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5313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9:15
提供一种具有柱状连接部的阳端子与具有筒状连接部的阴端子之间的压接力的设定自由度大、能够确保阴阳端子间的接触面积大且稳定的新颖结构的阴端子。阴端子(10)包括:筒状连接部(24),构成为包括相互对置配置的第1周壁部(12)和第2周壁部(14),与阳端子(20)的圆柱状连接部(22)导通连接;弹压单元(64),将第1周壁部(12)与第2周壁部(14)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弹压;以及圆弧状突部(34),第1周壁部(12)和第2周壁部(14)的至少一方具有截面圆弧状的内表面(18),圆弧状突部(34)设置于内表面(18),在内表面(18)的周向延伸并且向径向内方突出,第1周壁部(12)和第2周壁部(14)能够进行对抗弹压单元(64)的弹压力的分离移位。压单元(64)的弹压力的分离移位。压单元(64)的弹压力的分离移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阴端子


[0001]本公开涉及具有与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导通连接的筒状连接部的阴端子。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使用如下电连接结构:其采用被称为销端子等的具有大致圆柱状的柱状连接部的阳端子、和被称为套筒端子等的具有大致圆筒状的筒状连接部的阴端子的阴阳型端子。并且,在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的内部采用保持阴阳端子间的接触状态的结构。例如,在日本特开2016

24901号公报(专利文献1)记载的阴端子中,在筒状连接部的内部设置有从顶端开口部向后方折回的弹性接触片。通过该弹性接触片的弹性复原力,弹性接触片的端部按压于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阳端子和阴端子保持为接触状态而实现电连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

2490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4]但是,在这样的现有结构的阴端子中,通过弹性接触片的端部按压于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从而阳端子和阴端子保持为接触状态。因此,有时弹性接触片向阳端子侧的压接力的设定自由度小,难以使阴阳端子间以需要大小的接触压力抵接。而且,因为弹性接触片的端部侧压接于阳端子侧,所以固有难以确保阳端子和阴端子的接触面积大且稳定的问题。
[0005]因此,以提供具有柱状连接部的阳端子和具有筒状连接部的阴端子之间的压接力的设定自由度大、能够确保阴阳端子间的接触面积大且稳定的新颖结构的阴端子为目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06]本公开的阴端子包括:筒状连接部,构成为包括相互对置配置的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与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导通连接;弹压单元,将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弹压;以及圆弧状突部,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的至少一方具有截面圆弧状的内表面,所述圆弧状突部设置于该内表面,在该内表面的周向延伸并且向径向内方突出,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能够对抗所述弹压单元的弹压力分离移位。专利技术效果
[0007]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相对于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的压接力的设定自由度大、能够确保接触面积大且稳定的阴端子。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阴端子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阴端子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阴端子的仰视图。图4是图2中的IV

IV剖视图。图5是图4所示的阴端子零件的剖视图,是示出一对重叠板部被弹压单元弹压前的状态的图。图6是图2中的VI

VI剖视放大图。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阴端子的立体图。图8是图7中的VIII

VIII剖视图。图9是图8所示的阴端子零件的剖视图,是示出一对重叠板部被弹压单元弹压前的状态的图。图10是图7中的X

X剖视放大图。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阴端子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中的XII

XII剖视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阴端子零件的剖视图,是示出一对重叠板部被弹压单元弹压前的状态的图。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阴端子的立体图。图15是图14所示的阴端子的俯视图。图16是图15中的XVI

XVI剖视图。图17是图15中的XVII

XVII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公开的阴端子,(1)包括:筒状连接部,构成为包括相互对置配置的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与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导通连接;弹压单元,将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弹压;以及圆弧状突部,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的至少一方具有截面圆弧状的内表面,所述圆弧状突部设置于该内表面,在该内表面的周向延伸并且向径向内方突出,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能够进行对抗所述弹压单元的弹压力的分离移位。
[0010]根据本公开的阴端子,与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导通连接的筒状连接部构成为包括相互对置配置的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并且,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被弹压单元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弹压,能够对抗弹压力相互分离移位。因此,在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压入到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时,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对抗弹压单元的弹压力相互分离移位,容许柱状连接部向筒状连接部的压入。在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压入后,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的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维持成被弹压单元的弹压力向相互接近方向弹压的状态。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阴阳端子间的压接状态。特别是,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相对于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的压接力通过调整将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向接近方向弹压的弹压单元而能够任意设定,所以能够以较大的自由度设定阴阳端子间的压接力。
[0011]而且,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的至少一方具有截面圆弧状的内表面,在该内表面设置有在该内表面的周向延伸并且向径向内方突出的圆弧状突部。故此,能够以高接触压
力使圆弧状突部与压入到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的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的外周面的宽广范围压接,能够确保阴阳端子间的接触面积宽广且稳定。特别是在阳端子具有圆柱状的连接部的情况下,能够确保进一步宽广且稳定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因为在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的至少一方的内表面设置有在该内表面的周向延伸并且向径向内方突出的圆弧状突部,所以在向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插入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的动作中,通过圆弧状突部,产生插入力的最大量。由此,作业人员在阳端子越过圆弧状突部向内方插入时,能够感觉到脱离插入力的最大量而达到插入完成位置,能够检测阳端子和阴端子正规嵌合。
[0012](2)优选的是,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双方具有截面圆弧状的内表面,在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双方的所述内表面分别设置有所述圆弧状突部。能够使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以进一步宽广的接触面积稳定地接触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的外周面。
[0013](3)优选的是,在上述(1)中,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双方具有截面圆弧状的内表面,在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的一方的所述内表面设置有所述圆弧状突部,在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的另一方的所述内表面,在沿周向分隔的多个部位设置有在该内表面的轴方向延伸并且向径向内方突出的线状接触部。在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的另一方的内表面突出设置的在轴方向延伸的线状接触部在沿周向分隔的多个部位与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线接触并压接。由此,即使是摇动从电线传递到阳端子的情况,也能够通过阳端子向多个线状接触部的抵接来阻止阳端子的摇动移位。故此,通过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的一方的圆弧状突部,能够以高接触压力与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的外周面的宽广范围压接,并且能够通过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的另一方的多个线状接触部阻止阳端子的摇动移位,能够同时达成向阳端子的接触面积的增大和阳端子的稳定保持。另外,也可以在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的一方的内表面,在从圆弧状突部向轴方向分隔的区域设置有多个线状接触部,也可以在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的另一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阴端子,包括:筒状连接部,构成为包括相互对置配置的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与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导通连接;弹压单元,将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弹压;以及圆弧状突部,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的至少一方具有截面圆弧状的内表面,所述圆弧状突部设置于该内表面,在该内表面的周向延伸并且向径向内方突出,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能够进行对抗所述弹压单元的弹压力的分离移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端子,其中,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双方具有截面圆弧状的内表面,在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双方的所述内表面分别设置有所述圆弧状突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端子,其中,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双方具有截面圆弧状的内表面,在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的一方的所述内表面设置有所述圆弧状突部,在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的另一方的所述内表面,在沿周向分隔的多个部位设置有在该内表面的轴方向延伸并且向径向内方突出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岛诚道逢泽胜彦井田恭平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