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9530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内饰件主体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边板、第二边板及第三边板,内饰件主体贯穿开设第一功能槽孔和第二功能槽孔,内饰件主体的两侧且位于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之间设置有横向连接板,第一边板靠近第二边板一端设置有第一纵向连接板,第二边板靠近第一边板一端设置有第二纵向连接板,第二边板及第三边板之间设置有加强板,内饰件主体、第一边板、第二边板、第三边板及加强板的表面均贴附有增强碳纤维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大大提高了内饰件本身及连接强度,并且保证了第一边板、第二边板和第三边板与内饰件主体的连接强度,避免第一边板、第二边板和第三边板发生变形的概率。边板和第三边板发生变形的概率。边板和第三边板发生变形的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内饰件
,具体为一种碳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内饰件一般安装于汽车的中控室内,传统汽车内饰件一般采用盖状结构,并且直接盖在对应的安装位置,连接性及强度较差,容易发生塌陷或变形的情况,因此,亟待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内饰件主体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边板、第二边板、第三边板及加强板,大大提高了内饰件本身强度,并且通过第一边板、第二边板及第三边板还提高了整体的连接强度;内饰件主体、第一边板、第二边板、第三边板及加强板的表面均贴附有增强碳纤维层,增加第一边板、第二边板和第三边板与内饰件主体的连接强度,避免第一边板、第二边板和第三边板发生变形的概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碳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饰件主体、第一边板、第二边板、第三边板及加强板,所述内饰件主体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边板、第二边板及第三边板,所述内饰件主体贯穿开设第一功能槽孔和第二功能槽孔,所述内饰件主体的两侧且位于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之间设置有横向连接板,所述第一边板靠近第二边板一端设置有第一纵向连接板,所述第二边板靠近第一边板一端设置有第二纵向连接板,所述第二边板及第三边板之间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内饰件主体、第一边板、第二边板、第三边板及加强板的表面均贴附有增强碳纤维层。
[0005]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碳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其中,所述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相互配合,且所述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之间形成连接槽,并通过横向连接板、第一纵向连接板及第二纵向连接板与车体相互配合。
[0006]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碳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其中,所述内饰件主体位于第一功能槽孔边沿设置有下沉台,以提高第一功能槽孔边沿的强度。
[0007]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碳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其中,所述内饰件主体位于第二功能槽孔处设置有下沉环体,以提高第二功能槽孔边沿的强度并且和车体进行配合。
[0008]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碳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其中,所述增强碳纤维层还贴附于横向连接板、第一纵向连接板及第二纵向连接板,以提高横向连接板、第一纵向连接板及第二纵向连接板的强度。
[0009]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碳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其中,所述横向连接板、第一纵向连接板及第二纵向连接板上均开设有连接孔,以实现整体的连接安装。
[0010]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碳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其中,所述内饰件主体、
第一边板、第二边板、第三边板及加强板为一体式结构,保证整体的一体性和结构强度。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内饰件主体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边板、第二边板、第三边板及加强板,大大提高了内饰件本身强度,并且通过第一边板、第二边板及第三边板还提高了整体的连接强度。
[0013](2)内饰件主体、第一边板、第二边板、第三边板及加强板的表面均贴附有增强碳纤维层,增加第一边板、第二边板和第三边板与内饰件主体的连接强度,避免第一边板、第二边板和第三边板发生变形的概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附图1中标识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仰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内饰件主体1、第一边板2、第二边板3、第三边板4、加强板5、第一功能槽孔 6、第二功能槽孔7、横向连接板8、第一纵向连接板9、第二纵向连接板10、下沉台11、下沉环体12。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两侧”、“一端”、“另一端”“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0]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碳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包括内饰件主体1、第一边板2、第二边板3、第三边板4及加强板5,内饰件主体1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边板2、第二边板3及第三边板4,内饰件主体1贯穿开设第一功能槽孔6和第二功能槽孔 7,内饰件主体1位于第一功能槽孔6边沿设置有下沉台11,内饰件主体1位于第二功能槽孔 7处设置有下沉环体12,内饰件主体1的两侧且位于第一边板2和第二边板3之间设置有横向连接板8,第一边板2靠近第二边板3一端设置有第一纵向连接板9,第二边板3靠近第一边板2一端设置有第二纵向连接板10,第一边板2和第二边板3相互配合,且第一边板2和第二边板3之间形成连接槽,并通过横向连接板8、第一纵向连接板9及第二纵向连接板10 与车体相互配合,横向连接板8、第一纵向连接板9及第二纵向连接板10上均开设有连接孔,第二边板3及第三边板4之间设置有加强板5,内饰件主体1、第一边板2、第二边板 3、第三边板4及加强板5为一体式结构,内饰件主体1、第一边板2、第二边板3、第三边板 4及加强板5的表面均贴附有增强碳纤维层,增强碳纤维层还贴附于横向连接板8、第一纵向连接板9及第二纵向连接板10
[0021]安装方法及使用原理:通过模具制得内饰件,该内饰件包括内饰件主体1、第一边板2、第二边板3、第三边板4及加强板5,第一边板2、第二边板3、第三边板4及加强板5有两组且分别设置于内饰件主体1的两侧,内饰件主体1两侧设置有横向连接板8,第一边板2和第二边板3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纵向连接板9和第二纵向连接板10以和车体相配合,最后将增强碳纤维层贴附于内饰件表面,并进行热压真空工艺使增强碳纤维层完全与内饰件相连。本技术结构合理,内饰件主体1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边板2、第二边板3、第三边板4及加强板5,大大提高了内饰件本身强度,并且通过第一边板2、第二边板3及第三边板4还提高了整体的连接强度;内饰件主体1、第一边板2、第二边板3、第三边板4及加强板5的表面均贴附有增强碳纤维层,增加第一边板2、第二边板3和第三边板4与内饰件主体1的连接强度,避免第一边板2、第二边板3和第三边板4发生变形的概率。
[0022]本技术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0023]最后所要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饰件主体(1)、第一边板(2)、第二边板(3)、第三边板(4)及加强板(5),所述内饰件主体(1)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边板(2)、第二边板(3)及第三边板(4),所述内饰件主体(1)贯穿开设第一功能槽孔(6)和第二功能槽孔(7),所述内饰件主体(1)的两侧且位于第一边板(2)和第二边板(3)之间设置有横向连接板(8),所述第一边板(2)靠近第二边板(3)一端设置有第一纵向连接板(9),所述第二边板(3)靠近第一边板(2)一端设置有第二纵向连接板(10),所述第二边板(3)及第三边板(4)之间设置有加强板(5),所述内饰件主体(1)、第一边板(2)、第二边板(3)、第三边板(4)及加强板(5)的表面均贴附有增强碳纤维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纤维增强汽车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板(2)和第二边板(3)相互配合,且所述第一边板(2)和第二边板(3)之间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杭彭坤潘金昌刘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广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