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结构及飞行模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85813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9:32
本申请提供的悬吊结构,通过铰接连接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通过用第一作动筒改变第二支架的姿态、用第二作动筒改变第三支架的姿态,实现对舱体的姿态调整。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虽为串联,但是通过在第二支架上布置第一作动筒和第二作动筒,在竖直方向结构紧凑,为舱体下方留出足够空间用于模拟吊挂作业、索降作业。进一步地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回转盘模拟飞行器偏转方向,第二支架模拟飞行器滚动姿态,第三支架模拟飞行器俯仰姿态,控制方式与直升机实际控制方式接近且姿态变化直观,利于姿态控制。制。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悬吊结构及飞行模拟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飞行器姿态模拟的
,具体地,涉及一种悬吊结构及飞行模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航空工业的高速发展,对飞行仿真模拟装备的需求愈发迫切,六自由度飞行模拟器以其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高逼真度等特点,已经成为飞行员训练和飞行器研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试验仿真设备。已有的一类飞行模拟器是基于地载式六自由度运动平台设计,即由六支电动缸,上、下各六只万向铰链和上、下两个平台组成,下平台固定在地面基础上,借助六只电动缸的伸缩运动,完成上平台在空间六个自由度(α,β,γ,X,Y,Z)的运动,从而可以模拟出各种空间运动姿态。
[0003]直升机是飞行器中重要的分类之一,其作业大量涉及到空地协同任务,直升机成员的训练及空地协同作业技术研究中需要飞行模拟器下方具有可操作空间,但是地载式六自由度运动平台由于其执行机构在下方支撑,不能满足直升机下方可操作空间的需求,难以开展空地协同的机组训练及相应研究。
[0004]申请公布号为CN111369862A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直升机训练系统,其中,在升降盘上分布过个定滑轮,钢索穿过所述定滑轮,通过收放所述钢索改变所述升降盘的姿态,这种调节方式通过钢索向上拉或向下放,钢索长度变化的过程延长了电机输出到姿态变化的反应时间,致使姿态变化反应速度慢,并且钢索收放容易缠绕造成故障,此外该技术方案中钢索的长度需要空间因为压缩了舱体下方的空间,不利于在模拟直升机救援时需要子啊舱体下方进行吊挂作业、索降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之一,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悬吊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模拟飞行器姿态的机构的下方可操作空间受限,难以开展空地协同的机组训练的问题。
[0006]具体地,所述悬吊结构,包括:
[0007]第一支架,包含连接杆和框体,所述连接杆的上端与回转盘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框体连接;
[0008]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铰接;
[0009]第一作动筒,若干所述第一作动筒的第一端相对第一轴线对称的铰接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一作动筒的第二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支架上;
[0010]第二作动筒,若干所述第二作动筒的第一端相对第二轴线对称的铰接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作动筒的第二端铰接在所述第三支架上;
[0011]所述第三支架与舱体连接;
[0012]其中,所述竖直轴线、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互相垂直。
[001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悬吊结构,还包含:
[0014]基座,所述基座上连接所述回转盘,所述回转盘相对于所述基座绕竖直轴线回转;
[0015]所述基座的下表面安装第一齿轮;
[0016]所述回转盘与第二齿轮连接;
[0017]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
[001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上设置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齿轮的中心轴线重合;
[0019]所述基座的上表面连接悬吊架,所述悬吊架安装在所述第一通孔的外围,
[0020]所述悬吊架上设置第一十字梁,所述第一十字梁的交点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上;
[0021]所述回转盘上设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重合;
[0022]所述回转盘上设置第二十字梁,所述第二十字梁的交点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上;
[0023]所述第一十字梁与所述第二十字梁之间设置转筒,所述转筒与二者转动连接。
[002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十字梁上设置连接扣:
[0025]所述连接扣的一端与第一十字梁固定连接,
[0026]所述连接扣的另一端设置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回转盘的下表面滑动或滚动连接。
[002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架包含:
[0028]四棱柱,包含相对所述第一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面和相对所述第二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面,两个所述第一面和两个所述第二面上均设置有所述铰接座;
[0029]第一转轴,其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平行,所述第一转轴安装在所述第一面上;
[0030]第二转轴,其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所述第二转轴安装在所述第二面上;
[0031]其中,所述第二支架通过其上设置的铰接座与所述第一作动筒和第二作动筒连接;所述第一转轴通过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上的轴承座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第二转轴通过安装在所述第三支架上的轴承座与所述第三支架连接。
[003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的框体包含:
[0033]边框,所述边框通过连接爪与所述第一作动筒铰接;
[0034]内框,包含中心部和支部,所述中心部通过所述支部与所述边框连接,在所述中心部上安装用于与所述第二支架铰接的轴承座。
[003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支架包含:
[0036]上框,所述上框通过连接爪与所述第二作动筒铰接;
[0037]下框,所述下框与所述舱体连接。
[003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爪包含:
[0039]上部,其上表面与所述第一作动筒和所述第二作动筒铰接;
[0040]下部,设置若干指端,所述指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固接;
[0041]其中,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通过螺栓连接。
[004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一转轴设置在第二转轴的下方;
[0043]所述第三支架的上框位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上方;
[0044]所述第三支架的下框位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下方。
[0045]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飞行模拟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悬吊结构,还包含:
[0046]支撑体,所述支撑体上设置滑轨,所述滑轨上配置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回转盘连接;
[0047]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带动所述回转盘转动的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作动筒及所述第二作动筒的输出。本申请提供的悬吊结构,通过铰接连接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通过用第一作动筒改变第二支架的姿态、用第二作动筒改变第三支架的姿态,实现对舱体的姿态调整。
[0048]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虽为串联,但是通过在第二支架上布置第一作动筒和第二作动筒,在竖直方向结构紧凑,为舱体下方留出足够空间用于模拟吊挂作业、索降作业。
[0049]进一步地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回转盘模拟飞行器偏转方向,第二支架模拟飞行器滚动姿态,第三支架模拟飞行器俯仰姿态,控制方式与直升机实际控制方式接近且姿态变化直观,利于姿态控制。
[0050]为了进一步清楚的阐述,本申请公开的实施例的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公开的实施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51]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创造,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限制。
[0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悬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包含连接杆和框体,所述连接杆的上端与回转盘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框体连接;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铰接;第一作动筒,若干所述第一作动筒的第一端相对第一轴线对称的铰接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一作动筒的第二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支架上;第二作动筒,若干所述第二作动筒的第一端相对第二轴线对称的铰接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作动筒的第二端铰接在所述第三支架上;所述第三支架与舱体连接;其中,所述竖直轴线、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互相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吊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基座,所述基座上连接所述回转盘,所述回转盘相对于所述基座绕竖直轴线回转;所述基座的下表面安装第一齿轮;所述回转盘与第二齿轮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置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齿轮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基座的上表面连接悬吊架,所述悬吊架安装在所述第一通孔的外围,所述悬吊架上设置第一十字梁,所述第一十字梁的交点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上;所述回转盘上设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重合;所述回转盘上设置第二十字梁,所述第二十字梁的交点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上;所述第一十字梁与所述第二十字梁之间设置转筒,所述转筒与二者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十字梁上设置连接扣:所述连接扣的一端与第一十字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扣的另一端设置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回转盘的下表面滑动或滚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包含:四棱柱,包含相对所述第一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面和相对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晗高少辉杨拯缪秋云曹文娟唐利萍田晓红
申请(专利权)人:海丰通航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