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前路枕骨髁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89120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颈前路枕骨髁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颈前路枕骨髁固定装置为一体成型的三段结构,包括:上段的枕骨髁固定部,中段的寰椎固定部,以及后段的枢椎固定部;枕骨髁固定部的上端部形成为向内的弧形,左侧形成为朝向左后方的弧面,右侧形成为朝向右后方的弧面,以致使枕骨髁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前路枕骨髁;寰椎固定部是水平的,向两侧延伸形成分叉,再向后延伸形成枢椎固定部;寰椎固定部与枢椎固定部形成一定的角度,以致使枢椎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2椎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颈前路枕骨髁固定装置具有较高的稳定可靠性,手术创伤更小,减少手术暴露,术后并发症更少。少。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颈前路枕骨髁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骨科临床器械,尤其涉及一种颈前路枕骨髁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临床上各种类型的颅脊交界疾患较为常见。由于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因此治疗上较为棘手,是脊柱外科治疗上的难点。而对于严重的颅底凹陷伴寰椎枕骨化、严重的寰枢椎脱位、齿突上移进入枕骨大孔等各种病因导致脊髓腹侧受压时,往往需要先经颈前路或经口松解复位或直接切除增生的肉芽组织、瘢痕和骨痂等各种直接致压物,间接或直接地解除脊髓腹侧的压迫因素,完成延脊髓的减压手术,然后再把患者翻过来经颈后路行颅颈固定重建枕寰枢关节的稳定性。而对于这类患者,手术时如果能一期经颈前路或经口松解复位、减压并行颅颈固定融合,将大大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时间,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003]本专利技术人已经在2014年申请了专利技术专利“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专利号:201410384305.7)和技术专利“改进的颈前路斜坡固定装置”(专利号:201420833243.9),然而仍然需要开发有效的对于经颈前路颅颈固定(枕骨髁至颈2椎体)固定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颈前路枕骨髁固定钢板,它是一种改进的专用于经颈前路颅颈固定(枕骨髁至颈2椎体)的固定装置,具有较高的稳定可靠性、手术创伤更小、减少手术暴露、术后并发症更少的效果。
[0005]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颈前路枕骨髁固定,为一体成型的三段结构,包括:上段的枕骨髁固定部,中段的寰椎固定部,以及后段的枢椎固定部;所述枕骨髁固定部的上端呈向下弧形,左、右角分别往左后、右后呈弧面,以致使所述枕骨髁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前路枕骨髁;所述寰椎固定部是水平的,向两侧延伸形成分叉,再向后延伸形成枢椎固定部;所述寰椎固定部与所述枢椎固定部形成一定的角度,以致使所述枢椎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2椎体。
[0006]根据本技术所述的颈前路枕骨髁固定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所述枕骨髁固定部上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个侧螺孔,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螺孔将所述枕骨髁固定部固定于颈前路枕骨髁。
[0007]根据本技术所述的颈前路枕骨髁固定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所述寰椎固定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个侧螺孔,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侧螺孔将所述寰椎固定部固定于寰椎左、右侧块。
[0008]根据本技术所述的颈前路枕骨髁固定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所述枢椎固定部的下端设置两对螺孔,左右对称,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两对螺孔将所述枢椎固定部的下端固定于颈2椎体。
[0009]本技术对前期设计的专门经颈前路颅颈固定的内固定装置进一步改进,提出了一种专用于经颈前路枕骨髁固定(枕骨髁至颈2椎体)的固定装置,能一期行颈前路颅颈固定,患者术中经前路松解减压后而不再需翻身再行后路枕颈固定,较以往使用的斜坡

寰枢椎钢板固定,具有较好的稳定可靠性,而且手术暴露面积更小,大大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时间,更为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颈前路枕骨髁固定装置的主视图。
[0011]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颈前路枕骨髁固定装置的侧视图。
[0012]附图标记:
[0013]1、2:枕骨髁固定部的螺孔;3、4:寰椎固定部两侧的螺孔;5、6、7、8:枢椎固定部下端的螺孔;9:枕骨髁固定部;10:寰椎固定部;11:枢椎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实施例一:本技术所述的颈前路枕骨髁固定装置的制备
[0015]本技术所述的颈前路颅颈固定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由一段弧面的枕骨髁固定部9与一段水平的寰椎固定部10组成;以及枢椎固定部11,从寰椎固定部两侧分别向下的两侧延伸形成。枕骨髁固定部的上端呈向下弧形,左、右角分别往左后、右后呈弧面,以致使所述枕骨髁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前路枕骨髁,寰椎固定部与所述枢椎固定部形成一定的角度,以致使所述枢椎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2椎体。
[0016]如图1所示,枕骨髁固定部9上端呈向下弧形,左、右角分别往左后、右后呈弧面,每一侧分别设置一个侧螺孔1和2,以致能使螺钉通过所述螺孔将所述枕骨髁固定部9固定于颈前路枕骨髁。
[0017]如图1所示,寰椎固定部10的每一侧分别设置一个侧螺孔3和4,以致能使螺钉通过这些侧螺孔将翼板寰椎固定部10固定于寰椎左、右侧块。
[0018]如图1所示,枢椎固定部11的下端设置两对螺孔5、6、7和8,以致能使螺钉通过这些螺孔将枢椎固定部11的下端固定于颈2椎体。
[0019]本技术所述的颈前路枕骨髁固定装置,可以用钢板或类似的材料制成。
[0020]本技术所述的颈前路枕骨髁固定装置的具体尺寸是因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而具体设计。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根据以下尺寸来制备本技术所述的颈前路颅颈固定装置。
[0021]枕骨髁固定部上端呈向下弧形以避开枕骨大孔前缘及斜坡,左右宽40mm,高10mm,向下与寰椎固定部相连,每一侧分别设置一个侧螺孔,由螺钉1和2固定于枕骨髁。寰椎固定部分上宽40mm,下宽35mm,高10mm。寰椎固定部两侧分别设置一个螺孔,螺钉3、4固定于寰椎左右侧块。枢椎固定部分为倒T倾斜段,上宽35mm,下宽30mm,高5mm,倒T形水平段上宽30mm,下宽20mm,高10mm。枢椎固定部下端设置两对螺孔,螺钉5、6、7和8固定于颈2椎体。寰椎固定部与所述枢椎固定部形成一定的角度,角度范围为20
°
至30
°
。固定装置厚度为1.6mm。螺钉直径为3.5mm。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颈前路枕骨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为一体成型的三段结构,包括:上段的枕骨髁固定部,中段的寰椎固定部,以及后段的枢椎固定部;所述枕骨髁固定部的上端部形成为向内的弧形,左侧形成为朝向左后方的弧面,右侧形成为朝向右后方的弧面,以致使所述枕骨髁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前路枕骨髁;所述寰椎固定部是水平的,向两侧延伸形成分叉,再向后延伸形成枢椎固定部;所述寰椎固定部与所述枢椎固定部形成角度,以致使所述枢椎固定部适合贴紧人体颈2椎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前路枕骨髁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寰椎固定部与所述枢椎固定部之间的角度是2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伟林俊育李若瑶刘俊豪蒋晖朱青安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