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能源电池包的散热系统,包括下壳体、将下壳体内腔分隔成若干电池包安装槽的隔断、安装于隔断内并与所述电池包安装槽相连通的风冷通道、安装于下壳体底部腔体内的冷却液散热系统、上壳体、安装于上壳体内并与风冷通道相连通的风冷系统;所述风冷系统包括嵌设于上壳体表面的风扇、设置于风扇底部的导流罩、设置于导流罩底部的导流管;所述隔断内设置有与所述风冷通道相连通的冷风中转管,所述导流管底端插入冷风中转管内并将风扇吹出的冷风通过风冷通道输送至电池包安装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整个散热系统采用底部冷却液散热,顶部风冷散热,实现冷空气的大面积扩散,对电池包全面快速散热。对电池包全面快速散热。对电池包全面快速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电池包的散热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电池包的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发展,国家开始提倡低碳环保,现在越来越多的汽车生产商都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对可靠性要求、性能指标、功率密度等要求进一步提高。电池包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其工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整车可靠性、安全性以及使用寿命。
[0003]现有技术中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散热系统中散热效果差,当外界温度过高时,不能快速的将热量排除,会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新能源电池包的散热系统。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6]一种新能源电池包的散热系统,包括下壳体、将下壳体内腔分隔成若干电池包安装槽的隔断、安装于隔断内并与所述电池包安装槽相连通的风冷通道、安装于下壳体底部腔体内的冷却液散热系统、上壳体、安装于上壳体内并与风冷通道相连通的风冷系统;
[0007]所述风冷系统包括嵌设于上壳体表面的风扇、设置于风扇底部的导流罩、设置于导流罩底部的导流管;
[0008]所述隔断内设置有与所述风冷通道相连通的冷风中转管,所述导流管底端插入冷风中转管内并将风扇吹出的冷风通过风冷通道输送至电池包安装槽内。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边缘均固定设有安装耳,所述安装耳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安装耳通过螺钉和螺母可拆卸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冷却液散热系统包括冷却液进管、冷却液出管以及两端分别与冷却液进管、冷却液出管连接的蛇形管。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隔断设置为若干个且纵横均匀分布,所述风冷通道包括设置于隔断内的通风内腔以及开设于隔断侧壁表面且与通风内腔相连通的若干出风口。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冷风中转管设置于交叉设置的隔断连接点处,所述隔断与冷风中转管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冷风中转管与隔断连接处开设有与通风内腔相连通的通孔。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相互垂直分布的相邻两个隔断之间对应的冷风中转管外壁开设有预留孔,所述预留孔内铰接有V型旋转板,所述V型旋转板一端延伸至冷风中转管内腔中,另一端延伸至冷风中转管外部并固定连接L型压板,所述L型压板的两个侧板分别与两侧的隔断平行设置。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电池包安装槽长度和宽度分别大于电池包长度和宽度,所述L型压板卡接于电池包靠近冷风中转管的一角外壁。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风冷系统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为圆盖状,并螺纹连接于风扇顶端。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导流管外壁开设有与冷风中转管上通孔相对应的穿孔。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1)本技术整个散热系统采用底部冷却液散热,顶部风冷散热,在风冷向下吹出时,能够配合冷却液,实现冷空气的大面积扩散,对电池包全面快速散热,散热效果好;
[0019]2)本技术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通过导流管和冷风中转管连接,一方面能够实现风冷系统与风冷通道的连通,给电池包风冷散热,另一方面能够定位上壳体和下壳体,方便两者螺纹安装,还保证两者连接的稳定性,一举两得;
[0020]3)本技术通过在冷风中转管四周的四个电池包安装槽内设置L 型压板,L型压板通过V型旋转板铰接于冷风中转管外壁的预留孔内,在上壳体带动导流管与下壳体内的冷风中转管卡接时,能够通过V型旋转板带动L型压板转动,L型压板将电池包压合,保证了电池包的稳定性,并留出供冷风流动的缝隙,大大增加风冷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的下壳体俯视图。
[0023]图3是本技术的图2中A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技术的风冷系统和冷风中转管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下壳体;2、电池包安装槽;3、隔断;4、风冷通道;41、通风内腔;42、出风口;5、冷却液散热系统;51、冷却液进管;52、冷却液出管;53、蛇形管;6、上壳体;7、风冷系统;71、风扇;72、导流罩; 73、导流管;74、过滤网;8、冷风中转管;9、通孔;10、预留孔;11、V 型旋转板;12、L型压板;13、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8]实施例1
[0029]如图1
‑
3所示,一种新能源电池包的散热系统,包括下壳体1、将下壳体1内腔分隔
成若干电池包安装槽2的隔断3、安装于隔断3内并与所述电池包安装槽2相连通的风冷通道4、安装于下壳体1底部腔体内的冷却液散热系统5、上壳体6、安装于上壳体6内并与风冷通道4相连通的风冷系统 7;
[0030]所述风冷系统7包括嵌设于上壳体6表面的风扇71、设置于风扇71底部的导流罩72、设置于导流罩72底部的导流管73、过滤网74,所述过滤网74设置为圆盖状,并螺纹连接于风扇71顶端;
[0031]所述隔断3内设置有与所述风冷通道4相连通的冷风中转管8,所述导流管73底端插入冷风中转管8内并将风扇71吹出的冷风通过风冷通道4 输送至电池包安装槽2内。
[0032]所述上壳体6与下壳体1边缘均固定设有安装耳,所述安装耳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上壳体6和下壳体1的安装耳通过螺钉和螺母可拆卸连接。
[0033]所述冷却液散热系统5包括冷却液进管51、冷却液出管52以及两端分别与冷却液进管51、冷却液出管52连接的蛇形管53。
[0034]所述隔断3设置为若干个且纵横均匀分布,所述风冷通道4包括设置于隔断3内的通风内腔41以及开设于隔断3侧壁表面且与通风内腔41相连通的若干出风口42。
[0035]所述冷风中转管8设置于交叉设置的隔断3连接点处,所述隔断3与冷风中转管8外壁固定连接,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电池包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体(1)、将下壳体(1)内腔分隔成若干电池包安装槽(2)的隔断(3)、安装于隔断(3)内并与所述电池包安装槽(2)相连通的风冷通道(4)、安装于下壳体(1)底部腔体内的冷却液散热系统(5)、上壳体(6)、安装于上壳体(6)内并与风冷通道(4)相连通的风冷系统(7);所述风冷系统(7)包括嵌设于上壳体(6)表面的风扇(71)、设置于风扇(71)底部的导流罩(72)、设置于导流罩(72)底部的导流管(73);所述隔断(3)内设置有与所述风冷通道(4)相连通的冷风中转管(8),所述导流管(73)底端插入冷风中转管(8)内并将风扇(71)吹出的冷风通过风冷通道(4)输送至电池包安装槽(2)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电池包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6)与下壳体(1)边缘均固定设有安装耳,所述安装耳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上壳体(6)和下壳体(1)的安装耳通过螺钉和螺母可拆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电池包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散热系统(5)包括冷却液进管(51)、冷却液出管(52)以及两端分别与冷却液进管(51)、冷却液出管(52)连接的蛇形管(5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电池包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3)设置为若干个且纵横均匀分布,所述风冷通道(4)包括设置于隔断(3)内的通风内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佳,张雪娜,杨乐,贾姝娟,张洪强,叶巍,王赞,白晓亮,刘磊,刘洋博玟,杨彦婷,
申请(专利权)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