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发育储层水驱油的模拟方法、装置及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82702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31
本说明书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裂缝发育储层水驱油的模拟方法、装置及设备,基于裂缝性储层中不同产状裂缝岩心注水驱替流线特征,将基质划分若干线性子区域,将水驱油二维问题转化为一维线性子区域耦合求解问题,将研究区域划分为注入区、裂缝区以及采出区,分别创建对应的线性流模型,依次对各个线性流模型进行求解,求解注入端基质区线性驱替解析解,裂缝线性导流数值解,出口端基质驱替解析解,并耦合基质与裂缝系统线性流,将水驱油二维问题转化为一维线性子区域耦合求解问题,获得带缝岩心水驱油三区线性流动半解析解,进而获得裂缝发育储层压力分布和饱和度分布,实现了对裂缝发育储层水驱油过程的准确模拟。育储层水驱油过程的准确模拟。育储层水驱油过程的准确模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裂缝发育储层水驱油的模拟方法、装置及设备


[0001]本说明书属于油气开采
,尤其涉及一种裂缝发育储层水驱油的模拟方法、装置及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裂缝性油藏在流体分布规律、裂缝发育特征、油藏非均质性等水驱油开发特征等方面与常规油藏差异大,导致裂缝性油藏水驱油研究不同于常规油藏,特别是不同类型产状裂缝(包括高角度裂缝和低角度裂缝)对水驱油规律的影响不明,研究难度远远高于后者。
[0003]目前,对于水驱油过程的模拟一般采用物理模拟实验或数值模拟,但物理模拟实验难以刻画任意产状裂缝,而数值模拟通过划分复杂网格刻画裂缝,导致计算效率低。
[000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方案能够准确刻画水驱油的过程是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裂缝发育储层水驱油的模拟方法、装置及设备,提高了裂缝发育储层水驱油的模拟的准确性。
[0006]一方面,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裂缝发育储层水驱油的模拟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07]所述方法包括:
[0008]根据待处理裂缝发育储层中的裂缝产状分布将所述待处理裂缝发育储层对应的双重介质模型中的基质离散划分为多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其中,每个一维线性子区域中包括有裂缝微元;
[0009]将每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划分为注入区、裂缝区、采出区,根据所述注入区、所述裂缝区、所述采出区对应的流动特征,分别建立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三线性流模型,所述三线性流模型中包括:注入区线性流模型、裂缝区线性流模型、采出区线性流模型;
[0010]依次对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三线性流模型中的注入区线性流模型以及采出区线性流模型进行求解,获得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注入区的油水流量、注入区压力分布、注入区饱和度分布和采出区的油水流量、采出区压力分布、采出区饱和度分布;
[0011]基于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注入区的油水流量和采出区的油水流量,依次对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三线性流模型中的裂缝区线性流模型进行求解,获得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裂缝区的裂缝压力和裂缝含水饱和度;
[0012]根据获得的裂缝压力、所述裂缝含水饱和度、所述注入区压力分布、所述注入区饱和度分布、所述采出区压力分布、所述采出区饱和度分布,对所述待处理裂缝发育储层的饱和度场和压力场进行模拟。
[0013]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注入区、所述裂缝区、所述采出区对应的流动特征,分别
建立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三线性流模型,包括:
[0014]按照下述公式建立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三线性流模型中的注入区线性流模型:
[0015][0016]初始条件:p
m
|
t=0
=p
i
,S
o
|
t=0
=S
oi
[0017]内边界条件:
[0018]外边界条件:
[0019]其中,k
ro
为油相相对渗透率,k
rw
为水相相对渗透率,μ
o
为油相粘度,μ
w
为水相粘度,x为流体线性流动方向,B
o
为原油体积系数,B
w
为水体积系数,p
m
为基质压力,p
i
表示初始压力,q
o,m
为单位体积下一维线性子区域间窜流的油量,q
w,m
为单位体积下一维线性子区域间窜流的水量,φ为孔隙度,k
m
为基质绝对渗透率,S
o
为含油饱和度,S
w
为含水饱和度,t为时间,S
oi
为原始含油饱和度,q
w
为单个一维线性子区域的注水量,L
L
为裂缝位置,p
f
为裂缝的压力。
[0020]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注入区、所述裂缝区、所述采出区对应的流动特征,分别建立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三线性流模型,包括:
[0021]按照下述公式建立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三线性流模型中的裂缝区线性流模型:
[0022][0023]初始条件:p
f
|
t=0
=p
i
,S
