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2170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用来与对接插头相连接,包括绝缘本体及多个收容在该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设有与对接插头配合的对接部及允许导电端子插入并收容的收容槽,其中,绝缘本体上设有辅助导电端子固持于收容槽内的可偏转压臂,而导电端子至少包括一对端子,其中一端子设有抵接在压臂一侧的第一抵接部,而另一端子设有抵接在压臂另一侧的第二抵接部。通过此种配合使端子的定位部和绝缘本体的定位槽配合配合更紧密,从而让端子在绝缘本体内稳定的固持,当电连接器与对接插头对接时,能使信号稳定的传输。(*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与对接插头对接以实现信号传输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为满足某些运用的需求,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需要经常性的做插接的动作,为保证连接的稳定和精确,在业界内经常把公端子设计成固定式的,由于该技术在业已熟知本文不描述,而母端子由于运用的需求,需要使端子具有可组装性。美国专利第6270380 B1号揭示了一种多极电连接器,其涉及到一开关端子,该端子收容于收容槽,在端子上设有一定位部,用于使端子固持于收容槽,该固持方式过于简单,在对接连接器插入和拔出的过程中容易受干扰而产生位移。因此,需要一种使端子在绝缘本体内稳定固持的电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在绝缘本体内稳定固持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来与对接插头相连接,包括绝缘本体及多个收容在该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设有与对接插头配合的对接部及允许导电端子插入并收容的收容槽,其中,绝缘本体上设有辅助导电端子固持于收容槽内的可偏转压臂,而导电端子至少包括一对端子,其中一端子设有抵接在压臂一侧的第一抵接部,而另一端子设有抵接在压臂另一侧的第二抵接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上设有令导电端子固持于定位槽内可偏转的压臂,而导电端子至少包括一对端子,其中一端子设有一抵接在压臂一侧的第一抵接部,而另一端子设有可抵接在压臂另一侧的第二抵接部,使端子在绝缘本体内稳定的固持,当电连接器与对接插头对接时,能让信号稳定的传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端子配合图。图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音频端子和充电端子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5是沿图1中A-A线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6是沿图1中B-B线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和图4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包括电源插座连接器1和音频连接器2。本技术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0音频端子组20和充电端子组30。其中绝缘本体10包括主体部104、自主体部104一端沿主体部104轴线方向延伸形成的对接部103及贯穿主体部104和对接部103的插接孔(未图示)。所述主体部104包括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2和抵压面108,抵压面108上开设有槽道,依次为第一槽道121、第二槽道122、第三槽道123、第四槽道124和第五槽道125,其中第一槽道121、第二槽道122和第三槽道123设于音频连接器2,第四槽道124和第五槽道125位于电源插座连接器1。抵压面108下侧靠近第一侧壁101沿高度方向开设有第一收容槽111,于第一槽道121下侧靠近第一收容槽111设有压臂116,压臂116的一侧和第一侧壁101的内壁构成第一收容槽111的上卡槽(未标号),相对第一收容槽111靠近压臂116另一侧设有第二收容槽112,第二槽道122和第三槽道123的下侧分别设有沿长度方向的第三收容槽115和第四收容槽114,在第三收容槽115和第四收容槽114的下方设有呈L型的第五收容槽113。绝缘本体10还设有定位槽126(如图6所示),当然在绝缘本体10和定位槽126结构相似的定位槽不仅仅只有定位槽126,设于绝缘本体10内的定位槽用于收容相应端子的定位部。在绝缘本体10的另一侧为电源插座连接器1,其包括充电端子30,靠近第二侧壁102开设有第六收容槽118,相对第六收容槽118设有第七收容槽117,在第六收容槽118与第七收容槽117之间设有第八收容槽120。