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椎间盘摘除后的替代融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91681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椎间盘摘除后的替代融合装置,属于脊椎植入物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椎间盘摘除后的替代融合装置,外壳体、第一钉骨组件、第二钉骨组件及推动组件,外壳体包括下壳体及上壳体并开设有容纳腔;第一钉骨组件包括开设于上壳体两侧的第一钉孔和两个第一固定钉;第二钉骨组件包括开设于下壳体两侧的第二钉孔和两个第二固定钉;推动组件包括推动块和推动杆,同侧的第一固定钉和第二固定钉分别滑动设置在推动块两侧,推动杆顶推推动块驱动第一固定钉、第二固定钉向外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椎间盘摘除后的替代融合装置,植入简便、容易固定、不易滑退、易于与患者创面融合,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对临近节段退变的影响。节段退变的影响。节段退变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椎间盘摘除后的替代融合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脊椎植入物
,具体涉及一种椎间盘摘除后的替代融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一种外伤性截瘫手术,是常见得治疗脊柱疾病的方法之一,每年接受手术的人越来越多,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将病变的椎间盘去除,将融合装置植入,可以使用自体骨移植融合、异体骨移植融合或者替代融合装置,自体骨的来源有限,并且需要从患者体内其他部位骨骼上获取,增加了新的创伤,并且可能会存在提供不及时的缺点,异体骨移植费用高昂、数量有限,还存在引发排异现象的风险,替代融合装置可以实现植入后的即时稳定性、促进融合,重建并维持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目前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颈椎椎间替代融合装置目前具有较多的种类,替代融合装置的材质与形状都可能会对手术效果以及术后恢复效果造成影响。目前,比较常见的替代融合装置的自稳性能较差,需要额外安装椎体前方钉板进行加固用以防止融合器脱出,并且存在植入不便,不易固定,融合困难,不利于颈椎复位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椎间盘摘除后的替代融合装置,旨在解决的问题现有的替代融合装置自稳性能较差,植入不便,不易固定,融合困难,不利于颈椎复位等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椎间盘摘除后的替代融合装置,包括:
[0005]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包括下壳体以及扣设在所述下壳体上方的上壳体,所述上壳体的下端面开设有第一槽体,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开设有第二槽体,所述第一槽体和所述第二槽体构成容纳腔;
[0006]第一钉骨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上壳体两侧的第一钉孔和对称设于所述第一槽体内的两个第一固定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钉分别穿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钉孔内,且所述第一固定钉的尖端朝向外侧;
[0007]第二钉骨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下壳体两侧的第二钉孔和对称设于所述第二槽体内的两个第二固定钉,两个所述第二固定钉分别穿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钉孔内,且所述第二固定钉的尖端朝向外侧;以及
[0008]推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容纳腔内的推动块和贯穿所述外壳体侧壁的推动杆,所述推动块两侧对称设置有斜面,位于同侧的所述第一固定钉和所述第二固定钉远离所述尖端的一端分别滑动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斜面上,所述推动杆顶推所述推动块并借助所述斜面与所述第一固定钉和所述第二固定钉的配合,以驱动两个所述第一固定钉沿所述第一钉孔向外移动,并同时驱动两个所述第二固定钉沿所述第二钉孔向外移动。
[000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钉与所述第二固定钉垂直于所述外壳体的侧壁设置。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钉与所述第二固定钉的尾端均设置有滑动块,所述推动块的所述斜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滑动块相匹配的滑动槽。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推动杆与所述外壳体螺纹连接。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推动杆的自由端设置有转动槽。
[00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推动块上设置有抵靠块,所述推动杆抵接于所述抵靠块上。
[00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锁定钉。
[00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微孔结构。
[00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钉、所述第二固定钉均与所述推动杆垂直设置。
[00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体为采用3D打印技术制成的制件。
[0018]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椎间盘摘除后的替代融合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包括外壳体、第一钉骨组件、第二钉骨组件以及推动组件,第一钉骨组件包括第一钉孔和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固定钉,第二钉骨组件包括第二钉孔和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固定钉,推动组件包括推动杆以及推动块,外壳体内设置有容纳腔,第一固定钉、第二固定钉以及推动组件设置在容纳腔中,第一固定钉与第二固定钉可滑动的穿过外壳体的侧壁,第一固定钉与第二固定钉的远离尖端的一端滑动设置在推动块的斜面上,推动杆一端设置在推动块的侧壁上,一端位于外壳体外部,借助推动杆的位置的变化,推动块推动着第一固定钉与第二固定钉在外壳体侧壁上穿过,在手术过程中,第一固定钉与第二固定钉可钉入临近骨骼,增加装置使用的稳定性,实现装置的固定,易于植入,无需使用椎体前方钉板,固定稳定,确保装置在融合前不产生任何微小的位移,为融合做好准备,并且有效的避免了对临近阶段的影响,大大降低临近节段退变风险。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椎间盘摘除后的替代融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椎间盘摘除后的替代融合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推动组件及固定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下壳体;2、上壳体;301、第一固定钉;302、第二固定钉;401、第一钉孔;402、第二钉孔;5、推动杆;6、推动块;7、滑动块;8、滑动槽;9、锁定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
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请参照图1至图3,现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椎间盘摘除后的替代融合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包括:外壳体、第一钉骨组件、第二钉骨组件以及推动组件,所述外壳体包括下壳体1以及扣设在所述下壳体1上方的上壳体2,所述上壳体2的下端面开设有第一槽体,所述下壳体1的上端面开设有第二槽体,所述第一槽体和所述第二槽体构成容纳腔;第一钉骨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上壳体2两侧的第一钉孔401和对称设于所述第一槽体内的两个第一固定钉301,两个所述第一固定钉301分别穿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钉孔401内,且所述第一固定钉301的尖端朝向外侧;第二钉骨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上壳体2两侧的第二钉孔402和对称设于所述第二槽体内的两个第二固定钉302,两个所述第二固定钉302分别穿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钉孔402内,且所述第二固定钉302的尖端朝向外侧;推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容纳腔内的推动块6和贯穿所述外壳体侧壁的推动杆5,所述推动块6两侧对称设置有斜面,位于同侧的所述第一固定钉301和所述第二固定钉302远离所述尖端的一端分别滑动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斜面上,所述推动杆5顶推所述推动块6并借助所述斜面与所述第一固定钉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椎间盘摘除后的替代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包括下壳体以及扣设在所述下壳体上方的上壳体,所述上壳体的下端面开设有第一槽体,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开设有第二槽体,所述第一槽体和所述第二槽体构成容纳腔;第一钉骨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上壳体两侧的第一钉孔和对称设于所述第一槽体内的两个第一固定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钉分别穿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钉孔内,且所述第一固定钉的尖端朝向外侧;第二钉骨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下壳体两侧的第二钉孔和对称设于所述第二槽体内的两个第二固定钉,两个所述第二固定钉分别穿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钉孔内,且所述第二固定钉的尖端朝向外侧;以及推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容纳腔内的推动块和贯穿所述外壳体侧壁的推动杆,所述推动块两侧对称设置有斜面,位于同侧的所述第一固定钉和所述第二固定钉远离所述尖端的一端分别滑动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斜面上,所述推动杆顶推所述推动块并借助所述斜面与所述第一固定钉和所述第二固定钉的配合,以驱动两个所述第一固定钉沿所述第一钉孔向外移动,并同时驱动两个所述第二固定钉沿所述第二钉孔向外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椎间盘摘除后的替代融合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睿刘黛王政张迪李瑶李浩然张壮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