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抗病毒面料及医用防护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4121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菌抗病毒面料及医用防护服。所述抗菌抗病毒面料由内到外依次包括:石墨烯纤维混纺织物层、活性炭混纺织物层、竹炭纤维混纺织物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抗菌抗病毒面料采用三层功能面料复合结构设计,层层阻隔和灭杀细菌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选用的面料吸湿、透气、耐磨性较好,提高了舒适性和耐用性。用性。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菌抗病毒面料及医用防护服


[0001]本技术属于卫生防护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菌抗病毒面料及医用防护服。

技术介绍

[0002]医用防护服是医护人员工作时穿着的隔离服装,用于隔离病菌、污染物等,传统的医用防护服在生产环节中已进行了灭菌处理,但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近距离接触病患后,防护服会产生二次污染,附着大量病菌,容易引发医源性感染。在疫情爆发时期,为了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对防护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现有防护服大多材质较硬,散热吸汗效果差,导致医护人员长时间穿戴后舒适度较差,影响工作效率。而且,现在使用的防护服多为一次性防护服,使用过后需要进行特殊的消杀处理,作为一次性医疗垃圾,大量使用也会造成资源浪费。
[0003]CN211710205U公开了一种生物实验防护服面料,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包括内层,所述内层的表面设置有竹炭纤维层,所述竹炭纤维层的表面设置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的表面设置有防火层,所述防火层的表面设置有防静电抗菌层,所述防火层包括亚麻纤维层,所述亚麻纤维层的表面设置有芳纶层,内层的材质采用涤棉混纺织物制成,竹炭纤维层的材质采用竹炭纤维材料制成,但此面料舒适性较差,且仅适用竹炭纤维无法达到高效抗菌功能。
[0004]CN111391444A公开了一种防护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防护面料包括依次设置的抗静电基布层、防水透湿层、抗菌层和抗病毒涂层,所述抗病毒涂层的材料包括石墨烯和纳米二氧化钛的复合物。该防护面料可使杂菌不会滋生在防护服本体的内部,但是舒适性和透气性较差。r/>[0005]CN112677606A公开了一种防护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防护面料包括依次设置的表层、抗菌胶层和内层;所述抗菌胶层由抗菌胶黏剂固化得到。所述抗菌胶黏剂包括抗菌材料和热固化胶的组合物,所述抗菌材料选自银系抗菌剂、氧化锌抗菌剂或季铵盐类抗菌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银系抗菌剂选自纳米银颗粒、纳米银线、纳米磷酸锆载银、石墨烯载银或二氧化钛载银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该专利技术提供的防护面料具有优异的抗菌性,但吸汗效果差,导致医护人员长时间穿戴后舒适度较差。
[0006]如上所示,现有技术中的防护面料存在几大弊端:1、多为一次性防护服,材质为无纺布或化纤材质,散热吸汗效果差,导致医护人员长时间穿戴后舒适度较差,影响工作效率,且使用后需要进行特殊的消杀处理,作为一次性医疗垃圾,大量使用也会造成资源浪费;2、增加抗菌面料层或以抗菌剂进行面料整理,抗菌抗病毒效果未能体现,使用效果无法证实;3、部分设计方案只起到阻隔作用,不能对细菌和病毒进行有效灭杀,存在安全隐患。
[0007]因此,开发一种兼具吸湿、透气、耐磨性的产品是本领域目前的研究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抗病毒面料及医用防
护服。所述抗菌抗病毒面料采用三层功能面料复合结构设计,层层阻隔和灭杀细菌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选用的面料吸湿、透气、耐磨性较好,提高了舒适性和耐用性。
[0009]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0]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抗菌抗病毒面料,所述抗菌抗病毒面料由内到外依次包括:石墨烯纤维混纺织物层、活性炭混纺织物层、竹炭纤维混纺织物层。
[0011]在本技术中,内层为石墨烯纤维混纺织物层,中间层为活性炭混纺织物层,外层为竹炭纤维混纺织物层;采用三层功能面料复合结构设计,层层阻隔和灭杀细菌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选用的面料吸湿、透气、耐磨性较好,提高了舒适性和耐用性。
[0012]其中,内层选用石墨烯纤维与纯棉纤维混纺织物,石墨烯纤维为亲肤织物,本身就有抗菌抑菌功能,还有吸湿透气、防紫外线、抗静电和散热好等特点,作为内层贴身穿着较为舒适;中间层选用活性炭与纯棉纤维混纺织物,能够高效过滤和吸附衣服和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外层选用竹炭纤维与聚酯改性纤维混纺织物,竹炭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瞬间吸水性、较强的耐磨性和良好的染色性等特性,同时具有天然抗菌抑菌、除螨、防臭和抗紫外线功能。
[0013]其中,所述石墨烯纤维混纺织物层为市面可以购得的任一含有石墨烯纤维的混纺织物,混纺织物包括但不限于棉、毛、麻、涤纶、粘纤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例如:石墨烯纤维与纯棉纤维混纺织物层。
[0014]其中,所述活性炭混纺织物层为市面可以购得的任一含有活性炭的混纺织物,混纺织物包括但不限于棉、毛、麻、涤纶、粘纤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例如:活性炭与纯棉纤维混纺织物。
[0015]其中,竹炭纤维混纺织物层为市面可以购得的任一含有竹炭纤维的混纺织物,混纺织物包括但不限于棉、毛、麻、涤纶、粘纤、聚酯改性纤维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例如:竹炭纤维与聚酯改性纤维混纺织物。
[0016]在本技术中,所述石墨烯纤维混纺织物层、活性炭混纺织物层和竹炭纤维混纺织物层的厚度比为(2