o
|
t=0
=S
oi
[0024]内边界条件:
[0025]外边界条件:
[0026]其中,k
f
为裂缝绝对渗透率,k
ro
为油相相对渗透率,k
rw
为水相相对渗透率,μ
o
为油相粘度,μ
w
为水相粘度,ε为裂缝延伸方向,B
o
为原油体积系数,B
w
为水体积系数,q
o,L
为单位
体积下注入区供给的油量,q
o,R
为单位体积下采出区供给的油量,取负值,q
w,L
为单位体积下注入区供给的水量,q
w,R
为单位体积下采出区供给的水量,取负值,S
o
为含油饱和度,S
w
为含水饱和度,t为时间,S
oi
为原始含油饱和度,p
f
为裂缝的压力,p
i
表示初始压力,L
f
表示裂缝的总长度,裂缝的内外边界为封闭边界。
[0027]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注入区、所述裂缝区、所述采出区对应的流动特征,分别建立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三线性流模型,包括:
[0028]按照下述公式建立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三线性流模型中的采出区线性流模型:
[0029][0030]初始条件:p
m
|
t=0
=p
i
,S
o
|
t=0
=S
oi
[0031]内边界条件:
[0032]外边界条件:p
m
|
x=L
=p
w
[0033]其中,k
ro
为油相相对渗透率,k
rw
为水相相对渗透率,μ
o
为油相粘度,μ
w
为水相粘度,x为流体线性流动方向,B
o
为原油体积系数,B
w
为水体积系数,p
m
为基质压力,p
i
表示初始压力,q
o,m
为单位体积下一维线性子区域间窜流的油量,q
w,m
为单位体积下一维线性子区域间窜流的水量,φ为孔隙度,k
m
为基质绝对渗透率,S
o
为含油饱和度,S
w
为含水饱和度,t为时间,S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裂缝发育储层水驱油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待处理裂缝发育储层中的裂缝产状分布将所述待处理裂缝发育储层对应的双重介质模型中的基质离散划分为多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其中,每个一维线性子区域中包括有裂缝微元;将每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划分为注入区、裂缝区、采出区,根据所述注入区、所述裂缝区、所述采出区对应的流动特征,分别建立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三线性流模型,所述三线性流模型中包括:注入区线性流模型、裂缝区线性流模型、采出区线性流模型;依次对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三线性流模型中的注入区线性流模型以及采出区线性流模型进行求解,获得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注入区的油水流量、注入区压力分布、注入区饱和度分布和采出区的油水流量、采出区压力分布、采出区饱和度分布;基于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注入区的油水流量和采出区的油水流量,依次对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三线性流模型中的裂缝区线性流模型进行求解,获得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裂缝区的裂缝压力和裂缝含水饱和度;根据获得的裂缝压力、所述裂缝含水饱和度、所述注入区压力分布、所述注入区饱和度分布、所述采出区压力分布、所述采出区饱和度分布,对所述待处理裂缝发育储层的饱和度场和压力场进行模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注入区、所述裂缝区、所述采出区对应的流动特征,分别建立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三线性流模型,包括:按照下述公式建立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三线性流模型中的注入区线性流模型:初始条件:p
m
|
t=0
=p
i
,S
o
|
t=0
=S
oi
内边界条件:外边界条件:其中,k
ro
为油相相对渗透率,k
rw
为水相相对渗透率,μ
o
为油相粘度,μ
w
为水相粘度,x为流体线性流动方向,B
o
为原油体积系数,B
w
为水体积系数,p
m
为基质压力,p
i
表示初始压力,q
o,m
为单位体积下一维线性子区域间窜流的油量,q
w,m
为单位体积下一维线性子区域间窜流的水量,φ为孔隙度,k
m
为基质绝对渗透率,S
o
为含油饱和度,S
w
为含水饱和度,t为时间,S
oi
为原始含油饱和度,q
w
为单个一维线性子区域的注水量,L
L
为裂缝位置,p
f
为裂缝的压力。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注入区、所述裂缝区、所述采出区对应的流动特征,分别建立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三线性流模型,包括:按照下述公式建立各个一维线性子区域对应的三线性流模型中的裂缝区线性流模型:
初始条件:内边界条件:外边界条件:其中,k
f
为裂缝绝对渗透率,k
ro
为油相相对渗透率,k
rw
为水相相对渗透率,μ
o
为油相粘度,μ
w
为水相粘度,ε为裂缝延伸方向,B
o
为原油体积系数,B
w
为水体积系数,q
o,L
为单位体积下注入区供给的油量,q
o,R
为单位体积下采出区供给的油量,取负值,q
w,L
为单位体积下注入区供给的水量,q
w,R
为单位体积下采出区供给的水量,取负值,S
o
为含油饱和度,S
w
为含水饱和度,t为时间,S
oi
为原始含油饱和度,p
f
为裂缝的压力,p
i
表示初始压力,L
f
表示裂缝的总长度,裂缝的内外边界为封闭边界。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品郭红鑫曹冲程林松王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