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力设备技术领域,提出了智能低压电压线路调节装置,包括变压器PT和交流接触器KM,交流接触器的常闭触点串联在交流电网L线上,变压器PT的一次侧连接交流电网,变压器PT的二次侧与交流接触器KM的常闭触点并联,变压器PT的二次侧通过交流接触器KM的常开触点与交流电网L线连接,变压器PT的二次侧还并联有防冲击稳压电路,防冲击稳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Uin_2和第二输出端Uout_2之间通过双向晶闸管VS1连接,防冲击稳压电路的第一输出端Uout_1和第二输出端Uout_2之间串联有电阻R15和电容C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低电压线路调压器投切过程中造成电压波动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低压电压线路调节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电力设备
,涉及智能低压电压线路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压是电能主要质量指标之一。电压质量对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线路损失、工农业安全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都有直接影响。部分低压供电线路,因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造成线路过长,压降较大,以致客户端电压质量差、线路损耗增加,必须采取措施提升电压质量。
[0003]低电压线路调压器可以在线路电压较低时对线路电压自动调节,它特别适用于电压波动大的线路或距离长、压降大的线路,装置安装在馈电线路的终端或末端,能大大减少线路的线损,解决配网末端电压过低的问题,有效提高线路电压质量指标,保证供电正常,因此,在低压供电线路中得到广泛应用。低电压线路调压器的工作原理为:通过控制电压补偿装置的投切,来调节末端输出电压,在电压补偿装置投切的过程中,会造成电压的波动,同样会对负载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出智能低压电压线路调节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低电压线路调压器投切过程中造成电压波动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变压器PT和交流接触器KM,所述交流接触器的常闭触点串联在交流电网L线上,所述变压器PT的一次侧连接交流电网,所述变压器PT的二次侧与所述交流接触器KM的常闭触点并联,所述变压器PT的二次侧通过所述交流接触器KM的常开触点与交流电网L线连接,所述变压器PT的二次侧还并联有防冲击稳压电路,所述防冲击稳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之间通过双向晶闸管VS1连接,所述防冲击稳压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之间串联有电阻R15和电容C5,
[0006]所述双向晶闸管VS1的第二电极依次通过电阻R4、电位器RP1和电容C1连接至第一电极,所述电位器RP1和所述电容C1的串联点接入双向触发二极管VD1的一端,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3接入所述双向晶闸管VS1的控制端,
[0007]还包括光电耦合器IC1、三极管Q3、电容C3、电阻R12、稳压管D2、电阻R7、电阻R8和稳压管D3,所述光电耦合器IC1内部包括光敏电阻RG和发光二极管LED1,所述光敏电阻RG与所述电位器RP1并联,
[0008]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与所述电容C5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与稳压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稳压管D2的阳极与所述电容C5的负极连接,
[0009]所述稳压管D2的阴极通过电阻R8与稳压管D3的阴极连接,所述稳压管D3的阳极与所述稳压管D2的阳极连接,
[0010]所述稳压管D2的阴极通过电阻R12与所述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的第二端与所述稳压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电容C3的第一端接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阴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稳压管
D3的阴极连接。
[0011]进一步,所述防冲击稳压电路还包括三极管Q1,以及串联的电阻R9、电位器RP2和电阻R11,所述电阻R9的一端与所述电容C5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11的一端与所述电容C5的负极连接,
[0012]所述电位器RP1的滑动端通过电阻R12接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依次通过电阻R5、电阻R6接入所述稳压管D2的阴极,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入所述稳压管D3的阴极。
[0013]进一步,所述防冲击稳压电路还包括串联的电阻R2和电容C2,
[0014]所述电容C2的一端与所述双向晶闸管VS1的第一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与所述双向晶闸管VS1的第二电极连接。
[0015]进一步,所述变压器PT的一次侧包括多个抽头,所述交流接触器KM包括多个常开触点,所述抽头分别通过所述交流接触器KM的常开触点与交流电网L线连接。
