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876820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2 1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电子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电子设备包括支撑件和充电线圈组件;充电线圈组件包括呈环状的感应线圈和第一磁吸结构,第一磁吸结构环绕设置于感应线圈的外周侧和/或第一磁吸结构沿感应线圈的内周侧设置;第一磁吸结构由至少两个第一磁钢单元依次拼接形成一体结构的环状,或由至少两个第一磁钢单元相互间隔围成具有断口结构的环状,每一第一磁钢单元包括沿第一磁吸结构的径向依次设置的呈圆弧状的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且第二磁钢设置于第一磁钢的外周侧,其中,第一磁钢沿垂直于第一磁吸结构的轴向的横向充磁,第二磁钢沿轴向充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线圈之间的磁吸力和定位对准精度,提高了充电效率,有较好的漏磁屏蔽效果。的漏磁屏蔽效果。的漏磁屏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无线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无线充电系统是指利用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原理来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原理类似于变压器。其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各有一个线圈,发射端线圈链接有线电源产生电磁信号,接收端线圈感应发射端的电磁信号从而产生电流给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
[0003]然而,现有的无线充电装置与电子设备对准定位困难,容易走位,且容易因错位导致充电效率低,发热增大的问题。
[0004]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位对准精度高,充电效率高,漏磁屏蔽效果好的电子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支撑件和设于所述支撑件上的充电线圈组件;所述充电线圈组件包括呈环状的感应线圈和呈环状的第一磁吸结构,所述第一磁吸结构环绕设置于所述感应线圈的外周侧和/或所述第一磁吸结构沿所述感应线圈的内周侧设置;所述第一磁吸结构由至少两个第一磁钢单元依次拼接形成一体结构的环状,或由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磁钢单元相互间隔围成具有断口结构的环状,每一所述第一磁钢单元包括沿所述第一磁吸结构的径向依次设置的呈圆弧状的第一磁钢和呈圆弧状的第二磁钢,且所述第二磁钢设置于所述第一磁钢的外周侧,其中,所述第一磁钢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磁吸结构的轴向的横向充磁,所述第二磁钢沿所述轴向充磁,所述第一磁钢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磁吸结构的轴向的横向充磁为沿所述第一磁吸结构的径向充磁,或为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磁钢所在的圆弧的弦所在的直线充磁。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磁吸结构的靠近所述支撑件的一面和/或侧面贴设有第一软磁层。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软磁层由软铁材料、非晶材料以及纳米晶软磁材料制成。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磁钢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磁钢的宽度。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磁钢和所述第二磁钢的宽度比例为2:1。
[0011]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无线充电装置和上述的电子设备,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发射线圈组件,所述发射线圈组件包括呈环状发射线圈和呈环状的第二磁吸结构,所述第二磁吸结构环绕设置于所述发射线圈的外周侧和/或所述第二磁吸结构沿所述发射线圈的内周侧设置,且所述第二磁吸结构与所述第一磁吸结构呈同轴设置;所述第二磁吸结构由至少两个第二磁钢单元依次拼接形成一体结构的环状,或由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磁钢单元相互间隔围成具有断口结构的环状,每一所述第二磁钢单元包括沿所述第二磁吸结构的径向依次设置的呈圆弧状的第三磁钢和呈圆弧状
的第四磁钢,且所述第四磁钢设置于所述第三磁钢的内周侧,其中,所述第三磁钢沿垂直于所述第二磁吸结构的轴向的横向充磁,所述第四磁钢沿所述第二磁吸结构的轴向充磁,所述第三磁钢沿垂直于所述第二磁吸结构的轴向的横向充磁为沿所述第二磁吸结构的径向充磁,或为沿垂直于所述第三磁钢所在的圆弧的弦所在的直线充磁,且所述第三磁钢与所述第一磁钢的充磁方向相反,所述第四磁钢与所述第二磁钢的充磁方向相反;所述无线充电装置与所述电子设备配合使用时,所述第一磁钢单元与所述第二磁钢单元错位匹配,且所述第一磁钢与所述第三磁钢的宽度相等且呈中心对齐。
[0012]优选的,所述无线充电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磁吸结构和所述第二磁吸结构之间的保护套及嵌设于所述保护套内的第三磁钢单元,所述第三磁钢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一磁吸结构对应的第五磁钢和/或与所述第二磁吸结构对应的第六磁钢,所述第五磁钢与所述第二磁钢的充磁方向相同,所述第六磁钢与所述第四磁钢的充磁方向相同。
[0013]优选的,所述第二磁吸结构的靠近所述支撑件的一面和/或侧面贴设有第二软磁层。
[0014]优选的,所述第二软磁层由软铁材料、非晶材料以及纳米晶软磁材料制成。
[0015]优选的,所述第三磁钢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四磁钢的宽度。
[0016]优选的,所述第三磁钢和所述第四磁钢的宽度比例为2:1。
[0017]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无线充电系统中,呈环状的所述第一磁吸结构和所述第二磁吸结构用于电子设备和所述无线充电装置的磁吸定位,使得电子设备和无线充电装置之间通过磁吸力进行对准,并且在一定区域内提供回复力自动校准中心位置,保证感应线圈和发射线圈之间中心对齐,降低了无线充电时的涡流损耗,从而提高了充电效率,减少充电时的发热,同时减少了磁钢的体积。另外,所述第一磁吸结构和所述第二磁吸结构的设计,可极大减少背面漏磁,有较大的磁吸力和平移的回复力。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19]图1为本技术无线充电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无线充电系统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1]图3为沿图1中A

