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周血接种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08642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外周血接种管,涉及外周血接种管领域,包括接种管盖、血液储存管、气囊和软质密封套,血液储存管的一端敞口,另一端具有接种头,接种管盖密封敞口,并与血液储存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接种管盖上具有采血针插入部,气囊与血液储存管连接并连通,软质密封套密封的套设在接种头的外侧。有益效果是:外周血接种管可实现采血后直接接种至培养瓶中,无需再使用采血管、接种针、生物安全柜等,操作极其简单,非专业人员即可操作,大大降低仪器设备成本及人力成本,同时可提高工作效率。接种过程中无需使用其他器械转移,防止样本交叉污染的可能性,无需使用接种针接种,防止接种过程中接种针刺伤人造成的生物安全风险等职业暴露问题。业暴露问题。业暴露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周血接种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学实验的
,具体涉及一种外周血接种管。

技术介绍

[0002]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他具有储存和遗传DNA、控制基因活动和调整基因重组的作用。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人类遗传病的探索及疾病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使用最多的分析方法是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培养,再通过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由于现在的检测分析人才及相关资源极为稀缺,很多市州地及县级医院无法进行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需要将血液外包至具有检测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测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流程繁琐、时间较长,需要置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68

72小时。
[0003]因此会产生以下不足:1、目前培养流程繁琐,需要先将血液采集至肝素抗凝管中,再运送至实验室进行无菌接种培养,此过程需要使用大量的采血管、接种针、生物安全柜,造成大量资源浪费。2、对于这些外包样本,由于外包需要周转时间,因此临床样本周转时间会延长24小时以上的时间。3、样本在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样本保存不当,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死亡,培养不出优质淋巴细胞,无法进行核型分析而不能出具检测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简化血液样品接种过程。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外周血接种管,包括接种管盖、血液储存管、气囊和软质密封套,所述血液储存管的一端敞口,另一端具有接种头,所述接种管盖密封所述敞口,并与所述血液储存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接种管盖上具有采血针插入部,所述气囊与所述血液储存管连接并连通,所述软质密封套密封套设在所述接种头的外侧。
[000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血时,采血针插入所述采血针插入部,将血液样品采集到血液储存管内,使用前血液储存管内为灭菌的密封环境,可避免样品感染。接种时接种头戳破软质密封套,并将气囊内气体压入血液储存管,气体将血液样品从接种头压出至培养瓶。外周血接种管可实现采血后直接接种至培养瓶中,无需再使用采血管、接种针、生物安全柜等,操作极其简单,非专业人员即可操作,大大降低仪器设备成本及人力成本,同时可提高工作效率。
[0007]接种过程中无需使用其他器械转移,防止样本交叉污染的可能性,无需使用接种针接种,防止接种过程中接种针刺伤人造成的生物安全风险等职业暴露问题。
[0008]协同移动培养箱共同使用,能第一时间让采取的样本进行接种后放置培养箱中培养,防止样本在外包周转过程中培养检测的有效成分失活而检测不出结果。同时在外包移动过程中也能进行有效培养,当样本到达检测实验室时,继续培养剩余时间即可,大大缩短样本发报告的时间,让医生和患者能够早诊断、早治疗。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0]进一步,所述接种管盖的中部具有管盖通孔,所述管盖通孔内固定有胶塞,所述胶塞的中部厚度小于其边缘处的厚度,所述胶塞的中部形成所述采血针插入部。
[001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0012]进一步,还包括气囊固定夹,所述气囊固定夹固定于所述血液储存管的侧壁,所述气囊与所述气囊固定夹卡接。
[001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气囊固定夹固定气囊,便于外周血接种管的取用。
[0014]进一步,还包括硬质保护套,所述硬质保护套套在所述软质密封套的外侧,并与所述软质密封套或所述血液储存管可拆卸连接。
[001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硬质保护套保护软质密封套和接种头。
[0016]进一步,所述接种头的端部具有尖端。
[00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在接种时刺破软质密封套。
[0018]进一步,所述血液储存管由透明材质制成,其侧壁印有刻度线。
[001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观察注入血液储存管的血液量及把控血液接种量。
[0020]进一步,所述血液储存管内为负压状态,且容纳有抗凝剂。
[002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血时血液在负压作用下进入血液储存管,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
[0022]进一步,所述气囊通过柔性管道与所述血液储存管连接。
[002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气囊可灵活移动,使用者操作时,可将其置于便于操作的位置。
[0024]进一步,所述接种管盖的侧壁具有连接管,所述血液储存管对应所述连接管处设有连通孔,所述柔性管道的一端穿过所述连接管并与所述连通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连接管设有阀门,所述阀门用于截断或连通所述柔性管道。
[002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血液储存管呈负压空管时,阀门关闭,防止气囊中已装有的无菌空气进入血液储存管,当血液储存管采集有血液且需要排出时,打开阀门,将气囊中的无菌空气压入血液储存管中,提供无菌气压将血液压入外部的培养瓶中。
[0026]进一步,所述气囊内容纳有无菌空气。
[002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无菌的空气,防止样品污染。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技术外周血接种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硬质保护套与血液储存管螺纹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31]1、接种管盖;11、采血针插入部;12、胶塞;2、血液储存管;3、气囊;4、软质密封套;5、接种头;6、阀门;7、气囊固定夹;8、硬质保护套;9、刻度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
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3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外周血接种管,包括接种管盖1、血液储存管2、气囊3和软质密封套4,所述血液储存管2的一端敞口,另一端具有接种头5,所述接种管盖1密封所述敞口,并与所述血液储存管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接种管盖1上具有采血针插入部11,所述气囊3与所述血液储存管2连接并连通,所述软质密封套4密封的套设在所述接种头5的外侧。
[0034]采血时,静脉输液针的软管尾端连接一只采血针,静脉穿刺针对静脉实施穿刺,采血针插入所述采血针插入部11,将血液样品采集到血液储存管2内,使用前血液储存管2内为灭菌的密封环境,可避免样品感染。接种时接种头戳破软质密封套4,并将气囊3内气体压入血液储存管2,气体将血液样品从接种头5压出至培养瓶。
[0035]外周血接种管可实现采血后直接接种至培养瓶中,无需再使用采血管、接种针、生物安全柜等,操作极其简单,非专业人员即可操作,大大降低仪器设备成本及人力成本,同时可提高工作效率。
[0036]接种过程中无需使用其他器械转移,防止样本交叉污染的可能性,无需使用接种针接种,防止接种过程中接种针刺伤人造成的生物安全风险等职业暴露问题。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周血接种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种管盖(1)、血液储存管(2)、气囊(3)和软质密封套(4),所述血液储存管(2)的一端敞口,另一端具有接种头(5),所述接种管盖(1)密封所述敞口,并与所述血液储存管(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接种管盖(1)上具有采血针插入部(11),所述气囊(3)与所述血液储存管(2)连接并连通,所述软质密封套(4)密封套设在所述接种头(5)的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外周血接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管盖(1)的中部具有管盖通孔,所述管盖通孔内固定有胶塞(12),所述胶塞(12)的中部厚度小于其边缘处的厚度,所述胶塞(12)的中部形成所述采血针插入部(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外周血接种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囊固定夹(7),所述气囊固定夹(7)固定于所述血液储存管(2)的侧壁,所述气囊(3)与所述气囊固定夹(7)卡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外周血接种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硬质保护套(8),所述硬质保护套(8)套在所述软质密封套(4)的外侧,并与所述软质密封套(4)或所述血液储存管(2)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忠政龙贵萍陈国敏刘婷何兴兴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