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火力发电与储能集装箱的组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85074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火力发电与储能集装箱的组合系统。冷却塔中冷却的流体不仅可以用来冷却火力发电设备,还可以对储能集装箱内的储能电池进行冷却;流经火力发电设备之后的具有一定余热的流体也可以对储能集装箱内的储能电池进行加热。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火力发电与储能集装箱的组合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多能互补,充分利用电厂余热资源,避免热能的无效散失,极大地节省了能源。极大地节省了能源。极大地节省了能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火力发电与储能集装箱的组合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火力发电与储能集装箱的组合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调频是火力发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电机组需要不断调整出力来响应电网频率的变化,长期的调频任务会对机组寿命、发电成本以及电能质量产生影响。随着储能技术的进步,利用大规模储能装置辅助火电调频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能够承担调频过程中的大功率脉冲式充放电条件,并且拥有能量密度大、运行成本低、收益潜能巨大等优点,因此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
[0003]由于锂离子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的影响,储能电站的最佳使用温度范围在0~45℃之间,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必须配备电池热管理系统。当电池发热严重时通过冷却系统给电池降温,当外界环境温度过低时通过加热系统给电池加热,从而充分保障电池的循环性能及安全性能。然而,热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同样需要消耗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频储能电站的储能效率及收益。
[0004]火力发电系统中需要配备大型水冷机组,利用循环冷却水对凝汽器等装置进行冷却,经过凝汽器之后循环水温度将升至40~60℃。此时,循环水中的这部分低品位热很难回收利用,只能通过冷却塔将热量排放到空气中,实现冷却水的循环使用。因此,冷却塔中的循环水在发电过程中将散失大量的热能,如果对循环水中的余热进行合理利用,将会对电厂能效的提高产生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火力发电与储能集装箱的组合系统。冷却塔中冷却的流体不仅可以用来冷却火力发电设备,还可以对储能集装箱内的储能电池进行冷却;流经火力发电设备之后的具有一定余热的流体也可以对储能集装箱内的储能电池进行加热。通过本专利技术的火力发电与储能集装箱的组合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多能互补,充分利用电厂余热资源,避免热能的无效散失,极大地节省了能源。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火力发电与储能集装箱的组合系统,该组合系统包括火力发电子系统、储能集装箱子系统和循环管路系统,火力发电子系统包括火力发电设备、冷却塔,储能集装箱子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储能集装箱,循环管路系统包括设有第一低温管路和第一中温管路的冷却循环回路以及设有第一高温管路和第二中温管路的加热循环回路。在冷却循环回路中,冷却塔经由第一低温管路连接于储能集装箱从而利用经冷却塔冷却的流体对储能集装箱进行冷却,储能集装箱经由第一中温管路连接于冷却塔用以将在储能集装箱中热交换升温后的流体输入冷却塔中进行冷却;在加热循环回路中,火力发电设备经由第一高温管路连接于储能集装箱从而利用经火力发电设备加热的流体对储能集装箱进行加热,储能集装箱经由第二中温管路连接于冷却塔用以将在储能集装箱中热交换降温后
的流体输入冷却塔中进行冷却。利用火力发电子系统的冷却塔和流体可以对储能集装箱内部进行冷却,从而无需对储能集装箱设置额外的流体储罐和大型冷却设备。被火力发电设备所加热的流体可以用于对储能集装箱内部进行加热,从而充分利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另外当流体对储能集装箱加热之后,流体的温度会进一步降低,因此流体在进入冷却塔进行冷却时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火力发电子系统中还可包括火力发电子系统高温管路和火力发电子系统低温管路,冷却塔经由火力发电子系统低温管路连接于火力发电设备用以对火力发电设备进行冷却,火力发电设备经由火力发电子系统高温管路连接冷却塔用以将冷却火力发电设备的具有余热的流体输入冷却塔中进行冷却。也就是说,流体可以在火力发电子系统中形成一个循环,首先低温流体在火力发电设备处吸收热量,之后进入冷却塔中进行降温,在冷却塔中冷却后的流体再次进入火力发电设备对其进行冷却。第一低温管路可以与火力发电子系统低温管路流体连通,从而经冷却塔冷却的流体可以经由火力发电子系统低温管路来冷却火力发电设备、也可以经由第一低温管路进入储能集装箱以便对储能集装箱内的电池进行冷却。第一高温管路可以与火力发电子系统高温管路流体连通,从而冷却火力发电设备之后的具有余热的流体可以直接进入冷却塔进行冷却、也可以经由第一高温管路进入储能集装箱以便对储能集装箱内的电池进行加热。
