触面面积≥所述电极极耳的面向所述第二导电涂层的一侧面的总面积的1/2。
[0009]优选的,所述电极极耳的与所述第一导电涂层和第二导电涂层重叠的一段的宽度≥所述电极极耳的不与所述第一导电涂层和第二导电涂层重叠的一段的宽度。例如,所述电极极耳优选呈倒T形或梯形或半圆形。进一步的,所述电极极耳的与所述第一导电涂层和第二导电涂层重叠的一段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导电涂层和第二导电涂层的宽度均相等。
[0010]优选的,所述电极极耳的与所述第一导电涂层的接触面上均设有第一微小凹槽,所述第一导电涂层填充满所述第一微小凹槽;所述电极极耳的与所述第二导电涂层的接触面上均设有第二微小凹槽,所述第二导电涂层填充满所述第二微小凹槽。湿的导电涂层能够在直接接触电极极耳时挤入微小凹槽内,这样的结构设计能够增加电极极耳与导电涂层的接触面积、减小阻抗。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微小凹槽或所述第二微小凹槽呈方形或圆形或三角形等。
[0011]优选的,所述薄电池极耳连接结构还包括另一封装层和胶合层,所述另一封装层与所述封装层面对面相对设置并通过所述胶合层粘接封边,所述第一导电涂层、所述电极极耳和所述第二导电涂层夹设于所述另一封装层与所述封装层之间。进一步的,所述胶合层填满所述电极极耳与所述封装层之间以及所述电极极耳与所述另一封装层之间的空间,使得在所述两个封装层相互粘接封边时,将所述电极极耳与导电涂层的连接位置通过所述胶合层胶封在所述胶合层内,提高所述电极极耳连接位置的抗撕裂能力。
[0012]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封装层或所述另一封装层采用PET薄膜或PVC薄膜或PE薄膜或复合薄膜。所述第一导电涂层或第二导电涂层采用碳浆层或银浆层或含碳混合浆料层。所述电极极耳采用铝箔或镍箔或铜箔。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薄电池极耳连接结构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电极极耳与所述第一导电涂层连接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电极极耳与所述第一导电涂层、所述第二导电涂层的连接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
[0017]如图1所示,一种薄电池极耳连接结构,包括封装层10、涂覆在所述封装层10的内表面上的第一导电涂层20和位于所述第一导电涂层20的背离所述封装层10一面上的电极极耳30,所述电极极耳30为一金属片,所述电极极耳30与湿的所述第一导电涂层20之间面对面直接接触进行粘贴固定;所述第一导电涂层20的背离所述封装层10的一面上再涂覆第二导电涂层40,将所述电极极耳30夹持在所述第一导电涂层20与所述第二导电涂层40之间,且所述电极极耳30与所述第二导电涂层40之间也面对面直接接触进行粘贴固定。
[0018]制作时,先在封装层10的内表面上印刷一层湿的第一导电涂层20(也称作“导电浆料层”),接着,在所述第一导电涂层20处于湿态时,将所述电极极耳30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涂层20上,借助湿态的第一导电涂层20的粘附力使所述第一导电涂层20的一面附着在所述封装层10上、第一导电涂层的另一面与所述电极极耳30均匀粘合,然后进行烘干固化;接着,再在第一导电涂层20的背离所述封装层10的一面再涂覆一层湿的第二导电涂层40,所述第一导电涂层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电池极耳连接结构,包括封装层、涂覆在所述封装层的内表面上的第一导电涂层和位于所述第一导电涂层的背离所述封装层一面上的电极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极耳为一金属片,所述电极极耳与湿的所述第一导电涂层之间面对面直接接触进行粘贴固定;所述第一导电涂层的背离所述封装层的一面上再涂覆第二导电涂层,将所述电极极耳夹持在所述第一导电涂层与所述第二导电涂层之间,且所述电极极耳与所述第二导电涂层之间也面对面直接接触进行粘贴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电池极耳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极耳的仅其中一段与湿的所述第一导电涂层和湿的所述第二导电涂层重叠并直接接触进行粘接固定;所述电极极耳与所述第一导电涂层的接触面面积≥所述电极极耳的面向所述第一导电涂层的一侧面的总面积的1/2;所述电极极耳与所述第二导电涂层的接触面面积≥所述电极极耳的面向所述第二导电涂层一侧面的总面积的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电池极耳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极耳的与所述第一导电涂层和第二导电涂层重叠的一段的宽度≥所述电极极耳的不与所述第一导电涂层和第二导电涂层重叠的一段的宽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薄电池极耳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极耳呈倒T形或梯形或半圆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薄电池极耳连接结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庆富徐志锋真义超刘国镇陈裕敏周旭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鲸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