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公开一种等离子体治理恶臭气体的平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包括外壳和置于外壳内的至少一个板式放电单元,板式放电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以及置于高压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的绝缘介质;高压电极与绝缘介质之间的间隔空间以及绝缘介质与接地电极之间的间隔空间连通为U型的气体通道,气体通道的两个端部分别连通进气口和出气口;高压电极和/或接地电极为镂空网状结构。恶臭气体从进气口进入气体通道内,呈U形流经放电区,在放电区内与等离子体接触,并在高压电极和/或接地电极强化生产的富臭氧条件下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气体从出气口排出。本申请通过电极结构设计,强化臭氧生成,有效提高恶臭气体的治理效率。理效率。理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等离子体治理恶臭气体的平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
[0001]本申请涉及一种恶臭气体处理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治理恶臭气体的平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
技术介绍
[0002]恶臭气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市政污水、污泥处理及垃圾处置设施等,具有易挥发、易溶解以及成分复杂等特点。恶臭气体对人体呼吸、消化、心血管、内分泌及神经系统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能够引起各类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排放到大气环境中的恶臭气体还会成为二次气溶胶形成的前驱体,加剧大气中的PM2.5污染。
[0003]现有的恶臭污染治理技术主要有生物降解、活性炭吸附、化学吸收、燃烧、催化氧化和光催化氧化等方法,这些方法在应对低浓度、大风量的恶臭污染空气时往往表现出设备费用高或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0004]介质阻挡放电是一种可在大气压条件下产生均匀等离子体的方式,被认为是理想的处理低浓度、大风量的恶臭污染气体的技术。其电极间至少存在一个绝缘介质,电极与介质之间的气体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电离,产生大量的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种可针对恶臭污染物分子进行高效降解。
技术实现思路
[0005]目前,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用于恶臭污染气体治理的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副产物臭氧的产生,臭氧氧化能力强,能够直接氧化恶臭污染物。但目前尚未有利用臭氧强化介质阻挡放电治理恶臭污染气体的装置或系统。
[0006]基于此,为解决上述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治理恶臭气体污染时存在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通过电极结构设计,强化臭氧生成,从而有效提高恶臭气体的治理效率。
[0007]一种等离子体治理恶臭气体的平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包括外壳和置于外壳内的至少一个板式放电单元,所述板式放电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以及置于所述高压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的绝缘介质;所述高压电极与绝缘介质之间的间隔空间以及绝缘介质与接地电极之间的间隔空间连通为U型的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连通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高压电极和/或接地电极为镂空网状结构。
[0008]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0009]可选的,所述高压电极与绝缘介质之间以及绝缘介质与接地电极之间的间距均为0.5~500mm。
[0010]进一步可选的,所述高压电极与绝缘介质之间以及绝缘介质与接地电极之间的间距均为5
‑
50mm。
[0011]更近一步地,所述高压电极与绝缘介质之间以及绝缘介质与接地电极之间的间距均为10
‑
30mm。
[0012]可选的,所述镂空网状结构的网孔孔径为0.1~50mm;开孔比例为50%~99%。进一步地,所述镂空网状结构的网孔孔径为20~30mm;开孔比例为80%~99%。
[0013]可选的,所述绝缘介质的厚度为1~20mm。
[0014]可选的,若干个板式放电单元之间并联连接。
[0015]可选的,所述进气口位于高压电极与绝缘介质之间,所述出气口位于接地电极和绝缘介质之间。
[0016]可选的,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为交流电源、脉冲电源或交流电源与脉冲电源的组合。
[0017]利用所述平板式介质阻挡放反应器进行等离子体治理恶臭气体的方法包括:
[0018]所述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外接电源;
[0019]恶臭气体从进气口进入气体通道内,恶臭气体呈U形流经放电区,在放电区内与等离子体接触,并在高压电极和/或接地电极强化生产的富臭氧条件下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气体从出气口排出。
[0020]可选的,所述电源为交流电源,电压为10~30kV,频率为1~100kHz;进一步地,电压为18~22kV,频率为4~6kHz。
[0021]可选的,所述恶臭气体流经放电区的流速为100~1000m3/h。
[0022]本技术提供的反应器为平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其至少一个电极采用镂空网状结构,可使臭氧产量大幅提高,通过臭氧辅助等离子体强化恶臭气体的转化,提高恶臭气体的治理效率。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申请的平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图1中高压电极和/或接地电极的一种实施方式。
[0025]图3是图1中高压电极和/或接地电极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0026]图4是图1中高压电极和/或接地电极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0027]图中所示附图标记如下:
[0028]1、外壳;2、高压电极;3、绝缘介质;4、接地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0]为了更好地描述和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可参考一幅或多幅附图,但用于描述附图的附加细节或示例不应当被认为是对本申请的技术创造、目前所描述的实施例或优选方式中任何一者的范围的限制。
[003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
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0032]一种等离子体治理恶臭气体的平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包括外壳和位于外壳内的至少一个板式放电单元,板式放电单元包括依次平行设置的高压电极、绝缘介质和接地电极,电极与绝缘介质之间为气体通道。
[0033]如图1所示,以外壳内设置一个板式放电单元为例进行说明,板式放电单元包括高压电极2、接地电极4和绝缘介质3,高压电极2、接地电极4和绝缘介质3均为平板状,高压电极2、绝缘介质3和接地电极4依次且相互平行分布,高压电极2和接地电极4的至少一个为镂空网状结构。绝缘介质3位于高压电极2和接地电极4之间,高压电极与绝缘介质之间以及绝缘介质与接地电极之间均为供恶臭气体流通的通道,两个气体通道连通形成U形的气体通道。
[0034]板式放电单元安装于外壳1内,在满足安装强度的要求下,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的边缘与外壳内壁之间菌可预留一定间隙,有利于提高电极与气体的接触面积,提高臭氧产量,间隙不宜过大,以不超过30mm为宜。电极的边框尺寸以小于等于绝缘介质的边框尺寸为宜。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绝缘介质3的其中一个侧边与外壳1的内壁之间预留间隙作为过气通道、其他三个侧边均与外壳1的内壁之间抵接连接,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均采用与绝缘介质相同的安装方式,高压电极4与绝缘介质3之间的间隔空间以及绝缘介质3和接地电极4之间的间隔空间均为气体通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等离子体治理恶臭气体的平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包括外壳和置于外壳内的至少一个板式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放电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以及置于所述高压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的绝缘介质;所述高压电极与绝缘介质之间的间隔空间以及绝缘介质与接地电极之间的间隔空间连通为U型的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连通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高压电极和/或接地电极为镂空网状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与绝缘介质之间以及绝缘介质与接地电极之间的间距均为0.5~50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与绝缘介质之间以及绝缘介质与接地电极之间的间距均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泽清,章旭明,李锴,朱祖超,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蕴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