[0008]在第一低温管路上还可设置冷却装置,用以对第一低温管路内的流体进一步冷却。第一低温管路中的流体的温度可以低于10℃。在第一高温管路上还可设置加热装置,用以对第一高温管路内的流体进一步加热。第一高温管路中的流体的温度可以为60~90℃。
[0009]在储能集装箱子系统中,可以利用管路的布置以及控制阀的设置来实现各个储能集装箱的并联温度控制、串联温度控制或独立温度控制。下面,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储能集装箱子系统的几个示例。
[0010]在储能集装箱子系统中可包括与各个储能集装箱连接的第一并联管路以及与各个储能集装箱连接的第二并联管路,第一并联管路分别经由控制阀与第一高温管路连通以及与第一低温管路/第一中温管路连通,第二并联管路分别经由控制阀与第二中温管路连通以及与第一中温管路/第一低温管路连通。例如,在储能集装箱子系统中,第一并联管路中的多个支管分别与多个储能集装箱相连,第一并联管路的总管经由控制阀分别与第一高温管路和第一中温管路连通;第二并联管路中的多个支管分别与多个储能集装箱相连,第二并联管路的总管经由控制阀分别与第一低温管路和第二中温管路连通。多个储能集装箱可以同时进行加热或者同时进行冷却。在加热过程中,第一高温管路上的控制阀和第二中温管路上的控制阀开启,第一高温管路中的流体经由第一并联管路的总管和支管进入多个储能集装箱中,在储能集装箱中热交换后的流体经由第二并联管路的支管和总管进入第二中温管路中。在冷却过程中,第一低温管路上的控制阀和第一中温管路上的控制阀开启,第一低温管路中的流体经由第二并联管路的总管和支管进入多个储能集装箱中,在储能集装箱中热交换后的流体经由第一并联管路的支管和总管进入第二中温管路中。另外,可以在第一并联管路的支管上或第二并联管路的支管上设置单独的控制阀,从而可以实现针对某个或某些储能集装箱单独进行加热或冷却。第一并联管路可以与第二并联管路直接连通,或者第一并联管路可以经由集装箱内设置的管路与第二并联管路连通。
[0011]在储能集装箱子系统中可包括第一串联管路、中间串联管路和第二串联管路,多个储能集装箱经由中间串联管路串联连接,第一串联管路的一端连接于串联储能集装箱中
的首个储能集装箱并且另一端分别经由控制阀与第一高温管路连通以及与第一中温管路/第一低温管路连通,第二串联管路的一端连接于串联储能集装箱中的末尾储能集装箱并且另一端分别经由控制阀与第一低温管路/第一中温管路连通以及与所述第二中温管路连通。例如,在储能集装箱子系统中,第一串联管路可连接于第一高温管路和第一中温管路,第一串联管路连接于多个储能集装箱中的第一个储能集装箱,多个集装箱利用串联管路相互串联,最后一个储能集装箱连接于第二串联管路,第二串联管路可连接于第二中温管路和第一低温管路。在加热过程中,第一高温管路上的控制阀和第二中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火力发电与储能集装箱的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系统包括火力发电子系统、储能集装箱子系统和循环管路系统,所述火力发电子系统包括火力发电设备、冷却塔,所述储能集装箱子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储能集装箱,所述循环管路系统包括设有第一低温管路和第一中温管路的冷却循环回路以及设有第一高温管路和第二中温管路的加热循环回路,在所述冷却循环回路中,所述冷却塔经由所述第一低温管路连接于所述储能集装箱从而利用经所述冷却塔冷却的流体对所述储能集装箱进行冷却,所述储能集装箱经由所述第一中温管路连接于所述冷却塔用以将在所述储能集装箱中热交换升温后的流体输入所述冷却塔中进行冷却;在所述加热循环回路中,所述火力发电设备经由所述第一高温管路连接于所述储能集装箱从而利用经所述火力发电设备加热的流体对所述储能集装箱进行加热,所述储能集装箱经由所述第二中温管路连接于所述冷却塔用以将在所述储能集装箱中热交换降温后的流体输入所述冷却塔中进行冷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力发电与储能集装箱的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火力发电子系统中还包括火力发电子系统高温管路和火力发电子系统低温管路,所述冷却塔经由所述火力发电子系统低温管路连接于所述火力发电设备用以对所述火力发电设备进行冷却,所述火力发电设备经由所述火力发电子系统高温管路连接于所述冷却塔用以将冷却所述火力发电设备的具有余热的流体输入所述冷却塔中进行冷却,所述第一低温管路与所述火力发电子系统低温管路流体连通,所述第一高温管路与所述火力发电子系统高温管路流体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力发电与储能集装箱的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低温管路上设置冷却装置,用以对所述第一低温管路内的流体进一步冷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力发电与储能集装箱的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低温管路中的流体的温度低于10℃。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力发电与储能集装箱的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高温管路上设置加热装置,用以对所述第一高温管路内的流体进一步加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长宝侯凯陈永翀汪科郝文波朱峰张彬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