A线的剖示图;
[0022]图4为图3中B所示部分的放大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第一磁钢单元和第二磁钢单元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技术第一磁钢单元或第二磁钢单元横向充磁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为本技术第一磁钢单元、第二磁钢单元及第三磁钢单元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8为本技术第一磁钢单元、第二磁钢单元及第三磁钢单元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7]图9为本技术第一磁钢单元、第二磁钢单元及第三磁钢单元的第三实施方式
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请同时参阅图1

6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100,其包括电子设备10和无线充电装置20。
[0030]所述电子设备10包括支撑件1和设于所述支撑件1上的充电线圈组件2;所述充电线圈组件2包括呈环状的感应线圈21和呈环状的第一磁吸结构22,所述第一磁吸结构22环绕设置于所述感应线圈21的外周侧和/或所述第一磁吸结构22沿所述感应线圈21的内周侧设置。
[0031]具体的,所述第一磁吸结构22由至少两个第一磁钢单元221依次拼接形成一体结构的环状,或由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磁钢单元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支撑件和设于所述支撑件上的充电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线圈组件包括呈环状的感应线圈和呈环状的第一磁吸结构,所述第一磁吸结构环绕设置于所述感应线圈的外周侧和/或所述第一磁吸结构沿所述感应线圈的内周侧设置;所述第一磁吸结构由至少两个第一磁钢单元依次拼接形成一体结构的环状,或由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磁钢单元相互间隔围成具有断口结构的环状,每一所述第一磁钢单元包括沿所述第一磁吸结构的径向依次设置的呈圆弧状的第一磁钢和呈圆弧状的第二磁钢,且所述第二磁钢设置于所述第一磁钢的外周侧,其中,所述第一磁钢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磁吸结构的轴向的横向充磁,所述第二磁钢沿所述轴向充磁,所述第一磁钢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磁吸结构的轴向的横向充磁为沿所述第一磁吸结构的径向充磁,或为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磁钢所在的圆弧的弦所在的直线充磁;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保护套,所述保护套内部嵌入第三磁钢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结构的靠近所述支撑件的一面和/或侧面贴设有第一软磁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钢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磁钢的宽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钢和所述第二磁钢的宽度比例为2:1。5.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无线充电装置和如权利要求1

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发射线圈组件,所述发射线圈组件包括呈环状发射线圈和呈环状的第二磁吸结构,所述第二磁吸结构环绕设置于所述发射线圈的外周侧和/或所述第二磁吸结构沿所述发射线圈的内周侧设置,且所述第二磁吸结构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卓帆钟文周凯琦邹习习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精密制造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