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极电极中,能做到即使极数增加,其电极部分也无需加长。主体4由圆筒形的第1绝缘体41、配置在其周围的圆筒形的第2绝缘体42、及把手盖43构成。在第1绝缘体41的中心位置突出设置针电极11,在第2绝缘体42的内周表面及外周表面上分别按重叠状配置由圆筒体构成的套筒电极2、3。(*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极插头本专利技术涉及以多极插孔作为配对连接器使用的多极插头。图9中示出了以往在音响设备等上使用的多极插头P的主要部分。图中例举的多极插头P为3极插头,备有3个电极111、112、113的轴部110在具有电绝缘性的插头主体100上伸出,在该轴部110上,3个电极111、112、113中间相隔着绝缘环121、122沿轴部110的轴向并排排列。而且,一般地说,轴部110的直径D如为3.5mm的插头,其长度L约为14mm,其中,最靠根部的电极111的长度L1约为4.5mm,中间部的电极112的长度L2约为2.5mm,前端部113的长度L3约在4.5mm左右。而在轴部110的直径D为2.5mm的小型插头的情况下,其基准长度L为11mm左右。另一方面,如图9中的插头P所示,在以多个电极在其主体上沿轴向并排排列的多极插头作为配对连接器使用的多极插孔中,在该插孔的主体内必须沿插头的插入方向并排设置与该插头的电极相对应的多个电极。可是,近来在音响设备或者汽车导向设备等中,在将多极插头插入设置在设备侧的多极插孔时或拔出时,推荐的作法是尽可能减小插入或拔出所需要的空间。但是,如图9中说明的现有的插头100所示,其设在轴上的多个电极沿轴向并排排列,如果增加极数,轴部的长度也就要相应地-->加长,所以缩短插头的轴部长度以减小插入多极插孔所需空间的作法就受到限制。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情况而开发的,其目的是通过将多个电极同心排列而提供一种即使极数增加也无需使电极部分的长度加长的多极插头。与权利要求1有关的专利技术所指的是,在插头主体上突出设置针电极及由按同心状相对于该针电极配置的圆筒体构成的多个套筒电极。与权利要求2有关的专利技术所指的是,插头主体由圆筒形的第1绝缘体、配置在其周围的圆筒形第2绝缘体、及把手盖构成,针电极在第1绝缘体的中心位置突出设置,在第2绝缘体的内周表面及外周表面上分别按重叠状配置着由圆筒体构成的套筒电极。如采用上述结构,则即使极数增加也无需使电极部分的长度加长。并且,在与权利要求2有关的专利技术中,2个套筒电极由第2绝缘体的内周表面及外周表面支承,所以这些电极的抗变形性提高。与权利要求3有关的专利技术所指的是,将上述的多个套筒电极的前端配置在同一齐平位置,将针电极的前端配置在不从套筒电极的前端伸出的位置,如采用上述结构,则容易损坏的针电极受到套筒电极的保护,所以很难造成针电极的损坏。与权利要求4有关的专利技术所指的是,在上述的插头主体上设有与其联成一体的在与各电极的轴向成正交的方向上伸出的头部,与各电极连接的导线从该头部穿入。如采用上述结构,则不仅能起到关于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所说明的作用,而且能缩短包含主体在内的整个插头的长度。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形态的多极插头的纵剖面图。-->图2是该插头的正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形态的多极插头的纵剖面图。图4是该插头的正视图。图5是表示作为上述多极插头的配对连接器使用的多极插孔的内部结构的垂直剖面图。图6是表示该插孔内部结构的其他部分的垂直剖面图。图7是该插孔的仰视图。图8是表示多极插头和多极插孔的连接状态的剖面图。图9是表示现有的多极插头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符号说明〕P 多极插头1 针电极2 第1套筒电极3 第1套筒电极4 主体21、31套筒电极的前端41 第1绝缘体42 第2绝缘体43 把手盖44 头部51、52、53导线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形态的多极插头P的纵剖面图。图2是该插头P的正视图。-->该多极插头P是3极式的,具有3个电极1、2、3,这些电极1、2、3突出设置在电绝缘性良好的合成树脂制主体4上。在图中例举的多极插头P中,主体4由圆筒形的第1绝缘体41、配置在其周围的圆筒形的第2绝缘体42、及把手盖43构成,在把手盖43上设有与其联成一体的在与电极1、2、3的轴向成直角交叉的方向上伸出的头部44。而且,在头部44上形成使其具有挠性的多条凹沟45,在形成这些凹沟45的部位成为薄壁。所谓上述3个电极指的是针电极1、由圆筒体构成的第1套筒电极2、及由圆筒体构成的第2套筒电极3。