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2113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固持部、连接部及悬臂,固持部固持于电连接器绝缘本体的端子收容槽内,连接部自固持部的一端延伸,悬臂包括于固持部的远离连接部的一端一体延伸而出的基部及自该基部的较大表面远离固持部的一端一体斜向延伸的延伸部,其特征在于:悬臂还设有自延伸部远离基部的末端弯折延伸形成的定位部,当电连接器端子受到不当外力作用而使延伸部发生歪斜时,定位部抵接于收容该电连接器端子的端子收容槽的内侧壁。(*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端子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其是指一种用于电性连接电路板及平面栅格封装的电连接器端子。
技术介绍
随着计算器技术向小型化的方向发展,电连接器亦随之向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这种电连接器一般包括有绝缘本体及端子。由于绝缘本体尺寸减小,使得端子的占用空间越来越小,这样确保端子具较佳的弹性接触性能,以与对应的平面栅格封装进行良好的电性导接便成为端子制造的技术难题。面对上述问题,一种现有的技术是改造端子与插座连接器的绝缘基座间的排列方式,如于2001年7月1日公告的台湾专利公告第444960号所揭示一种插座电连接器。详见图6、图7,该插座电连接器的基座8上成排设置呈格子状分布的端子收容槽80,以收容对应端子(未图示)于其中,且每排端子收容槽80分别与基座8的侧壁82呈45度角设置,借助此方案,可增加端子于端子收容槽80中的较大空间,以提供端子具较长的弹性接触部,从而获得理想的电性接触性能。然而,由于现有端子制造技术的限制,导致端子无法同时成排或成行准确组装于基座8的端子收容槽80中。另外,由于端子收容槽80与基座8的侧壁82呈45度角设置,因而模具的型芯也应为45度角设置,从而增加了型芯的制造难度。请参阅图8及图9,所示为另一种用于插座连接器的现有的端子60及一种制造该端子60的端子料带70。端子料带70是于一片金属材料上冲压而成,其包括基带66、并排排列的若干端子60及连接端子60与基带66的连接部65。其中每个连接部65与两相邻端子60相连,且于基带66上对应每个连接部65设有一定位孔67。端子60包括一基部61、及于基部61的相对两侧缘延伸的焊接部64与弹性部63。其中基部61于未设焊接部64及弹性部63的相对两个侧缘设有凸刺611,用以将端子60定位于插座连接器的基座(未图示)中。弹性部63是于基部61的一侧缘弯折延伸出足够长度,以提供端子60的较佳弹性接触性能。然而,由于这种端子60的弹性部63弯曲长度较长,且与端子料带70的纵长向平行设置,使得相邻两个端子60在端子料带70上的间距较大,导致端子-->60的制造成本难以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具较佳的机械及电气性能,且装设于电连接器后与平面栅格封装的垫片间定位准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电连接器端子包括固持部,及于该固持部相对两端延伸出的悬臂及连接部。其中该悬臂包括一与固持部相连的基部、自基部延伸方向的较大表面远离固持部一端一体斜向延伸形成的延伸部,及自延伸部的延伸末端弯折延伸的定位部。延伸部于其延伸方向设有表面积较大的第一表面并弯折设有接触部。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当电连接器端子受到不当外力作用而使接触部发生歪斜时,定位部可以抵接于端子收容槽的内侧壁,从而限制接触部偏移位移量,从而保证接触部精确定位于平面栅格封装的垫片。当该电连接器端子与平面栅格封装相电性接触时,接触部对应的部分第一表面与平面栅格封装相电性连接,以保证导接良好,悬臂的基部及延伸部将共同产生弹性变形,以提供电连接器端子的较佳弹性接触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端子在料带上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的端子收容槽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与平面栅格封装电性接触前的剖视图。图5是图4所示的电连接器端子与平面栅格封装电性接触后的剖视图。图6是一种现有的插座电连接器的基座的立体图。图7是图6所示的插座电连接器的端子收容槽的放大图。图8是一种现有的端子的立体图。图9是图8所示的端子在料带上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4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1是用于电性连接平面栅格封装3及电路板5,其包括固持部10及自固持部10两相对端分别延伸的悬臂12及连接部14,其中连接部14垂直于固持部10,并借助一锡球4电性连接至电路板5的导片50。