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化池混合液回流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涉及一种生化池混合液回流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污水处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虽然污水处理技术二级生化段活性污泥法已较为成熟,尤其AAO工艺运用比较广泛,但是这种工艺脱氮效果受混合液回流比大小的影响,除磷效果受回流污泥夹带的溶解氧和硝态氮的影响,因而脱氮除磷效果不可能很高。这种工艺在提高脱氮除磷效果方面仍然存在诸多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为克服上述问题缺陷,提供了一种生化池混合液回流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生化池混合液回流装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装置包括好氧池1、缺氧池Ⅰ2、缺氧池Ⅱ3、缺氧池Ⅲ4、厌氧池5、防水套管6、回流管7、回流泵8、墙体9、过水孔10;
[0006]所述好氧池1、缺氧池Ⅰ2、缺氧池Ⅱ3、缺氧池Ⅲ4、厌氧池5由墙体9分隔组成;
[0007]回流泵8布置在墙体9的侧壁上,回流管7穿越墙体9连接在回流泵8上,防水套管6布置在墙体9中且与回流管7紧密固定连接,墙体9上开设过水孔10。
[0008]进一步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墙体9包括第一墙体9.1、第二墙体9.2、第三墙体9.3、第四墙体9.4、第五墙体9.5、第六墙体9.6、第七墙体9.7、第八墙体9.8、第九墙体9.9、外墙体9.10;除外墙体9.10外,其余均设置在外墙体9.10内部;
[0009]第一墙体9.1在靠近外墙体9.1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化池混合液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好氧池(1)、缺氧池Ⅰ(2)、缺氧池Ⅱ(3)、缺氧池Ⅲ(4)、厌氧池(5)、防水套管(6)、回流管(7)、回流泵(8)、墙体(9)、过水孔(10);所述好氧池(1)、缺氧池Ⅰ(2)、缺氧池Ⅱ(3)、缺氧池Ⅲ(4)、厌氧池(5)由墙体(9)分隔组成;回流泵(8)布置在墙体(9)的侧壁上,回流管(7)穿越墙体(9)连接在回流泵(8)上,防水套管(6)布置在墙体(9)中且与回流管(7)紧密固定连接,墙体(9)上开设过水孔(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化池混合液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墙体(9)包括第一墙体(9.1)、第二墙体(9.2)、第三墙体(9.3)、第四墙体(9.4)、第五墙体(9.5)、第六墙体(9.6)、第七墙体(9.7)、第八墙体(9.8)、第九墙体(9.9)、外墙体(9.10);除外墙体(9.10)外,其余均设置在外墙体(9.10)内部;第一墙体(9.1)在靠近外墙体(9.10)侧壁一定距离设置,第一墙体(9.1)将外墙体(9.10)内部空间分为两部分,及第一部分(S1)和第二部分(S2);在第二部分(S2)内中部设置由第三墙体(9.3)、第五墙体(9.5)、第七墙体(9.7)、第九墙体(9.9)围成的中央区域(M);中央区域(M)为菱形或矩形;第二墙体(9.2)一端与第一墙体(9.1)的中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墙体(9.3)和第九墙体(9.9)相交的端头连接;第四墙体(9.4)一端与外墙体(9.10)的侧壁中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墙体(9.3)和第五墙体(9.5)相交的端头连接;第六墙体(9.6)一端与外墙体(9.10)的侧壁中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五墙体(9.5)和第七墙体(9.7)相交的端头连接;第八墙体(9.8)一端与外墙体(9.10)的侧壁中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七墙体(9.7)和第九墙体(9.9)相交的端头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化池混合液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墙体(9.1)与外墙体(9.10)侧壁围成的第一部分(S1)设置为好氧池(1);所述的第一墙体(9.1)、第二墙体(9.2)、第三墙体(9.3)、第四墙体(9.4)、外墙体(9.10)侧壁围成的区域设置为缺氧池Ⅰ(2);所述的第六墙体(9.6)、第七墙体(9.7)、第八墙体(9.8)、外墙体(9.10)侧壁围成的区域设置为缺氧池Ⅱ(3);所述的第八墙体(9.8)、第九墙体(9.9)、第二墙体(9.2)、外墙体(9.10)侧壁围成的区域设置为缺氧池Ⅲ(4);所述的第四墙体(9.4)、第五墙体(9.5)、第六墙体(9.6)、外墙体(9.10)侧壁围成的区域设置为厌氧池(5);所述的第二部分(S2)包括缺氧池Ⅰ(2)、缺氧池Ⅱ(3)、缺氧池Ⅲ(4)、厌氧池(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化池混合液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墙体(9)上开设过水孔(10)具体为,在缺氧池Ⅰ(2)与厌氧池(5)相邻的第四墙体(9.4)上设置有第一过水孔(10.1);在第三墙体(9.3)上设置有第二过水孔(10.2);在第七墙体(9.7)上设置有第三过水孔(10.3);
在缺氧池Ⅱ(3)与缺氧池Ⅲ(4)相邻的第八墙体(9.8)上设置有第四过水孔(1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航,陈涛,年正,陈涛,王昊,李腾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