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领暗扣结构及衬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4021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衬衫上级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衣领暗扣结构及衬衫,该衣领暗扣结构包括领座及上级领,上级领包括领面及领底,领底设有对折线,对折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折合线及第二折合线,第一折合线与第二折合线以对折线为中心相互叠合连接形成对折层,第一折合线与领底的端部之间形成遮盖层,对折层包括固定边及自由边,固定边与遮盖层及领座相连接,自由边与对折线相互靠近的一端共同围成扣合角部,扣合角部穿设有斜扣眼,遮盖层与对折层之间形成操作腔,自由边与遮盖层之间以及对折线与遮盖层之间形成便于手部伸入操作腔的开口,该衣领暗扣结构结构生产简单,钉纽与斜扣眼扣合后不外露,同时钉纽与斜扣眼之间的扣合操作简单。操作简单。操作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衣领暗扣结构及衬衫


[0001]本技术涉及衬衫上级领
,尤其涉及一种衣领暗扣结构及衬衫。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防飞领效果比较好的衬衫通常采用开有领尖扣的领尖扣领或开有领底暗扣的领尖暗扣领,然而,领尖扣领的扣眼开穿领面,衣身的扣子与扣眼扣合后会露于领面上,这种款式偏休闲,不适用于需要正装穿着的场合,领尖暗扣领虽然能够将扣子暗藏起来,但扣子难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的技术现状,提供一种衣领暗扣结构及衬衫,本技术的衣领暗扣结构生产简单,钉纽与斜扣眼扣合后不外露,同时钉纽与斜扣眼之间的扣合操作简单。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衣领暗扣结构,包括领座及上级领,所述上级领包括领面及领底,所述领底设有对折线,所述对折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折合线及第二折合线,所述第一折合线与第二折合线以对折线为中心相互叠合连接形成对折层,所述第一折合线与领底的端部之间形成用于遮盖对折层的遮盖层,所述对折层包括设于靠近领下口一端的固定边及设于靠近领上口一端的自由边,所述固定边与遮盖层及领座相连接,所述自由边与对折线相互靠近的一端共同围成扣合角部,所述扣合角部穿设有沿倾斜方向设置的斜扣眼,所述遮盖层与对折层之间形成操作腔,所述自由边与遮盖层之间以及所述对折线与遮盖层之间形成便于手部伸入操作腔的开口。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斜扣眼沿远离对折线的一端逐步向领下口的方向倾斜。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折层设有用于加宽对折层的加宽段,所述加宽段设于斜扣眼远离对折线的一端。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盖层沿其与对折线重合的位置向外延长形成第一延长部,所述遮盖层沿其与自由边重合的位置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延长部。
[000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衬衫,包括上述的衣领暗扣结构,所述衬衫还包括衣身,所述衣身上设有用于与所述斜扣眼相扣合的钉纽。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1]本技术的衣领暗扣结构设有对折层与遮盖层,对折层与遮盖层由一片裁片即可制得,生产制备更为简单,钉纽与斜扣眼扣合后可被遮盖层遮住隐藏,使得钉纽不外露,在有效解决飞领问题的同时造型更为美观,更适用于需要正装穿着的场合,同时通过带开口的操作腔与位于扣合角部的斜扣眼的相互配合,使得钉纽与斜扣眼之间的扣合操作更为简单、轻松,使用体验感更佳。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领底裁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上级领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上级领与领座相缝合后的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的上级领翻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本技术的衣领暗扣结构的原理示意图。
[0017]图6为本技术的衣领暗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9]请参阅图1

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衣领暗扣结构,包括领座1及上级领2,上级领2包括领面3及领底4,领底4设有对折线53,对折线53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折合线51及第二折合线52,第一折合线51与第二折合线52以对折线53为中心相互叠合连接形成对折层6,第一折合线51与领底4的端部之间形成用于遮盖对折层6的遮盖层7,对折层6包括设于靠近领下口一端的固定边61及设于靠近领上口一端的自由边62,其中,领上口为衣领外翻的翻折线,领下口为衣领与衣身领窝的缝合部位,固定边61与遮盖层7及领座1相连接,自由边62与对折线53相互靠近的一端共同围成扣合角部8,扣合角部8穿设有沿倾斜方向设置的斜扣眼9,遮盖层7与对折层6之间形成操作腔,自由边62与遮盖层7之间以及对折线53与遮盖层7之间形成便于手部伸入操作腔的开口。
[0020]制备时,按照设计裁剪出领底4裁片,领底4裁片的两端分别以对折线53为中心叠合第一折合线51与第二折合线52,将两者缝合连接,由此形成领底4的对折层6,而第一折合线51与领底4的端部形成遮盖层7,随后在扣合角部8开斜扣眼9,随后将领底4与领面3、领座1相缝合。
[0021]本技术中,由于自由边62、对折线53没有与遮盖层7相缝合,操作腔得以较大程度的打开,且斜扣眼9设于扣合角部8,处于最靠近操作腔开口的位置,在进行斜扣眼9与钉纽的扣合时,手部具有更为宽敞的操作空间,能够更为轻松地进行扣合操作,此外,由于在扣合时,手部实际上呈倾斜状态,本技术中采用沿倾斜方向设置的斜扣眼9,使呈倾斜状态的手部能够更容易穿过打开斜扣眼9的两侧,进一步使得扣合操作更简单、轻松。
[0022]本技术的衣领暗扣结构设有对折层6与遮盖层7,对折层6与遮盖层7由一片裁片即可制得,生产制备更为简单,钉纽与斜扣眼9扣合后可被遮盖层7遮住隐藏,使得钉纽不外露,在有效解决飞领问题的同时造型更为美观,更适用于需要正装穿着的场合,同时通过带开口的操作腔与位于扣合角部8的斜扣眼9的相互配合,使得钉纽与斜扣眼9之间的扣合操作更为简单、轻松,使用体验感更佳。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斜扣眼9沿远离对折线53的一端逐步向领下口的方向倾斜。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对折层6设有用于加宽对折层6的加宽段,加宽段设于斜扣眼9远离对折线53的一端,通过设置加宽段,增加斜扣眼9与第一折合线51或第二折合线52所在缝合线的距离,避免操作腔过浅导致进行扣合操作时手部与缝合线相抵,进一步使得扣合操作更简单、轻松。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遮盖层7沿其与对折线53重合的位置向外延长形成第一延长部
71,遮盖层7沿其与自由边62重合的位置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延长部72,通过第一延长部71与第二延长部72,确保遮盖层7的边缘能够更好的覆盖对折层6,确保衣领的整体美观度。
[002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衬衫,包括上述的衣领暗扣结构,衬衫还包括衣身,衣身上设有用于与斜扣眼9相扣合的钉纽。
[0027]当然,以上图示仅为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使用范围,故,凡是在本技术原理上做等效改变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衣领暗扣结构,包括领座及上级领,所述上级领包括领面及领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领底设有对折线,所述对折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折合线及第二折合线,所述第一折合线与第二折合线以对折线为中心相互叠合连接形成对折层,所述第一折合线与领底的端部之间形成用于遮盖对折层的遮盖层,所述对折层包括设于靠近领下口一端的固定边及设于靠近领上口一端的自由边,所述固定边与遮盖层及领座相连接,所述自由边与对折线相互靠近的一端共同围成扣合角部,所述扣合角部穿设有沿倾斜方向设置的斜扣眼,所述遮盖层与对折层之间形成操作腔,所述自由边与遮盖层之间以及所述对折线与遮盖层之间形成便于手部伸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兴红党晓红王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众投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