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量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21991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雨量筒,属于气象探测领域。雨量筒内胆包括第一薄壁环、第二薄壁环、第三薄壁环和内胆支撑柱;第一薄壁环、第二薄壁环和第三薄壁环的水平高度由外向内逐渐下降;第一薄壁环、第二薄壁环和第三薄壁环呈等距下沉式依次套设;第一薄壁环、第二薄壁环和第三薄壁环的对应位置上分别开设有多个连接孔,内胆支撑柱为多根,对称分布,每根内胆支撑柱分别穿过第一薄壁环、第二薄壁环和第三薄壁环上的对应连接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降雨量的测量,通过减少雨量筒的风场变形误差,提高降雨量的测量准确度。本发明专利技术环境适用性高、制作成本低、安装简易,维护方便,所获得观测结果为防灾减灾,预报预警,气候分析等方面提供可靠有效数据支撑。有效数据支撑。有效数据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量筒


[0001]本技术涉及气象探测领域,特别是一种雨量筒。

技术介绍

[0002]降水作为常见的天气过程,测量其降水量在气象防灾减灾、天气预报、气候分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雨量筒作为直接测量降水量的一种仪器,广泛应用于各级气象台站、水文站以及农业测报站等。
[0003]当前在我国各地广泛使用的雨量筒,其本身作为外部高出地面,进而影响四周的风场。在降水期间,由雨量筒自身造成的风场形变会进一步影响周遭雨滴的下落路径,从而使雨滴收集率产生较大的误差。
[0004]文献表明,风场变形误差使得普通雨量筒的雨滴收集率偏少2%~10%,特别在大风环境下,所获得的测量值准确性大大降低。目前减少或消除风场变形误差的方法是在雨量筒的外围加装大型挡风圈,且与雨量筒本体独立并分离。但是,大型挡风圈占地面积大,装置笨重,结构复杂,安装要求高,特别是安装所需的水泥底座面积是雨量筒本身底座面积的10~100倍,在地势崎岖,地质松软或大风环境地区适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雨量筒,该雨量筒及直接在雨量筒内部加装特殊内胆,可以减小由于雨量筒内部空洞导致的外部流场变形而引起的测量误差。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雨量筒,包括承水器、内漏斗

翻斗流量记录装置和外筒,还包括内胆,内胆包括第一薄壁环、第二薄壁环、第三薄壁环和内胆支撑柱;第一薄壁环、第二薄壁环和第三薄壁环呈等距下沉式依次套设;第一薄壁环、第二薄壁环和第三薄壁环的水平高度由外向内逐渐下降;第一薄壁环、第二薄壁环和第三薄壁环的对应位置上分别开设有多个连接孔,内胆支撑柱为多根,对称分布,每根内胆支撑柱分别穿过第一薄壁环、第二薄壁环和第三薄壁环上的对应连接孔;承水器内部设置有多个托槽,通过内胆支撑柱一端与托槽卡合,使内胆悬挂于承水器的内腔;内漏斗

翻斗流量记录装置连接于承水器出水口的下方,承水器设置于外筒内部,外筒顶部与承水器顶部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优选,所述等距下沉式的下沉高度为第一薄壁环、第二薄壁环和第三薄壁环依次下沉1cm。
[000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优选,第一薄壁环、第二薄壁环和第三薄壁环同一圆心且间隔距离相等。
[00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优选,还包括过滤盘,所述过滤盘设置于承水器出水口和内胆之间。
[00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优选,承水器顶部为楔形倒口。
[0012]作为本技术进一步优选,所述楔形倒口上设置有多个挂耳,且外筒顶部设置有外筒螺孔。
[0013]作为本技术进一步优选,外筒内壁、承水器内壁、第一薄壁环、第二薄壁环、第三薄壁环和内胆支撑柱表面都喷涂疏水性涂料。
[0014]作为本技术进一步优选,外筒底部设有排水孔。
[0015]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用于降雨量的测量,通过减少雨量筒的风场变形误差,提高降雨量的测量准确度。
[0017]计算机流体模拟发现风场变形误差主要源于在承水器内腔中形成局部的垂直环流,减少了雨滴收集率。本专利技术直接在承水器内腔中加装竖直的三层环状挡壁结构,分割破坏承水器空腔内的垂直环流风场,使得承水口位置的气流更加平稳,避免对雨滴的下落路径造成影响。内胆的三层薄壁以及筒内壁上的疏水性涂层,能够保证在稳定气流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雨水吸附所带来的误差。利用Solidworks的flow simulation功能进行流体力学分析,这样的构造使得雨量筒对粒径小于0.5毫米的小雨滴的收集效率提高了9