固持部10的相对两侧缘设有倒刺100,以将电连接器端子1固持定位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2的端子收容槽20中。悬臂12包括基部-->121、延伸部120及定位部123,其中基部121呈纵长形平板状且自固持部10远离连接部14的一端竖直延伸形成,延伸部120是自基部121延伸方向的较大表面远离固持部10的一端一体斜向延伸形成,定位部123是自延伸部120远离基部121的末端向连接部14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延伸部120于其延伸方向形成有表面积较大的两个第一表面125,及处于其间的表面积较小的两个第二表面126。基部121延伸方向的较大表面与固持部10延伸方向的较大表面共面;延伸部120的第二表面126与基部121的较大表面成一钝角a设置(图3参照),以使该延伸部120获得较长的力臂,从而提高其弹性接触性能。于延伸部120靠近定位部123的末端弯折设有接触部122,接触部122对应的部分第一表面125与平面栅格封装3的垫片30电性接触。悬臂12的基部121上设有凸肋124以增加强度。请结合参阅图2,所示为电连接器端子1于料带6上的示意图,电连接器端子1借助其固持部10靠近连接部14一端的边缘与料带6的逃料60的端接部601相连。其中悬臂12的基部121、固持部10及连接部14大致位于同一中心轴线上,自基部121远离固持部10的末端沿与料带6的纵长方向呈b角方向延伸有具一定长度的料带6以加工形成延伸部120及定位部123。延伸部120的第一表面125原为料带6的压延面,即为直接冲压成型的表面,故较为光滑,可与平面栅格封装3的垫片30良好导接(图4参照)。延伸部120的第二表面126为下料面,即通过裁切形成的表面,故较为粗糙,不易用来与平面栅格封装3的垫片30相导接(图4参照)。请参阅图3至图5,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2成排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20,且每排端子收容槽20沿与绝缘本体2一侧边平行的方向依次排布,端子收容槽20此种排布方式简化了型芯的设计及制造,且电连接器端子1可一排同时组装于端子收容槽20中,因此可以提高组装效率。接触部122凸出于端子收容槽20外以便与平面栅格封装3的垫片30电性导接,故易被碰撞发生歪斜,又因定位部123延伸至端子收容槽20内,故当电连接器端子1受到不当外力作用而使接触部122发生歪斜时,定位部123可以抵接于端子收容槽20的内侧壁,从而限制接触部122的偏移位移量,从而保证接触部122精确定位于平面栅格封装3的垫片30。电连接器端子1与平面栅格封装3配合前,悬臂12的基部121延伸方向的-->较大表面与固持部10延伸方向的较大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且接触部122凸出于绝缘本体2的端子收容槽20外,当平面栅格封装3受外力挤压电连接器端子1的接触部122以实现二者的电性连接时,接触部122带动延伸部120向下运动,同时延伸部120带动基部121产生弯曲而使其成弧形状,使得基部121的较大表面与固持部10的较大表面不共面。借助悬臂12的基部121及延伸部120共同产生弹性变形,以达成双力臂的功效,从而提高电连接器端子1的弹性接触性能,确保接触部122与平面栅格封装3的垫片30间的较佳电性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固持部、连接部及悬臂,固持部固持于电连接器绝缘本体的端子收容槽内,连接部自固持部的一端延伸,悬臂包括于固持部的远离连接部的一端一体延伸而出的基部及自该基部的较大表面远离固持部的一端一体斜向延伸的延伸部,其特征在于:悬臂还设有自延伸部远离基部的末端弯折延伸形成的定位部,当电连接器端子受到不当外力作用而使延伸部发生歪斜时,定位部抵接于收容该电连接器端子的端子收容槽的内侧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延伸部延伸方向设有表面积较大的第一表面并弯折设有接触部,接触部对应的部分第一表面与平面栅格封装相接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定位部自延伸部远离基部的末端向连接部方向弯折延伸形成。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于延伸部两第一表面之间的表面积较小的两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建荣司明伦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