5):(3

8):(3

8);
[0017]其中,“2

5”例如可以是2、3、4、5等;
[0018]其中,第一个“3

8”例如可以是3、4、5、6、7、8等。
[0019]其中,第二个“3

8”例如可以是3、4、5、6、7、8等。
[0020]在本技术中,所述石墨烯纤维混纺织物层的厚度为0.2

0.5mm,例如可以是0.2mm、0.3mm、0.4mm、0.5mm等。
[0021]在本技术中,所述活性炭混纺织物层的厚度为0.3

0.8mm,例如可以是0.3mm、0.4mm、0.5mm、0.6mm、0.7mm、0.8mm等。
[0022]在本技术中,所述竹炭纤维混纺织物层的厚度为0.3

0.8mm,例如可以是0.3mm、0.4mm、0.5mm、0.6mm、0.7mm、0.8mm等。
[0023]在本技术中,所述活性炭混纺织物层还负载有抗菌抗病毒整理剂,所述抗菌抗病毒整理剂的负载量为2

10%(o.w.f),例如可以是2%(o.w.f)、4%(o.w.f)、6%(o.w.f)、8%(o.w.f)、10%(o.w.f)等。
[0024]在本技术中,可以再通过抗菌抗病毒整理剂后整理处理,快速有效的灭杀吸附的细菌和病毒,达到抗菌抗病毒功能。
[0025]在本技术中,所述抗菌抗病毒整理剂,包括但不限于:银离子改性季铵盐类抗菌抗病毒整理剂、银离子改性双胍类抗菌抗病毒整理剂、银离子改性酚类抗菌抗病毒整理剂、银离子改性酰基类抗菌抗病毒整理剂。
[0026]在本技术中,所述竹炭纤维混纺织物层还负载有银掺杂纳米二氧化钛,所述银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的负载量为2

10%(o.w.f),例如可以是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抗病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抗病毒面料由内到外依次包括:石墨烯纤维混纺织物层、活性炭混纺织物层、竹炭纤维混纺织物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抗病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纤维混纺织物层、活性炭混纺织物层、竹炭纤维混纺织物层的厚度比为(2

5):(3

8):(3

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抗病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纤维混纺织物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广川于红光王斐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同曦大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