24%,对粒径在0.5至1毫米间的雨滴的收集效率提高了5

7%。
[0018]本技术环境适用性高、制作成本低、安装简易,维护方便,所获得观测结果为防灾减灾,预报预警,气候分析等方面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支撑。
[0019]本申请结构简单,通过对雨量筒内部改造并加装内胆,相比于传统竖直挡风圈1.5

3m的外径,使得占地面积远低于“雨量筒——挡风圈”整体的占地面积,仅为原来的7%。内胆可直接挂载于雨量筒内部,大大降低了其安装成本,安装难度以及维护难度。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雨量筒的爆炸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过滤盘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承水器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的外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内漏斗

翻斗流量记录装置示意图。
[0026]其中有:1、内胆;3、承水器;4、内漏斗

翻斗流量记录装置;5、外筒;6、第一薄壁环;7、第二薄壁环;8、第三薄壁环;9、内胆支撑柱;10、过滤盘;11、楔形倒口;12、挂耳;13、托槽;14、承水器出水口;15、外筒螺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较佳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8]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侧”、“右侧”、“上部”、“下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第一”、“第二”等并不表示零部件的重要程度,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具体尺寸只是为了举例说明技术方案,并不限制本技术的保护
范围。
[0029]如图1

6所示,一种内胆1,包括第一薄壁环6、第二薄壁环7、第三薄壁环8和内胆支撑柱9;第一薄壁环6、第二薄壁环7和第三薄壁环8的水平高度由外向内逐渐下降;第一薄壁环6、第二薄壁环7和第三薄壁环8呈等距下沉式依次套设;第一薄壁环6、第二薄壁环7和第三薄壁环8的对应位置上分别开设有多个连接孔,内胆支撑柱9为多根,对称分布,每根内胆支撑柱9分别穿过第一薄壁环6、第二薄壁环7和第三薄壁环8上的对应连接孔。等距下沉式的下沉高度为第一薄壁环6、第二薄壁环7和第三薄壁环8依次下沉1cm。
[0030]第一薄壁环6、第二薄壁环7和第三薄壁环8的的长度相等,都为6cm。第一薄壁环6、第二薄壁环7和第三薄壁环8同一圆心且间隔距离相等。第一薄壁环6的内直径优选为15cm,第二薄壁环7的内直径优选为10cm,第三薄壁环8的内直径优选为5cm。内胆支撑柱9的长度为7.5cm,内胆支撑柱9为四根,对称分布,用于固定三个薄壁环。
[0031]如图1

6所示,一种雨量筒,所述的内胆1,还包括承水器3、内漏斗

翻斗流量记录装置4和外筒5;承水器内部设置有多个托槽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量筒,包括承水器(3)、内漏斗

翻斗流量记录装置(4)和外筒(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胆(1),内胆(1)包括第一薄壁环(6)、第二薄壁环(7)、第三薄壁环(8)和内胆支撑柱(9);第一薄壁环(6)、第二薄壁环(7)和第三薄壁环(8)呈等距下沉式依次套设;第一薄壁环(6)、第二薄壁环(7)和第三薄壁环(8)的水平高度由外向内逐渐下降;第一薄壁环(6)、第二薄壁环(7)和第三薄壁环(8)的对应位置上分别开设有多个连接孔,内胆支撑柱(9)为多根,对称分布,每根内胆支撑柱(9)分别穿过第一薄壁环(6)、第二薄壁环(7)和第三薄壁环(8)上的对应连接孔;承水器(3)内部设置有多个托槽(13),通过内胆支撑柱(9)一端与托槽(13)卡合,使内胆(1)悬挂于承水器(3)的内腔;内漏斗

翻斗流量记录装置(4)连接于承水器出水口(14)的下方,承水器(3)设置于外筒(5)内部,外筒(5)顶部与承水器(3)顶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丽刘沛脱立智刘文星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