[0016]进一步,所述交流接触器还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包括均与主控芯片连接的末端电压采集模块和交流接触器控制模块,所述末端电压采集模块用于采集负载电压,所述交流接触器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交流接触器KM的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
[0017]进一步,所述交流接触器控制模块包括电路结构相同的多路,其中一路包括三极管Q5,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与所述主控芯片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继电器KM1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M1线圈的另一端与电源VCC连接。
[0018]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0019]当负载供电正常时,变压器PT不工作;当末端负载电压过低时,交流接触器KM的常闭触点断开,同时,交流接触器KM的常开触点闭合,变压器二次侧电压串联接入交流电网L线,变压器二次侧电压与交流电网电压叠加,对末端负载的供电电压进行调节。
[0020]在变压器PT的二次侧并联防冲击稳压电路,在变压器PT的二次侧刚接入交流电网时,控制电压缓慢上升,实现变压器PT二次侧电压的平稳接入,避免对负载造成冲击。其工作原理为:在变压器PT二次侧刚接入时,防冲击稳压电路输出端的等效电阻、电阻R4、电位器RP1和电容C1组成移相电路,通过双向触发二极管VD1,是双向晶闸管VS1被触发导通。由于电位器RP1的阻值很大,双向晶闸管的导通角较小,此时防冲击稳压电路输出端的电压很低;此时,变压器PT二次侧通过电阻R15为电容C5充电,当电容C5的端电压超过稳压管D2的稳压值后,稳压管D2的阴极电压稳定在稳压值20V,同时,稳压管D2的阴极电压经电阻R8降压后,稳压管D3的阴极电压稳定在6V,稳压管D2的阴极电压还通过电阻R12为电容C3充电,当电容C3端电压到达一定值时,三极管Q3导通,电容C5的正极电压依次经过电阻R6、发光二极管LED1、三极管Q3、稳压管D3,随着电容C5的正极电压不断增加,发光二极管LED1的电流增加,发光二极管LED1的发光强度增加,光敏电阻RG的阻值减小,电容C1的移相脚减小,双向晶闸管VS1的导通角增加,防冲击稳压电路的输出电压逐渐增加。
附图说明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工作原理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中防冲击稳压电路原理图;
[0024]图3为本技术中控制器电路原理框图;
[0025]图4为本技术中交流接触器控制模块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如图1
‑
图2所示,本实施例智能低压电压线路调节装置包括变压器PT和交流接触器KM,交流接触器的常闭触点串联在交流电网L线上,变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低压电压线路调节装置,包括变压器PT和交流接触器KM,所述交流接触器的常闭触点串联在交流电网L线上,所述变压器PT的一次侧连接交流电网,所述变压器PT的二次侧与所述交流接触器KM的常闭触点并联,所述变压器PT的二次侧通过所述交流接触器KM的常开触点与交流电网L线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PT的二次侧还并联有防冲击稳压电路,所述防冲击稳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之间通过双向晶闸管VS1连接,所述防冲击稳压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之间串联有电阻R15和电容C5,所述双向晶闸管VS1的第二电极依次通过电阻R4、电位器RP1和电容C1连接至第一电极,所述电位器RP1和所述电容C1的串联点接入双向触发二极管VD1的一端,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3接入所述双向晶闸管VS1的控制端,还包括光电耦合器IC1、三极管Q3、电容C3、电阻R12、稳压管D2、电阻R7、电阻R8和稳压管D3,所述光电耦合器IC1内部包括光敏电阻RG和发光二极管LED1,所述光敏电阻RG与所述电位器RP1并联,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与所述电容C5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与稳压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稳压管D2的阳极与所述电容C5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管D2的阴极通过电阻R8与稳压管D3的阴极连接,所述稳压管D3的阳极与所述稳压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稳压管D2的阴极通过电阻R12与所述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的第二端与所述稳压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电容C3的第一端接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的阴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稳压管D3的阴极连接。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洪亮,任俊辉,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沃邦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