请参照图3所示端子组包括音频端子组20和充电端子组30。音频端子组20包括第一音频端子21、第二音频端子22、第三音频端子23、第四音频端子24、第五音频端子25及第六音频端子26,其中第一音频端子21包括第一弹-->性臂216、第一主体部212、由第一主体部212上边缘向内冲压形成有裂开弹片第一抵接部211、与第一抵接部211相对设于第一主体部212下边缘的第一定位部219、由第一主体部212延伸向内弯折形成的第一平板部215和第一弹性臂216,第一弹性臂216向前弯折设有致动部217,该致动部217相前延伸设有平板状弹性接触臂218,由第一平板部215延伸的第一抵压臂213末端设有第一抵压脚214。第二音频端子22包括第二主体部224、设于第二主体部224下边缘的第二定位部225、由第二主体部224弯折形成的第二抵接部221和从第二抵接部221延伸的第二抵压臂223,第二抵压臂223的末端设有第二抵压脚222。第三音频端子23包括第三主体部235、从第三主体部235延伸出形成第三弹性臂231、设于第三主体部235一侧的第三定位部236、由第三主体部235延伸向上翻折形成的第三平板部234及由第三平板部234延伸形成的第三抵压臂232。第四音频端子24包括第四主体部242、设于第四主体部242下边缘的第四定位部241、与第四定位部241相对设于第四主体部242上边缘的第四固持块243、由第四主体部242延伸形成的第四弹性臂245、由第四主体部242延伸弯折形成的第四平板部244及由第四平板部244延伸形成的第四抵压臂246,第四抵压臂246的末端设有第四抵压脚247。第五音频端子25包括第五主体部253、设于第五主体部253一侧的第五定位部254、由第五主体部253延伸形成的第五抵压臂251,第五抵压臂251的末端设有第五抵压脚252。第六音频端子26包括第六主体部263、从第六主体部263延伸形成的第六弹性臂264、设于第六主体部263两侧的第六定位部265、由第六主体部263弯折形成的第六抵压臂262,第六抵压臂262的末端设有第六抵压脚261。端子组30为充电端子组,包括第一充电端子31、第二充电端子32、第三充电端子33及第四充电端子34。第一充电端子31包括第七主体部314、设于第七主体部314上下两侧的第七定位部312、由第七主体部314延伸形成的第七弹性臂313、由第七主体部314弯折形成的第七平板部315及由第七平板部315延伸形成的第七抵压臂311。第二充电端子32包括圆柱形杆体322、与圆柱形杆体322相连接的夹持片-->324、由夹持片324弯折形成的第八平板部325及由第八平板部325延伸的第八弹性臂321,于夹持片324的一侧设有第八卡固弹片323。第三充电端子33包括第九主体部333、由第九主体部333延伸形成的第九弹性臂332、由第九主体部333弯折形成的第九平板部338和连接部335,由第九平板部338延伸的第九弹性臂331,在第九主体部333和连接部335上设有定位部339、334、336。第四充电端子34是由结构相同的两部分组成的,包括第十主体部343、由第十主体部343延伸形成的第十抵压臂342及设于第十主体部343两侧的第十定位部344,第十抵压臂342末端设有第十抵压脚341。结合图1到图6,组装时,音频端子组20的端子21、22、24、25、26、34的抵压臂213、223、246、251、262、342延伸至绝缘本体10的抵压面108外部。第一音频端子21收容在绝缘本体10的第一收容槽111内,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用来与对接插头相连接,包括绝缘本体及多个收容在该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设有与对接插头配合的对接部及允许导电端子插入并收容的收容槽,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上设有辅助导电端子固持于收容槽内的可偏转压臂,而导电端子至少包括一对端子,其中一端子设有抵接在压臂一侧的第一抵接部,而另一端子设有抵接在压臂另一侧的第二抵接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用来与对接插头相连接,包括绝缘本体及多个收容在该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设有与对接插头配合的对接部及允许导电端子插入并收容的收容槽,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上设有辅助导电端子固持于收容槽内的可偏转压臂,而导电端子至少包括一对端子,其中一端子设有抵接在压臂一侧的第一抵接部,而另一端子设有抵接在压臂另一侧的第二抵接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为冲压端子形成的裂开弹片。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抵接部位于端子的上边缘与压臂的下侧面抵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庆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