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床Z向丝杆的新型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6432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2 1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机床领域的一种机床Z向丝杆的新型布置结构,包括装置本体,装置本体表面设置有挤压装置和降温装置;挤压装置包括电动机和丝杆,电动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的右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转动连接在装置本体的底面中部,丝杆贯穿装置本体并螺纹连接在第二齿轮中部,丝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下模板,下模板的左右两侧均贯穿连接有第一限位杆,第一限位杆的底端贯穿并螺纹连接在装置本体左右两侧,第一限位杆的顶端固定连接在顶板底部左右两侧,顶板中部贯穿并螺纹连接有两组支撑杆,有益于增强模板之间结构的稳定性并对模具进行自动降温,节省能源的同时加速模具成型速度。的同时加速模具成型速度。的同时加速模具成型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床Z向丝杆的新型布置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机床领域,具体是一种机床Z向丝杆的新型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机床是指制造机器的机器,亦称工作母机或工具机,习惯上简称机床。一般分为金属切削机床、锻压机床和木工机床等。现代机械制造中加工机械零件的方法很多:除切削加工外,还有铸造、锻造、焊接、冲压、挤压等。在传统机床对模具进行挤压成型时,由于缺少缺少调节和加固结构,导致在挤压时发生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发生偏移或泄露,造成模具成型质量差,同时在模具成型时对模具的降温手段单一造成降温效果差且浪费能源的问题。
[0003]现有技术中的机床在模具挤压成型中,存在结构稳定性差导致在挤压时发生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发生偏移或泄露,在模具加压成型中对模具的降温效果差且浪费能源的问题。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机床Z向丝杆的新型布置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床Z向丝杆的新型布置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床Z向丝杆的新型布置结构,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表面设置有挤压装置和降温装置;所述挤压装置包括电动机和丝杆,所述电动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右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转动连接在装置本体的底面中部,所述丝杆贯穿装置本体并螺纹连接在第二齿轮中部,所述丝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下模板,所述下模板的左右两侧均贯穿连接有第一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的底端贯穿并螺纹连接在装置本体左右两侧,所述第一限位杆的顶端固定连接在顶板底部左右两侧,所述顶板中部贯穿并螺纹连接有两组支撑杆。
[000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两组所述第一限位杆贯穿并螺纹连接装置本体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一调节螺母,两组所述支撑杆贯穿并螺纹连接顶板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二调节螺母,有益于自由调节顶板和上模板的高度,配合下模板完成挤压成型动作,同时方便不同模具的使用,增强装置的实用性。
[000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动机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固定连接在装置本体的底部,有益于支撑电动机,避免电动机晃动影响第一齿轮和与第二齿轮之间的传动。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顶板的左右两侧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二限位杆的底端贯穿连接有加固框,所述加固框的左右两侧内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齿条,两组所述第二齿条相对一侧均啮合连接有第三齿轮,两组所述第三齿轮远离第二齿条的一侧均啮合连接有第一齿条,两组所述第一齿条远离第三齿轮的一侧均固定连
接在下模板的左右两侧,两组所述第一齿条的正下方设置有贯穿孔,两组所述贯穿孔开设在装置本体顶部,有益于通过挤压装置中下模板的上升运动带动加固框在第二限位杆的限位下,进行垂直下降运动,从而在下模板与上模板完全贴合时,对上模板和下模板的前后两侧进行加固封闭动作,进而提高磨具的挤压效果,并增强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的稳定性。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固框内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加固条,所述加固框的下降距离与下模板的上升距离相同,所述加固条的宽度等于上模板前后两侧外壁与加固框前后两侧内壁的距离,有益于在上模板与下模板贴合时加固条完全覆盖在上模板和下模板的前后两侧,提高对上模板和下模板前后两侧的加固封闭效果,增强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的稳定性。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三齿轮的后侧转动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底端固定连接在装置本体顶部,有益于支撑第三齿轮,避免第三齿轮发生晃动影响第一齿条和与第二齿条之间的上下传动。