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所述燃烧器包括火盖,包括火盖本体,所述火盖本体上开设有多个第一火孔以及多个第二火孔,多个所述第一火孔排列设置形成第一火孔组,多个所述第二火孔排列设置形成第二火孔组,所述第二火孔组位于所述第一火孔组的内侧或外侧,所述第一火孔之间开设有第一通气槽;供气管,与外界的供气管道连通;分气件,所述分气件的一端与所述供气管连通,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的下侧,所述分气件内开设有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所述第一火孔通过所述第一气道与所述供气管连通,所述第二火孔通过所述第二气道与所述供气管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燃气灶包括上述的燃烧器。述的燃烧器。述的燃烧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
[0001]本技术涉及厨具
,尤其涉及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燃气灶为了解决热负荷较低的问题,一般采用在火盖上设置内外两组火孔,以获得两环火焰,进而提高热负荷。然而,如此设置则容易造成火焰的二次空气补充不充分,致使燃烧产生的CO排放高于标准。
[0003]因此,亟需一种燃烧器的火盖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燃烧器的火盖,能够使得燃气灶具有较大的热负荷,燃烧效率高,CO排放达标。
[0005]上述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一种燃烧器,包括:
[0007]火盖,包括火盖本体,所述火盖本体上开设有多个第一火孔以及多个第二火孔,多个所述第一火孔排列设置形成第一火孔组,多个所述第二火孔排列设置形成第二火孔组,所述第二火孔组位于所述第一火孔组的内侧或外侧,所述第一火孔之间开设有第一通气槽;
[0008]供气管,与外界的供气管道连通;
[0009]分气件,所述分气件的一端与所述供气管连通,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的下侧,所述分气件内开设有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所述第一火孔通过所述第一气道与所述供气管连通,所述第二火孔通过所述第二气道与所述供气管连通。
[0010]可选地,所述分气件内开设有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所述第一火孔通过所述第一气道与所述供气管连通,所述第二火孔通过所述第二气道与所述供气管连通。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通气槽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火孔之间或者间隔多个所述第一火孔设置。
[0012]可选地,所述第二火孔之间也设置有所述第一通气槽,设置在所述第一火孔之间的所述第一通气槽的底侧低于所述第一火孔的底侧和/或设置在第二火孔之间的所述第一通气槽的底侧低于所述第二火孔的底侧。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通气槽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火孔之间或者间隔多个所述第二火孔设置。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火孔组以及所述第二火孔组均呈圆环形设置,并且,所述第一火孔组的中心与所述第二火孔组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0015]可选地,所述火盖本体的上侧还设置有第二通气槽,所述第二通气槽位于所述第一火孔组与所述第二火孔组之间。
[0016]可选地,所述火盖本体的中部还开设有第三通气槽,所述第三通气槽位于所述第一火孔组以及所述第二火孔组的内侧。
[0017]可选地,所述第一火孔以及所述第二火孔均朝向所述火盖的外侧开设。
[0018]可选地,所述第一火孔以及所述第二火孔均朝向所述火盖的内侧开设。
[0019]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上述的燃烧器。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21]本技术提供的燃烧器包括火盖、分气件和供气管。通过在火盖上设置第一火孔组和第二火孔组,提高了燃烧器的热负荷。而通过在第一火孔之间设置第一通气槽,能够使得足够的二次空气能够经由第一通气槽进入第一火孔组与第二火孔组之间,以使得第一火孔组与第二火孔组的之间有足够的二次空气,进而提高了第一火孔和第二火孔处的火焰燃烧的充分性,进而提高了燃烧效率,避免了因燃烧不充分导致CO排放超标的问题。再通过在分气件内开设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第一火孔与第一气道连通,第二火孔与第二气道连通,即为第一火孔和第二火孔均单独开设了气道,以保证对第一火孔和第二火孔输送天然气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燃烧器的燃烧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火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另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火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俯视图;
[0025]图4是图3中A处的剖面图;
[0026]图5是图3中B处的剖面图;
[0027]图6是本技术具体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移除供气管后的俯视图;
[0028]图7是图6中C处的剖面图;
[0029]图8是图6中D处的剖面图;
[0030]图9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另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移除供气管后的俯视图;
[0031]图10是图9中E处的剖面图。
[0032]图中:
[0033]1、火盖;11、火盖本体;12、第一火孔组;121、第一火孔;13、第二火孔组;131、第二火孔;14、第一通气槽;15、第三火孔;16、第二通气槽;17、第三通气槽;
[0034]2、分气件;21、第一气道;22、第二气道;23、第三气道;24、第四气道;3、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说明,但本技术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0036]请参考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火盖,包括火盖本体11,火盖本体11上开设有多个第一火孔121以及多个第二火孔131,多个第一火孔121排列设置形成第一火孔组12,多个第二火孔131排列设置形成第二火孔组13,第二火孔组13位于第一火孔组12的内侧。相邻两
个第一火孔121之间开设有第一通气槽14。通过设置第一火孔组12和第二火孔组13,提高了燃烧器的热负荷。而通过在第一火孔121之间设置第一通气槽14,且第一通气槽14的底侧低于第一火孔121的底侧,能够使得足够的二次空气能够经由第一通气槽14进入第一火孔组12与第二火孔组13之间,以使得第一火孔组12的与第二火孔组13的之间有足够的二次空气,进而提高了第一火孔121和第二火孔131处的火焰燃烧的充分性,进而提高了燃烧效率,避免了因燃烧不充分导致CO排放超标的问题。
[0037]可选地,第一通气槽14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火孔121之间或者间隔多个第一火孔121设置,只要能够设置在第一火孔121之间的第一通气槽14有足有的二次空气进入第一火孔组12与第二火孔组13之间即可。
[0038]为保证二次空气能够从设置在第一火孔121之间的第一通气槽14均匀地进入第一火孔组12与第二火孔组13之间,可选地,第一火孔121均匀设置在火盖本体11上,并且,第一通气槽14也均匀地设置第一火孔12之间。
[0039]可选地,第二火孔131之间也设置有第一通气槽14,设置在第一火孔121之间的第一通气槽14的底侧低于第一火孔121的底侧和/或设置在第二火孔131之间的第一通气槽14的底侧低于第二火孔131的底侧,以提高经由第一通气槽14进入第一火孔组12内以及第二火孔组13外侧的二次空气的量,从而进一步保证第一火孔组12与第二火孔组13之间有足够的二次空气。
[0040]可选地,第一通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火盖(1),包括火盖本体(11),所述火盖本体(11)上开设有多个第一火孔(121)以及多个第二火孔(131),多个所述第一火孔(121)排列设置形成第一火孔组(12),多个所述第二火孔(131)排列设置形成第二火孔组(13),所述第二火孔组(13)位于所述第一火孔组(12)的内侧或外侧,所述第一火孔(121)之间开设有第一通气槽(14);供气管(3),与外界的供气管道连通;分气件(2),所述分气件(2)的一端与所述供气管(3)连通,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11)的下侧,所述分气件(2)内开设有第一气道(21)和第二气道(22),所述第一火孔(121)通过所述第一气道(21)与所述供气管(3)连通,所述第二火孔(131)通过所述第二气道(22)与所述供气管(3)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气槽(14)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火孔(121)之间或者间隔多个所述第一火孔(121)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火孔(131)之间也设置有所述第一通气槽(14),设置在所述第一火孔(121)之间的所述第一通气槽(14)的底侧低于所述第一火孔(121)的底侧和/或设置在第二火孔(131)之间的所述第一通气槽(14)的底侧低于所述第二火孔(131)的底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凯,陈琦,潘叶江,
申请(专利权)人: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