针电极1备有与球形头部11邻接的细颈部12,根部13以压入形式固定在上述第1绝缘体41的中心。第1套筒电极2以压入形式固定在上述第1绝缘体41与第2绝缘体42之间形成的间隙内,而第2套筒电极3以压入形式固定在上述第2绝缘体42与把手盖43之间形成的间隙内。第1套筒电极2重叠在第2绝缘体42的内周表面上,第2套筒电极3重叠在第2绝缘体的外周表面上。因此,第1套筒电极2和第2套筒电极3由第2绝缘体42支承,构成了这种不容易变形的抗变形性优良的结构。针电极1、第1套筒电极2、及第2套筒电极3相互之间按同心状配置,而且,将2个套筒电极2、3的前端21、31配置在同一齐平位置,将针电极1的前端(头部11的顶部)配置在不从套筒电极2、3的前端21、31伸出的位置。在针电极1的后端部和2个套筒电极2、3的各后端部分别设有端子部14、22、32,在这些端子部14、22、32上焊接着各导线51、52、53的导体。54、55、56表示焊接部位。上述各导线51、52、53作为1根电线5从上述把手盖43的头部44穿入。-->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形态的多极插头P的纵剖面图,图4是该插头P的正视图。在该实施形态中,与图1和图2说明形态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把手盖的头部44是沿针电极1和2个套筒电极2、3的轴向伸出,其他方面与图1和图2所说明的完全相同。因此,为简化说明起见,对于与图1和图2说明过的部分相同的或相对应的部分标以同样的符号,其说明从略。如将图1和图2示出的多极插头P及图3和图4示出的多极插头P(以上两者称为专利技术品)与图9说明过的现有的多极插头P(称其为现有品)进行比较,则因现有品的3个电极111、112、113沿轴向并排排列,所以3个电极1、2、3按同心状构成的专利技术品,其电极1、2、3从主体4伸出的长度L0有可能比现有品缩短。具体地说,其伸出长度L0可以确定为与现有品的最靠根部的电极111的长度L1相同的长度即4.5mm。因此,专利技术品中的3个电极1、2、3的长度都在现有品的最靠根部的电极111的长度L1的范围内。另外,如将图1和图2示出的多极插头P(第1专利技术品)与图3和图4示出的多极插头P(第2专利技术品)进行比较,则因在第1专利技术品中把手盖43的头部44在与电极1、2、3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伸出,所以比把手盖43的头部44沿电极1、2、3的轴向伸出的第2专利技术品更短。以下,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多极插头P的配对连接器使用的多极插孔J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该插孔J的内部结构的垂直剖面图。图6是表示该插孔J内部结构的其他部分的垂直剖面图。图7是该插孔J的仰视图。-->该多极插孔J是3极式的,具有3种电极6、7、8,这些电极6、7、8组装在电绝缘性良好的合成树脂制主体9内。在图中例举的多极插孔J中,主体9由主体主部91及盖92构成,在主体的主部91上沿着假想的同心圆设有1个环形凹槽93及位于该环形凹槽93中心的中心凹槽94。在该多极插孔J中,所谓上述3种电极指的是配置在中心凹槽94内的中心电极6、偏向环形凹槽93内周部配置的1个第1电极7、及偏向环形凹槽93外周部配置的1个第2电极8。中心电极6备有用弹簧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在插头主体上突出设置针电极及相对于该针电极按同心状配置的圆筒体构成的多个套筒电极。2.一种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插头主体由圆筒形的第1绝缘体、配置在其周围的圆筒形第2绝缘体、及把手盖构成,针电极在第1绝缘体的中心位置突出设置,在第2绝缘体的内周表面及外周表面上分别按重叠状配置着由圆筒体构成的套筒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5-9-25 246260/951.一种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在插头主体上突出设置针电极及相对于该针电极按同心状配置的圆筒体构成的多个套筒电极。2.一种多极插头,其特征在于:插头主体由圆筒形的第1绝缘体、配置在其周围的圆筒形第2绝缘体、及把手盖构成,针电极在第1绝缘体的中心位置突出设置,在第2绝缘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谷晴美,松本弘次,
申请(专利权)人:星电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