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降温装置包括两组L型活塞杆,两组所述L型活塞杆分别固定连接在加固框外左右两侧,所述L型活塞杆的底端贯穿连接有喷气盒并固定连接有活塞板,所述活塞板限位滑动连接在喷气盒内,两组所述喷气盒相对一侧底部贯通连接有喷气管,两组所述喷气盒的底部固定连接在装置本体顶部,有益于挤压装置中丝杆带动下模板进行上升运动时,加固框进行同步下降运动,从而带动L型活塞杆推动活塞板在喷气盒内做下降运动,最终使得喷气管喷出气体加速下模板底部空气进行流通,达到加速对模具降温成型的效果。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中,通过电动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的右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转动连接在装置本体的底面中部,丝杆贯穿装置本体并螺纹连接在第二齿轮中部,丝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下模板,完成当电动机启动后带动第一齿轮进行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齿轮进行转动,第二齿轮通过反向螺纹转动配合两组第一限位杆带动丝杆在装置本体中部垂直上升,进而带动下模板进行垂直上升的动作,通过第二限位杆的顶端固定连接在顶板的左右两侧底部,第二限位杆的贯穿连接有加固框,加固框的左右两侧内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齿条,两组第二齿条相对一侧均啮合连接有第三齿轮,两组第三齿轮远离第二齿条的一侧均啮合连接有第一齿条,两组第一齿条远离第三齿轮的一侧均固定连接在下模板的左右两侧,完成当下模板进行垂直上升时,带动左右两侧第一齿条进行垂直上升运动,当两组第一齿条进行垂直上升时,带动两组第三齿轮进行转动,带动两组第二齿条垂直下降,进而使得加固框下降,最终完成加固条对已经贴合后的下模板盒上模板前后两侧进行加固封闭的动作,解决了传统机床对模具挤压时结构稳定性差,容易在挤压时发生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发生偏移或泄露,造成磨具成型质量差的问题,达到了提升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的稳定性和封闭效果。
[0014]2、本技术中,通过L型活塞杆分别固定连接在加固框外左右两侧, L型活塞杆的底端贯穿连接有喷气盒并固定连接有活塞板,活塞板限位滑动连接在喷气盒内,两组喷气盒相对一侧底部贯通连接有喷气管,两组喷气盒的底部固定连接在装置本体顶部,完成加固框的下降带动两组L型活塞杆推动活塞板在喷气盒内做下降运动,最终使得喷气管喷出气体加速下模板底部空气进行流通,加速对模具额降温成型的动作,解决了磨具降温效
果差导致模具成型速度慢且耗费资源的问题,达到了完成自动降温,节省资源的同时增强降温效果,加速模具成型的速度。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中挤压装置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中降温装置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中第三齿轮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19]图中:1、装置本体;2、支撑架;3、电动机;4、第一齿轮;5、第二齿轮;6、丝杆;7、下模板;8、第一限位杆;9、第一调节螺母;10、上模板; 11、支撑杆;12、第二调节螺母;13、顶板;14、第二限位杆;15、加固框; 16、第三齿轮;17、固定杆;18、第一齿条;19、第二齿条;20、加固条; 21、L型活塞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床Z向丝杆的新型布置结构,包括装置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1)表面设置有挤压装置(26)和降温装置(27);所述挤压装置(26)包括电动机(3)和丝杆(6),所述电动机(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4),所述第一齿轮(4)的右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5),所述第二齿轮(5)转动连接在装置本体(1)的底面中部,所述丝杆(6)贯穿装置本体(1)并螺纹连接在第二齿轮(5)中部,所述丝杆(6)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下模板(7),所述下模板(7)的左右两侧均贯穿连接有第一限位杆(8),所述第一限位杆(8)的底端贯穿并螺纹连接在装置本体(1)左右两侧,所述第一限位杆(8)的顶端固定连接在顶板(13)底部左右两侧,所述顶板(13)中部贯穿并螺纹连接有两组支撑杆(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床Z向丝杆的新型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第一限位杆(8)贯穿并螺纹连接装置本体(1)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一调节螺母(9),两组所述支撑杆(11)贯穿并螺纹连接顶板(13)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二调节螺母(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床Z向丝杆的新型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2),所述支撑架(2)的顶部固定连接在装置本体(1)的底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床Z向丝杆的新型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13)的左右两侧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杆(14),所述第二限位杆(14)的底端贯穿连接有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良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尚恩格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