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电池和RS485通讯模块共地的电路,属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用于解决RS485通讯功能的BMS和电池包供电系统共地关断电池时地与地之间产生电位差损坏器件的问题,控制电池和RS485通讯模块共地的电路包括:MOS管Q11、MOS管Q10、第一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和电池管理单元U1;MOS管Q11和MOS管Q10顺次连接设置在电能输入输出端CH+和电池组正极B+之间,电池组负极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电池和RS485通讯模块共地的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子电路
,具体涉及一种控制电池和RS485通讯模块共地的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市面上带RS485通讯功能的BMS和电池包供电系统都是关断电池组负极的,两者之间不共地,需要用芯片RS485、隔离芯片π131U31、隔离变压器、光藕做隔离来分开地。这样材料成本会高很多,电路也比较复杂。如果两者共地,当关断电池的时候通讯芯片的地就会悬空,地与地之间会产生电位差,容易损坏器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控制电池和RS485通讯模块共地的电路。
[0004]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控制电池和RS485通讯模块共地的电路,应用在带有RS485通讯模块的电池包供电系统中,所述控制电池和RS485通讯模块共地的电路包括:MOS管Q11、MOS管Q10、第一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和电池管理单元U1;所述MOS管Q11和MOS管Q10顺次连接设置在电能输入输出端CH+和电池组正极B+之间,所述MOS管Q11的S极与电能输入输出端CH+连接,所述MOS管Q11的D极与MOS管Q10的D极连接,所述MOS管Q10的S极与电池组正极B+连接,所述电池组负极B
‑
与RS485通讯模块共同连接公共地C
‑
;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分别与电池管理单元U1、MOS管Q11的G极、电池组负极B
‑
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接收电池管理单元U1的电信号控制MOS管Q11的通断;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分别与电池管理单元U1、MOS管Q10的G极、电池组正极B+、电池组负极B
‑
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电路接收电池管理单元U1的电信号控制MOS管Q10的通断。
[0005]可选地,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MOS管Q23和电阻R35,所述MOS管Q23的G极串联一个电阻R95后与电池管理单元U1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MOS管Q23的D极与电阻R35串联后与MOS管Q11的G极连接,所述MOS管Q23的S极与电池组负极B
‑
连接。
[0006]可选地,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MOS管Q22、电阻R34、二极管D8、三极管Q20、三极管Q12和电阻R31,所述MOS管Q22的G极串联一个电阻R101后与电池管理单元U1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MOS管Q22的D极串联电阻R34后与二极管D8的输出端连接,所述MOS管Q22的S极与电池组负极B
‑
连接,所述二极管D8的输入端分别与MOS管Q10的G极、三极管Q20的E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0的C极、三极管Q12的C极和所述电阻R31的一端均与电池组正极B+连接,所述电阻R31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20的B极、二极管D8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2的E极与三极管Q20的B极连接。
[0007]可选地,所述电池管理单元U1是型号为SH367007的电池保护芯片。
[000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采用2个P
‑
MOS管控制导通或关断电池组正极,让
电池可以与RS485通讯模块共地,材料成本降低,电路简单,缩小产品空间,同时可有效的避免关断电池时地与地之间会产生电位差损坏器件。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路结构图;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11]实施例一:如图1
‑
3所示,一种控制电池和RS485通讯模块共地的电路,应用在带有RS485通讯模块的电池包供电系统中,所述控制电池和RS485通讯模块共地的电路包括:MOS管Q11、MOS管Q10、第一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和电池管理单元U1;所述MOS管Q11和MOS管Q10顺次连接设置在电能输入输出端CH+和电池组正极B+之间,所述MOS管Q11的S极与电能输入输出端CH+连接,所述MOS管Q11的D极与MOS管Q10的D极连接,所述MOS管Q10的S极与电池组正极B+连接,所述电池组负极B
‑
与RS485通讯模块共同连接公共地C
‑
;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分别与电池管理单元U1、MOS管Q11的G极、电池组负极B
‑
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接收电池管理单元U1的电信号控制MOS管Q11的通断;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分别与电池管理单元U1、MOS管Q10的G极、电池组正极B+、电池组负极B
‑
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电路接收电池管理单元U1的电信号控制MOS管Q10的通断。
[0012]如图2
‑
3所示,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MOS管Q23和电阻R35,所述MOS管Q23的G极串联一个电阻R95后与电池管理单元U1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MOS管Q23的D极与电阻R35串联后与MOS管Q11的G极连接,所述MOS管Q23的S极与电池组负极B
‑
连接。
[0013]如图2
‑
3所示,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MOS管Q22、电阻R34、二极管D8、三极管Q20、三极管Q12和电阻R31,所述MOS管Q22的G极串联一个电阻R101后与电池管理单元U1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MOS管Q22的D极串联电阻R34后与二极管D8的输出端连接,所述MOS管Q22的S极与电池组负极B
‑
连接,所述二极管D8的输入端分别与MOS管Q10的G极、三极管Q20的E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0的C极、三极管Q12的C极和所述电阻R31的一端均与电池组正极B+连接,所述电阻R31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20的B极、二极管D8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2的E极与三极管Q20的B极连接。
[0014]如图2所示,所述电池管理单元U1是型号为SH367007的电池保护芯片,用于控制各器件正常工作。
[0015]当充电时,电池管理单元U1的第一引脚输出高电平到三极管Q23的G极使三极管Q23导通,此时电阻R35拉低MOS管Q11充电MOS的G极电压,使MOS管Q11导通,电能输入输出端CH+供电经过MOS管Q10内部的二极管给电池组正极B+充电。
[0016]当放电时,电池管理单元U1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都输出高电平使MOS管Q11导通,放电MOS管Q10的G极经电阻R34会被拉低,使MOS管Q10的S极与G极产生电位差让MOS管Q10也导通,电池组正极B+会经过MOS管Q10、MOS管Q11给CH+放电。
[0017]当放电过程发生过流或短路时,电池管理单元U1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输出低电平使三极管Q22、三极管Q23截止,电池组正极B+电压经过电阻R31导通三极管Q12和三极管Q20到MOS管Q10的G极,此时MOS管Q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电池和RS485通讯模块共地的电路,应用在带有RS485通讯模块的电池包供电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池和RS485通讯模块共地的电路包括:MOS管Q11、MOS管Q10、第一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和电池管理单元U1;所述MOS管Q11和MOS管Q10顺次连接设置在电能输入输出端CH+和电池组正极B+之间,所述MOS管Q11的S极与电能输入输出端CH+连接,所述MOS管Q11的D极与MOS管Q10的D极连接,所述MOS管Q10的S极与电池组正极B+连接,所述电池组负极B
‑
与RS485通讯模块共同连接公共地C
‑
;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分别与电池管理单元U1、MOS管Q11的G极、电池组负极B
‑
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接收电池管理单元U1的电信号控制MOS管Q11的通断;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分别与电池管理单元U1、MOS管Q10的G极、电池组正极B+、电池组负极B
‑
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电路接收电池管理单元U1的电信号控制MOS管Q10的通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池和RS485通讯模块共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MOS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地元,谢宝棠,赵素芳,郑阳辉,郭贵元,谢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瑞必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