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及应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824176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及应用,所述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包括牡蛎礁壳体、牡蛎礁网袋、植物生长载体,牡蛎礁壳体为镂空正方体结构,针对目前近岸滩涂生态岸线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及生态功能退化、环境承载力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将牡蛎礁与适生滨海植物结合起来,为滨海生物物种提供更好的栖息地,增加了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增加了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增加了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海岸生态修复
,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及应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海岸带的开发不断增强扩大,过度的填海造地、围垦养殖导致滨海湿地面积急剧减小、退化严重,滩涂生态结构收到破坏、滩涂底质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丧失。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海岸资源的持续利用,对海洋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沿海滩涂湿地位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是脆弱的生态敏感区,也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红树林、盐沼湿地等海岸带生态系统可以有效阻滞水流,稳固岸滩结构,提高抗冲刷的能力,是抵御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天然生态安全屏障。
[0003]目前,近海湿地生态修复相关技术主要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滩涂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其目标是生态功能的恢复,同时促进海岸带生态和减灾协同增效。其次,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单个生态系统、群落或物种的生态修复,如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的人工栽培上,盐沼湿地修复研究主要为水文沉积环境的恢复及植被的恢复技术。如专利技术专利(201510772345.3)通过构建三角构型牡蛎礁礁体辅助受损牡蛎礁生态系统的恢复,该方法往往采用牡蛎单一物种的生态恢复,而且仅增加了可供牡蛎附着的硬质表面;如专利技术专利(202021224333.X)采用钢筋混凝土作为海堤绿化的装置,该方法红树植被生长受限,红树种植的装置生态性较差。因此,开发多种见效快、成本低,适合不同滩涂退化类型的生态修复技术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关于潮间带淤泥质海域环境,针对海岸生物修复技术尚存在一定缺陷。
[0004]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采用多重生物修复技术,即牡蛎—植物—微生物复合修复技术,营造多种不同栖息环境,用于修复滨岸带滩涂湿地退化的问题及提高滨海生物多样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第一个目的在于,针对海岸生物修复技术尚存在一定缺陷的问题,提供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
[0006]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包括牡蛎礁壳体、牡蛎礁网袋、植物生长载体,所述牡蛎礁壳体为正方体镂空结构,所述牡蛎礁壳体内部上方设有植物生长载体,所述牡蛎礁壳体内部下方设有牡蛎礁网袋。
[0007]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同时,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或者组合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牡蛎礁壳体每一个侧面设置等间距通孔,所述通孔为圆角矩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牡蛎礁壳体每个侧面相交处设有处于同一平面的三角形混凝土,用于辅助承托植物生长载体。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牡蛎礁壳体顶面的四个角分别设有三角形防腐不锈钢钢板,用于辅助限制植物生长载体的位置。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植物生长载体上穿设有可降解线绳,用于将植物生长载体绑定于牡蛎礁壳体侧面通孔上。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牡蛎礁网袋内设有废弃的牡蛎壳、碎石。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牡蛎礁网袋上穿设有可降解线绳,用于将牡蛎礁网袋绑定于牡蛎礁壳体侧面通孔上,使其固定于牡蛎礁壳体内部下方。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植物生长载体上种植有盐生植物,所述植物生长载体包括植物纤维、高分子聚合纤维复合轻质材料和网格。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盐生植物为适应当地、常见的盐生植物物种。
[0014]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前文所述的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在海岸生态修复方面的应用。
[0015]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将牡蛎礁与适生滨海植物结合起来,材料轻质,构型稳定且有益于潮间带水流交换和物质交换,可诱集底栖动物、富集微生物群落,营造缓流条件,为滨海生物物种提供更好的栖息地,增加了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同时,盐生植物作为结构的一部分,有效削弱波浪冲击,延长了礁体的使用寿命,满足不同的滨海生物生存。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的立体图。
[0017]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的侧面图。
[0018]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的俯瞰图。
[0019]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的植物生长载体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参照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0021]参考图1所示,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包括牡蛎礁壳体1、牡蛎礁网袋3、植物生长载体4,牡蛎礁壳体1为正方体镂空结构,牡蛎礁壳体1内部上方设有植物生长载体4,牡蛎礁壳体1内部下方设有牡蛎礁网袋3。
[0022]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示,牡蛎礁壳体1是长
×

×
宽为1m
×
1m
×
1m的正方体,采用粗糙轻质混凝土制成,壁厚10cm,在其他实施例中牡蛎礁壳体的具体尺寸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更改。
[0023]本实施例中,牡蛎礁壳体1每一个侧面设置等间距通孔2,通孔2为圆角矩形,长
×
宽为30cm
×
5cm,在其他实施例中牡蛎礁壳体侧面通孔的具体尺寸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更
改。
[0024]本实施例中,牡蛎礁壳体1每个侧面相交处设有处于同一平面的三角形混凝土,用于辅助承托植物生长载体。
[0025]本实施例中,牡蛎礁壳体1顶面的四个角分别设有三角形防腐不锈钢钢板5以及配套螺丝6,用于辅助限制植物生长载体4的位置,防腐不锈钢钢板5是环保钝化剂处理的不锈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防腐不锈钢钢板可设置为其他形状。
[0026]本实施例中,牡蛎礁网袋3内设有废弃的牡蛎壳、碎石,废弃牡蛎壳、碎石皆经过消毒,废弃的牡蛎壳、碎石和网袋共同构成一个牡蛎礁网袋。
[0027]本实施例中,牡蛎礁网袋3上穿设有棕绳,用于将牡蛎礁网袋绑定于牡蛎礁壳体1侧面通孔2上使其固定于牡蛎礁壳体1内部下方。
[0028]本实施例中,植物生长载体4上种植有盐生植物,植物生长载体4包括植物纤维、高分子聚合纤维复合轻质材料和网格,网格由无毒害的高密度聚乙烯材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植物生长载体的制作材料亦可替换为环保的适合盐生植物生长的材料。
[0029]本实施例中, 植物生长载体4上穿设有通过棕绳,用于将植物生长载体绑定于牡蛎礁壳体1侧面通孔2上,使植物生长载体4固定于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包括牡蛎礁壳体、牡蛎礁网袋、植物生长载体,所述牡蛎礁壳体为正方体镂空结构,所述牡蛎礁壳体内部上方设有植物生长载体,所述牡蛎礁壳体内部下方设有牡蛎礁网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牡蛎礁壳体的侧面设置多个等间距通孔,所述通孔为圆角矩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牡蛎礁壳体的两两侧面相交处内侧设有处于同一平面的三角形混凝土,处于同一平面的三角形混凝土一起用于辅助承托植物生长载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共生型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牡蛎礁壳体顶面的四个角分别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晨陈耀陆知耐芮建良董舒迪吕建标郑永明黄自力黄伟斌俞演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