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极片、电池极芯、电池和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84426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极片及具有该电池极片的电池极芯、电池和用电装置,电池极片包括集流体和由集流体裁切而成的极耳,集流体的至少一面设置有活性材料层,极耳的同面设置与活性材料层具有间隙的功能涂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功能涂层与活性材料层之间设置有间隙,避免材料互混,保证涂覆时CCD实时识别涂覆宽度,保证涂覆宽度在设置范围内,功能涂层提高极耳支撑强度,减少毛刺产生,降低极耳翻折率,提升后续工序优率,提升电池安全性及可靠性。提升电池安全性及可靠性。提升电池安全性及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极片、电池极芯、电池和用电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极片、电池极芯、电池和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满足用电设备对电池容量的要求,通常采用较薄的极片箔材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在极片箔材较薄的情况下,模切工序产生的毛刺较多,且其模切得到的极耳的支撑作用较弱,容易出现极耳下塌的问题。除此之外,较薄的极耳,在后续的卷绕工序中,容易出现褶皱、翻折或破损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自动化生产的效率和优率。
[0003]现有技术中,正负极片边缘的空铜铝箔上会涂覆的功能涂层与活性材料层相连接,功能涂层与活性材料层会产生互混的问题,导致在CCD识别活性材料层的涂覆宽度时,无法区分识别出正确的活性材料层的涂覆宽度,从而造成活性材料层的宽度无法实时观察及调整。
[0004]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电池极片,其功能涂层与活性材料层之间留有使两者不接触的间隙,避免互混,保证涂覆时CCD实时识别活性材料层及功能涂层的涂覆宽度,且其功能涂层提高极耳的支撑强度,减少后续工序的毛刺产生,降低极耳翻折率,提升后续加工工序的优率,保证电池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极片,其功能涂层与活性材料层之间留有使两者不接触的间隙,避免互混,保证涂覆时CCD实时识别活性材料层及功能涂层的涂覆宽度,且其功能涂层提高极耳的支撑强度,减少后续工序的毛刺产生,降低极耳翻折率,提升后续加工工序的优率,保证电池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0006]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极芯,包括上述的电池极片,保证涂覆时CCD实时识别活性材料层及功能涂层的涂覆宽度,且其功能涂层提高极耳的支撑强度,减少后续工序的毛刺产生,降低极耳翻折率,提升后续加工工序的优率,保证电池极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0007]本技术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括上述的电池极芯,保证涂覆时CCD实时识别活性材料层及功能涂层的涂覆宽度,且其功能涂层提高极耳的支撑强度,减少后续工序的毛刺产生,降低极耳翻折率,提升后续加工工序的优率,保证电池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0008]本技术的目的之四在于,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的电池,保证涂覆时CCD实时识别活性材料层及功能涂层的涂覆宽度,且其功能涂层提高极耳的支撑强度,减少后续工序的毛刺产生,降低极耳翻折率,提升后续加工工序的优率,保证用电装置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极片,包括集流体和由集流体裁切而成的极耳,集流体的至少一面设置有活性材料层,极耳的同面设置与活性材料层具有间
隙的功能涂层。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电池极片,首先,由于其功能涂层与活性材料层之间设置有使两者不接触的间隙,避免了两种材料的互混,保证涂覆时CCD实时识别活性材料层及功能涂层的涂覆宽度,从而保证功能涂层及活性材料层的涂覆宽度在设置的范围内,再者,由于极耳涂覆有功能涂层,使得极耳的支撑强度大大提高,进而使得电池极片在后续模切工序中产生的毛刺减少,卷绕工序中极耳翻折率等大大降低,大大提升了后续加工工序的优率,极大地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0011]较佳地,本技术的极耳为多个,多个极耳设于集流体沿长度方向的一侧。
[0012]较佳地,本技术的间隙沿集流体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为1

100um。
[0013]较佳地,本技术的功能涂层的厚度为2

100um。
[0014]较佳地,本技术的功能涂层沿集流体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为5

20mm。
[0015]较佳地,本技术的功能涂层的强度为0.1

1000N/m2。
[0016]较佳地,本技术的电池极片还包括加强压痕,加强压痕设置于极耳的空白区,或者加强压痕设置于极耳的全部区域。加强压痕能进一步增强极耳强度,使得在电池生产过程中,极耳不会因为受到碰撞而发生卷曲、翻折和撕裂。
[0017]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极芯,包括至少一个正极片、至少一个负极片以及至少一个设置在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的隔膜,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层叠或卷绕设置,至少一个正极片和/或至少一个负极片为上述的电池极片。
[001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上述的电池极芯。
[0019]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的电池。
[0020]较佳地,本技术的功能涂层为正极功能涂层,正极功能涂层由正极功能涂层浆料经过涂覆干燥形成,正极功能涂层浆料的制备原料包括N

甲基吡咯烷酮、丙酮、金属氧化物、勃姆石和聚偏二氟乙烯。正极功能涂层浆料的油性配方,粘结剂优选采用聚偏二氟乙烯,溶剂优选采用N

甲基吡咯烷酮,N

甲基吡咯烷酮作为聚偏二氟乙烯的溶剂避免了正极功能涂层浆料的不同成分的沸点差异,从而提升电芯性能。
[0021]较佳地,本技术的正极功能涂层浆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2]①
将N

甲基吡咯烷酮和聚偏氟乙烯混合搅拌溶解;
[0023]②
将N

甲基吡咯烷酮和金属氧化物混合搅拌20~40min后,再进行砂磨5~15min;
[0024]③
将步骤

和步骤

得到的物料一起混合搅拌18~22h得正极功能涂层浆料。
[0025]较佳地,本技术的功能涂层为负极功能涂层,负极功能涂层由负极功能涂层浆料经过涂覆干燥形成,负极功能涂层浆料的制备原料包括水、金属氧化物、勃姆石、聚丙烯酸树脂、丁苯橡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金属盐。正极功能涂层和负极功能涂层的浆料分别是两种体系,其中,正极功能涂层浆料为油性体系配方,负极功能涂层浆料为水性体系配方,采用两种不同的体系的浆料,使得正极功能涂层和负极功能涂层之间不会发生互溶,且两种体系的浆料的溶剂可回收。
[0026]较佳地,本技术的负极功能涂层浆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7]①
将水和金属氧化物混合搅拌20~40min后,再进行砂磨5~15min;
[0028]②
加入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金属盐)混合搅拌3~5h;
[0029]③
再加入粘结剂(聚丙烯酸树脂或丁苯橡胶)搅拌2~4h,得负极功能涂层浆料。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现有技术的电池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电池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电池极片的功能涂层为正极功能涂层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电池极片的功能涂层为负极功能涂层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电池极片的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体和由所述集流体裁切而成的极耳,所述集流体的至少一面设置有活性材料层,所述极耳的同面设置与所述活性材料层具有间隙的功能涂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为多个,多个所述极耳设于所述集流体沿长度方向的一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沿所述集流体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为1

100u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涂层的厚度为2

100u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涂层沿所述集流体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为5

20mm。6.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建平叶茂鹏卢军太魏建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